APP下载

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问题的考察

2011-04-08刘刚圣

关键词:文学思潮创作方法人道主义

刘刚圣

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问题的考察

刘刚圣

文学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受到普遍关注。对八十年代以往各历史分期文学思潮命名形成了相对稳定而统一的概说,而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却难以达成共识。出现有:“新启蒙主义思潮”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说、“人道主义思潮”说等。这些命名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商榷余地。这足见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的复杂性。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加深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

文学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受到普遍关注。研究者从思潮角度看文学动向,或用思潮观念解决文学中一些难以言说的问题,再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各历史分期进行“思潮化”命名,等等。经过他们的努力,出现了大量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论著作及学术论文,如《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朱寨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邵伯周著)、《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许志英、邹恬主编)、严家炎《文学生产研究的二三断想》(《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5期)、卢铁澎《文学思潮的系统构成》(《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等。

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对“文学思潮”这个知识谱系有一个更新、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反观这些成果,考察对文学史分期中的思潮命名问题,可以清晰地发现:对80年代以往各历史分期文学思潮命名形成了相对稳定而统一的概说,而对80年代文学思潮命名却难以达成共识。下面笔者就对几种代表性概说进行阐明表述。

第一,“新启蒙主义思潮”说。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杨春时、李扬、张健和孙桂荣等。张健在《新中国文学史》中将1976年至1992年的文学思潮称为“新启蒙文学思潮”。他认为,“‘启蒙’是针对新时期文学与五四启蒙文学的连续性而言,‘新’是针对新时期所面对的国际国内新语境而言”,“新启蒙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接续起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线索,将对个人的关注重新纳入文艺实践的视野”。同样,杨春时把80年代文学思潮命名为“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在他看来,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任务的急迫性,五四兴起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在30年代被革命取代,但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恢复,形成了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此外,孙桂荣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十六讲》中也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是新启蒙主义思潮。

第二,以“创作思潮”命名“文学思潮”说。

在以往对文学思潮研究的具体实践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把“创作思潮”作为“文学思潮”加以体认,进而把两者等同起来。尤其在80年代,把出现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等文学创作思潮相应地命名为“伤痕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思潮”“改革文学思潮”“寻根文学思潮”和“先锋文学思潮”等。吴家荣在《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中认为文学思潮是创作思潮与理论思潮合奏的交响乐。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认为,在社会相对稳定发展时期,文学创作潮流则一改从属被动局面,走在文学理论潮流的前面,成为文学思潮的主体。他把1979年初至1984年底概括为“反思文学思潮”“改革文学思潮”“文化寻根文学思潮”,1984年底至1992年,概括为“新潮文学思潮”“纪实文学思潮”“通俗文学思潮”“新写实主义文学思潮”。同样的,雷达等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的文学思潮时认为,在新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坛伴随着创作的逐步丰富和深化,出现了一系列比较鲜明的文学思潮:首先是“伤痕文学”,其次是“反思文学”,再次是“改革文学”、“寻根文学”。

第三,以“创作方法”命名“文学思潮”说。

即研究者借用某种现成的创作方法来“命名”80年代文学思潮。把80年代文学思潮命名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冯牧、何西来等对新时期文学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提出“现实主义主潮论”。张学正认为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是现实主义的一次伟大胜利,各种创作潮流,如“伤痕”“反思”“改革”等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波波浪潮。到80年代中后期,面对西方各种理论潮流的涌入,在新挑战面前,现实主义变异与多元发展。90年代文学主潮衍变成一种“新现实主义”。然而,更多研究者认为80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恢复与发展,现代主义思潮的“登陆”与繁荣。田中阳、赵树勤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指出,80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恢复与发展,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就是具体体现;朦胧诗、先锋派文学等的兴起与发展,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体现。丁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分析新时期文学时指出其呈现出如下两个态势:其一,从现实主义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与超越;其二,现代主义的“登陆”与繁荣。

第四,“人道主义思潮”说。

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是80年代的一次重要思想论争。这是一股巨大的社会思潮,不少研究者就把这股社会思潮借以命名80年代文学思潮,即把80年代文学思潮命名为“人道主义思潮”。对新时期文学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的概括,刘再复就提出“人道主义主潮论”。李扬指出80年代是人道主义思潮的再生与崛起。他认为,“真理标准和文艺与政治的讨论,使文学观念获得了解放,被压抑已久的文学的主体性终于获得了一展英姿的机会。”伴随人性、人道主义的大讨论,深化了文学家对“人道主义”、“人性”的认识,使人道主义思潮得以再生与崛起。

以上就是以往研究中对80年代文学思潮命名的几种类型。进行简单梳理后发现,这些“命名”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对思潮概念的理解有较大差异,大致可做如下分析。

一 侧重从文学创作角度理解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与“创作思潮”之间既有相关性,但更存在区别,而我们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往往处于复杂的、模糊的、暧昧不明状态,甚至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多被进行着可以自由相互置换地使用与阐释的境地。席扬从“隶属关系”“属性差异”“体认差异”等三方面精要阐析“创作思潮”与“文学思潮”之间的区别,质疑以往研究把两者等同的这种普遍性倾向。他认为,从范围上看,“文学思潮”表现领域并不仅仅局限于创作领域,必然是一定要在文学所有领域有所展开,而“创作思潮”的范畴早已被限定,它只是“创作领域”中的一种“思想”活动。从属性上看,“文学思潮”往往显示出“史性”状态,具有“广阔性”“群体性”“统摄性”等,而“创作思潮”“单一性”或“单纯性”或“领域性”则是明显的。从体认上看,对“文学思潮”的体认应该是“超文类”的,无疑需要广泛涉及创作、理论、批评、接受、研究等文学主要领域,而“创作思潮”只是通过不同的文类来观照。

二 从创作方法角度理解文学思潮

即把80年代的文学思潮简单命名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这种命名只是看到80年代文学“表征”的局部,并不具有“整体性”“概括性”。周晓风在分析文学思潮时指出,“我们认为,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共名实际上反映了文学思潮对于创作方法的某种依赖性”。席扬从性质、范畴、作用及生成变化式样等方面,对二者予以认真剥离。他认为,在属性上,“文学思潮”更多具有“史学”性质,而“创作方法”无疑更具有“理论”性质;在范畴上,强调关注文学思潮的“社会性”(历史性),但并不排斥文学思潮的“文学性”,而创作方法归根到底只是有关作品结构与风格状态区分时的存在。否认以创作方法命名80年代文学思潮的这种研究。

三 把文学思潮理解为一种思想潮流、社会思潮

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政策的确立,启蒙主义的兴起,“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给人的思想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研究者就据此背景,把80年代文学思潮命名为“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或“人道主义思潮”。这其中虽有合理成分,但明显也存在不足。这种命名过多强调文学思潮的“思想性”“社会性”,而有意无意地或遮蔽或弱化了文学思潮的“文学性”。显然存在偏颇之处。

以上就是以往研究中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的几种类型及存在的一些缺陷。这足见八十年代文学的纷繁复杂,对其思潮命名也是众口难一。笔者认为,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不仅要关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还要广泛涉及创作、理论、批评、接受、研究等文学领域。只有综合全面考虑,才能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进行“合理化”概括。

[1]张健.新中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

[2]吴家荣.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4.

[3]雷达,赵学勇,程金城.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701.

[4]丁帆,朱晓进.中国现当代文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4.

[5]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07.

[6]周晓风.论文学思潮的创作方法特征[J].重庆师院学报,1992(4).

[7]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M].上海:三联书店,2009.

[8]孙桂荣.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十六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9]田中阳,赵树勤.中国当代文学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

[10]席扬.文学思潮:理论、方法、视野——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若干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2009.

[11]张学正.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Research on the Naming of Literary Thoughts Emerged in 1980s

Liu Gangsheng

As for the naming of various literary thoughts developed since 1980s,there is no common understanding for people.Although those names of literary thoughts have some rationality,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to study for them .That indicat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naming of literary thoughts emerged in 1980s.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naming of those literary thought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thoughts.

1980s;literary thought;naming

I206.7

A

1672-6758(2011)07-0114-2

刘刚圣,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邮政编码:350007

Class No.:I206.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创作方法人道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浅谈关于蒙古族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大字书法的创作方法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女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现代国画中女性意识表现的创作方法研究
关于标志设计创作方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