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东南晋语语气词调查与分析

2019-04-23刘柯佳

现代语文 2019年2期

刘柯佳

摘  要:通过对晋东南晋语区16个方言点的单用语气词的田野调查和语料分析,从共时的层面对晋东南晋语区16个方言点的语气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归纳出晋东南晋语语气词的特点:晋东南晋语的语气词十分丰富,而且基本都可以分布于句中和句末,每个语气词及所表达的语气意义并不单一,同一语气词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语气,而同一语气也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

关键词:晋东南晋语;语气词;语气意义

一般而言,“晋语指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根据古四声在今音的演变情况,晋语可以分为并州、吕梁、上党、五台、大包、张呼、邯新、志延八片”[1]。本文主要研究上党片,即晋东南晋语,主要包括长治、长治县、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平顺、沁源、沁县、武乡、襄垣、晋城、陵川、高平、阳城共16个县市。晋东南晋语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区,其内部方言语气词系统具有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晋语分区明显不同的特点,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正是从晋东南晋语这一整体出发,通过对这16个方言点中的语气词的深入研究,从而概括出其语气词的本质特点,建构晋东南晋语区的方言语气词系统,也可以为整个山西晋语语气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语料参考。

晋东南晋语区单用语气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表达的语气意义也十分丰富。经调查发现,晋东南晋语区常用的语气词有“吧”“哇”“嘞”“了”“唻”“咾”“喽”

“啦”等。

一、“吧”“哇”的使用情况

语气词“吧”和“哇”都可用于句中和句末,还可单独用于动词后,表达各种语气,并且所表达的语气意义相同。只是在晋东南晋语区中使用范围上有所不同,经调查发现,语气词“哇”主要分布在沁源、武乡、黎城、襄垣、沁县、晋城,而语气词“吧”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潞城、阳城、平顺、陵川、长子、高平、长治县、屯留。

(一)用于句末

1.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说话人对事实不太肯定,需要对方给予证实,疑问语气较弱。如:

(1)明天不下雨了吧?(潞城)

(2)这么写行喽吧?(陵川)

(3)今天星期三哇?(黎城)

(4)他去了哇?(武乡)

2.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之前所说情况的否定,甚至表达埋怨、不满的语气。如:

(5)我说今天是星期天哇。(武乡)

(6)我就说这个人早就死了吧。(长治县)

例句(5)中表达对听话人之前所说的“今天不是星期天”的否定,例句(6)中表达的是对听话人之前所說的“这个人还活着”的否定等。

3.用于祈使句句末。这类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表请求、劝告、建议的语气。如:

(7)吃完饭再走吧。(潞城)

(8)歇一会儿吧。(屯留)

(9)这是我的心意,你就收下吧。(陵川)

第二种,表埋怨、催促的语气。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吧”主要分布在长治、武乡、潞城、高平、长治县、屯留。如:

(10)叫你早点儿去,你不早点去吧!(武乡)

(11)快点儿吧/啊!(潞城)

(12)赶快把作业交了哇!(沁县)

其中,长子、长治县、屯留、潞城、襄垣等方言中也兼用语气词“啊”。如:襄垣“快起啊,要迟到了!”潞城“赶快把作业交了啊”等。

第三种,表命令、禁止的语气。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吧”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潞城、平顺、长子、高平,语气词“哇”主要分布在沁源、黎城、襄垣。如:

(13)进来吧!(高平)

(14)不要这样哇,再这样你妈该心疼了!(襄垣)

其他方言点使用语气词情况不定,语气词“啊”“呀”“哇”“吧”和“呗”兼用,如晋城方言“不要跑呀!”“不要这样呗,再这样你妈该心疼了!”;长治县方言“不要跑啊!”“不要这样吧,再这样你妈该心疼了!”等。

第四种,用在前一分句末,表让步。

(15)就算不回来吧,他也应该说声啊。(长治县)

(16)再怎么样哇,你能听他的。(武乡)

(17)再怎么不好吃吧,你也不能扔了呀。(陵川)

(二)用于句中(多用于陈述句中)

1.用于单句中,这类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表示让步。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吧”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阳城、陵川、长子、高平、长治县、屯留,而语气词“哇”主要分布在沁源、襄垣、晋城。如:

(18)丢就丢了吧,以后多操点儿心。(长子)

(19)脏就脏了吧,再买件儿新的就行了。(陵川)

(20)剪了就剪了哇,还会长出新头发来的。(襄垣)

第二种,表示列举。如:

(21)走吧,不忍心;不走吧,实在是没法儿待。(壶关)

(22)去哇,没有时间;不去哇,又有点儿不甘心。(晋城)

(23)比如我吧,就没进过医院。(阳城)

第三种,表提醒或停顿、缓和的语气。如:

(26)你就每天吃吧、喝吧,不好好工作,看你以后怎么办!(陵川)

(27)他吧,从小就这脾气。(壶关)

(28)咱们这样哇,你去歇会儿,我来做。(沁源)

第四种,表对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吧”主要分布在壶关和长治,而语气词“哇”主要分布在沁源和武乡。如:

(29)你吧,想去不能去;我吧,不想去又非去不可。(壶关)

(30)他在学校哇,每次都考第一;他在家哇,就什么也不会做。(沁源)

(31)他逛街吧,可有劲儿了;写个作业吧,懒死了。(长治)

2.用于表假设的分句后,表无奈、失望的语气。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哇”主要分布在沁源、武乡、晋城,而语气词“吧”主要分布在潞城、襄垣、平顺、陵川、长子、长治县、屯留。如:

(32)早知道是这样哇,我就不来啦。(武乡)

(33)实在找不着哇,那就算了。(晋城)

(34)你要不想去哇,那我就去。(沁源)

3.用于动词后,表示估量和推测的语气。如:

(35)想吧,也不可能。(壶关)

(36)听吧,也就那么回事儿。(陵川)

(37)看哇,也没多大个意思。(沁县)

二、“嘞”“了”的使用情况

“嘞”和“了”两个语气词可用于句末和句中,所表达的各种语气意义基本相同。只是在晋东南晋语区中使用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语气词“嘞”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陵川、长治县、潞城、屯留,其中,陵川方言中语气词“嘞”和“哩”都可以用;而语气词“了”主要分布在沁源、武乡、黎城、襄垣、沁县、平顺、长子。如:

(一)用于句末

1.用于感叹句句末。这类情况可分为两种:

一是表惊讶、赞叹、不满语气。

(38)他还会做满汉全席嘞!(屯留)

(39)我才不管嘞/哩!(陵川)

(40)我还掏了一百块钱中介费了。(长子)

二是表夸张语气,常有“可”字出现,以增强夸张程度。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嘞”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县、长治、陵川、潞城、屯留,而语气词“了”主要分布在武乡、黎城、襄垣、平顺、长子、沁县。如:

(41)这个人可讨厌嘞!(长治)

(42)那个石头可重的嘞!(长治县、陵川)

(43)我们宿舍那个女孩可能上网了!(襄垣)

(44)她做的菜可好吃了!(襄垣)

(45)这个东西可有意思的了!(沁县)

其中,长治县和陵川方言常在语气词“嘞”前加“的”字,形成“嘞”和“的嘞”都可用的情况,如“那个石头可重嘞/的嘞!”;而沁县方言多在语气词“了”前加“的”字,成为“的了”,如“这个东西可有意思的了!”。

2.用于陈述句句末,如:

(46)外面下雨嘞。(屯留)

(47)他正吃饭嘞/哩。(陵川)

(48)我要坐上车去嘞。(壶关)

3.用于疑问句句末。这类情况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用于特指问。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嘞”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县、长治、陵川、潞城、屯留,而语气词“了”主要分布在沁源、武乡、黎城、襄垣、平顺、长子、沁县。如:

(49)你明天什么时候走嘞?(长治)

(50)谁来拿这个嘞?(屯留)

(51)你在哪了?(武乡)

(52)你要怎么样了呀?(黎城、平顺)

其中,陵川方言中语气词“嘞”和“哩”都可以用;黎城和平顺方言中常在语气词“了”后加“呀”,成为“了呀”,语速快时读为“俩”(此处使用同音字“俩”代替读音[li?],后同),如“你要怎么样了呀/俩?”

第二种,用于选择问。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嘞”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长治县、陵川、潞城、屯留,而语气词“了”主要分布在沁源、武乡、襄垣、沁县。如:

(53)你去问他嘞,还是我去嘞?(陵川)

(54)现在做嘞,还是一会儿做嘞?(壶关)

(55)老师来教室了,還是我们去他办公室了?(襄垣)

其中,潞城方言中语气词“嘞”只出现在两个小分句中的一个中,或者前或者后,如“你去问他,还是我去嘞?”或者“你去问他嘞,还是我去?”

第三种,用于反问句。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嘞”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长治县、陵川、潞城、屯留,而语气词“了”主要分布在沁源、武乡、沁县、黎城、襄垣、平顺、长子。如:

(56)现在弄这还有什么用嘞?(壶关)

(57)困得不行啦,怎么还要走了?(沁源)

其中,平顺和长子方言中常在语气词“了”后加“呀”,成为“了呀”,语速快时读为“俩”,如“现在弄这还有甚用了呀/俩?”

4.用于祈使句句末,表示告知、命令、请求等语气。如:

(58)等天气凉快了再吃药,现在吃上火嘞。(陵川)

(59)不能光耍啊,得好好学习嘞。(屯留)

(60)再待会儿吧,还早了。(长子)

(二)用于句中

1.表示停顿。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嘞”主要分布在壶关、陵川、长治县、屯留、潞城、长治,而语气词“了”主要分布在武乡、襄垣、平顺、长子、沁县。如:

(61)还是三好学生嘞,一点也不像。(长治县)

(62)我说嘞,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壶关)

(63)这个事儿了,你就不要操心啦。(襄垣)

(64)他要是不来了,你也不要去。(武乡)

其中,长治方言中有时也用语气词“吧”或“咾”,如“这个事儿吧/嘞,你就不要操心啦”,“他要是不来咾,你也不要去”。武乡方言中语气词“了”和“哇”都可用,如“我说了/哇,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2.表示列举,如:“烟了、酒了、肉了,什么不得买?”这种情况的语气词“了”主要分布在襄垣和沁县,而在其他方言中则不用任何语气词。

三、“唻”的使用情况

语气词“唻”一般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句末,表示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情况或事实进行说明或提出疑问;也可用于句中和简短问答中,表达各种语气。就使用范围来说,语气词“唻”主要分布在长治、长治县、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平顺、沁源、沁县、武乡、襄垣、晋城、陵川、高平、阳城这16个方言点,范围十分广泛。

(一)用于句末

1.用于陈述句句末,对前不久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强调,表示肯定的语气。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长治、长治县、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平顺、沁源、沁县、武乡、襄垣、晋城、陵川、高平、阳城。如:

(65)小强昨天过生日唻。(长子)

(66)不是我唻是他唻。(襄垣)

(67)是他把这个弄丢唻呀。(高平)

其中,高平方言中有时在语气词“唻”后加“啊”或者“呀”,如“小强昨天过生日唻啊”,“是他把这个弄丢唻呀”。

2.用于疑问句句末,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表示疑问。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长治、长治县、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平顺、沁源、沁县、武乡、襄垣、晋城市、陵川、高平、阳城。如:

(68)你什么时候见他唻?(屯留)

(69)他今天来唻?(潞城)

(70)今天去唻还是昨天去唻?(平顺)

(71)昨天晚上干甚的唻?(沁县)

其中,沁县方言常在语气词“唻”前加“的”字,形成“的唻”形式,如“谁和你一起去逛街的唻?”

(二)用于句中

1.用于“把”字句中。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陵川、潞城、晋城。如:

(72)我把房唻收拾好了。(晋城)

(73)谁把这么好的东西唻扔了?(潞城)

(74)他把灯唻点着了。(武乡)

2.用于陈述句中,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陵川、平顺。如:

(75)雪唻消啦!(平顺)

(76)饭唻中啦!(陵川)

(三)用于简短问答中。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武乡、黎城、屯留、潞城、襄垣、阳城、沁县、陵川、长子、高平、晋城、长治县。如:

甲:“谁唻?”乙:“我唻!”

四、“咾”“喽”的使用情况

“咾”和“喽”一般用在祈使句、疑问句及陈述句句末,还可用在前一个分句的末尾,表达各种语气意义,并且所表达的语气意义相同。两者读音不同,使用的范围也不同,一般来说,语气词“咾”主要分布在长治、黎城、襄垣、沁县、屯留,而语气词“喽”主要分布在壶关、沁源、武乡、潞城、平顺、陵川、长子、高平、晋城、长治县,其中,高平方言中语气词“喽”和“迭”两个都可用。

(一)用在祈使句句末,表命令、阻止的语气。如:

(77)快把这个吃咾!(长治)

(78)不说了,不要吓着他喽!(沁源)

(79)赶快把作业交喽/迭!(高平)

(二)用于陈述句句末,表肯定的语气。如:

(80)我几分钟就能把这块西瓜吃完咾!(襄垣)

(81)这点活应该能干完咾。(屯留)

(82)这瓶酒他一个人就能喝喽。(晋城)

(三)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疑问语气。如:

(83)你能拿动咾?(长治)

(84)火车快开啦,能赶上咾?(黎城)

(85)他一个人能吃完喽?(壶关)

(86)这么短时间你能记住喽?(陵川)

值得注意的是,阳城、高平方言不用任何语气词,其中,高平地区常用“能不能V?”的形式,如“火车快开啦,能不能赶上?”“他一个人能不能吃完?”

(四)用于前一分句末。这种情况的语气词“咾”主要分布在长治、黎城、襄垣、沁县、屯留,而语气词“喽”主要分布在壶关、沁源、武鄉、潞城、平顺、陵川、长子、高平、晋城、长治县。如:

(87)让我说咾,这个事儿就这样吧!(襄垣)

(88)他来咾,咱马上就走。(沁县)

(89)等我再来喽/迭,给你买好吃的啊。(高平)

其中,高平方言中语气词“喽”和“迭”两个都可用,如“等我再来喽/迭,给你买好吃的啊。”;长子方言常在语气词“喽”前加“动”,如“让我说动喽,这个事儿就这样吧。”

五、“啦”的使用情况

孙锡信在《近代汉语语气词》中认为,“‘了在长期的运用中,逐渐产生音变形式,以表示强烈肯定、强调变化的语气,这种音变形式就是‘啦,‘啦”是‘了和‘啊的合音,而‘啦是清代中叶以后出现的形式。”[2]

语气词“啦”一般用于句末,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末,表达各种语气。它在晋东南晋语区使用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壶关、沁源、长治、黎城、潞城、襄垣、平顺、陵川、长子、高平、晋城、长治县、屯留、武乡、沁县,其中武乡方言中语气词“啦”变读为[l?i],沁县方言中语气词“啦”变读为[lan]。

(一)用于陈述句句末

1.表示动作有了新变化或出现了新情况。如:

(90)花又开啦。(壶关)

(91)他的病好啦。(长治)

2.表示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肯定。如:

(92)我昨天就知道啦。(平顺)

(93)我在这里住了好几年啦。(沁县)

(94)他已经毕业啦。(襄垣)

(二)用于疑问句句末

1.表示出乎自己的意料、惊讶的语气。如:

(95)他已经睡啦?(潞城)

(96)他去了北京啦?(黎城)

2.表示单纯的疑问,如:

(97)你是专门来给我送书来啦?(陵川)

(98)玉米是不是已经收啦?(武乡)

3.用于特指问,强调已经发生的事实。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壶关、长治、黎城、襄垣、阳城、陵川、长子、高平、晋城、长治县。如:

(99)你去哪啦?(沁源)

(100)这本书你看了多长时间啦?(长治)

(101)谁把他接走啦/唻?(长治县)

其中,阳城、长治县也用语气词“唻”,如阳城方言“谁把他接走唻?”长治县方言“你干什么去圪唻?”“你去哪唻?”

4.表示反问的语气。如:

(102)给了我俩糖,我就原谅你啦?(高平)

(103)你这样瞎扫了两下,就扫干净啦?(黎城)

5.用于选择问。如:

(104)他是进来啦,还是出去啦?(陵川)

(105)这个人出车祸啦,还是怎么啦?(壶关)

(三)用于祈使句句末,表达建议和禁止的语气。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壶关、沁源、长治、黎城、潞城、襄垣、平顺、陵川、长子、高平、晋城、长治县、屯留。如:

(106)天黑了,不要走啦。(長治)

(107)不要和他说啦。(沁源)

(108)就为这一点事儿,不要吵啦。(长子)

其中,沁源方言常在语气词“啦”后加“哎”(此处用同音字“哎”代替读音[ai]),如“不要和他说啦哎”“天黑了,不要走啦哎”。

(四)用于感叹句句末,表达惊奇、兴奋、愤怒、悲哀、不满语气。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壶关、沁源、长治、黎城、潞城、襄垣、平顺、陵川、长子、高平、晋城、长治县、屯留。如:

(109)你给我拿的也太少啦!(黎城)

(110)太不像话啦吧!(高平)

(111)老天爷真是瞎了眼啦!(长治县)

其中,黎城方言常在语气词“啦”后常加“哇”或者“呀”,语气更强烈,如“你给我拿的也太少啦哇!”“老天爷真是瞎了眼啦呀!”高平方言常在语气词“啦”后加“吧”,如“你给我拿的也太少啦吧!”

(五)偶尔用在复句中表时间的分句后,表时间。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壶关、沁源、长治、黎城、潞城、襄垣、平顺、陵川、长子、高平、晋城、长治县、屯留。如:

(112)我放学回来啦,他们还在课堂上睡觉呢!

本文描述了晋东南晋语16个方言点单用语气词的具体使用情况,基本上反映出晋东南晋语方言这一特定的语气词系统。通过对晋东南晋语区语气词的深入分析和详细描述,我们发现晋东南晋语的语气词十分丰富,而且基本都可以分布于句中和句末,每个语气词及所表达的语气意义并不单一,同一语气词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语气,而同一语气也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此外,各个方言点还有一些各自的特色语气词,如平顺和陵川方言有语气词“俩”或“[pi?]”,高平方言有语气词“咧”,沁源方言中有语气词“哎”,而阳城方言中语气词“呢”“啦”使用较多。

参考文献:

[1]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J].方言,1986,(4).

[2]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董育宁.长治方言的语气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李芳.晋东南地区陵川方言语气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范慧琴.山西定襄方言语气词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