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论》知行统一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2019-04-22陈自来张洁

科教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践论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导向

陈自来 张洁

摘 要 毛泽东在《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阐释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论证了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针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存在的知行不一、知行脱离的现象,《实践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关键词 实践论 知行统一 高校思政教育 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38

Abstract Mao Zedong expounded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e to cog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of epistemology, and demonstrate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view of the phenomena of different knowing and do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heory of practice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should further clarify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dhere to the problem-oriented,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affinity.

Keywords The Theory of Practice; unif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problem-oriented

《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对教条主义轻视实践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和纠正,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打下坚实基础,为中国革命胜利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践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担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但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依然复杂,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新变化,研究《实践论》中知行统一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 《实践论》对知和行的内涵及其辩证统一关系的解读

1.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依赖实践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实践而不是从意识、思想出发,坚定认为实践是认识产生、发展的源泉。[1]在开篇毛泽东即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这里将实践进一步定义为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形式。“一切这些知识,离开了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依赖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之前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2]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2]形象说明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在当时党内仍存在的教条主义者,他们不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期间给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在抗战期间,他们从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个别词句出发,错误地指导中国革命斗争。针对这种轻视实践,不作调查,不经过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上级决定的现象,《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给予了揭露和批驳,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2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要通过实践得到检验

感性认识经过了飞跃成为理性认识。毛泽东用《三国演义》中“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形象表述了这次飞跃。但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到此只说了问题的一半,还只说了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2]《实践论》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只有正确指导实践,才能变成有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而在依据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理性的认识须表现到革命的实践,认识要通过实践得到检验。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3]

随后,《实践论》论证了认识的反复性。由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飞跃形成的表现为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的理性认识在指导实践时,往往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客观条件发展及其表现程度不同,会经常部分或全部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革命实践的指导者要不断地在主观上跟着客观环境的转变,提出新的任务和方案,在实践中深化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實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

《实践论》从阐释了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内涵与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等特点。80多年前发表的《实践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指导。尽管世情国情党情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蕴含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对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都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实践论》是高校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大学生成长和思想特点的不断变化,再一次回顾《实践论》的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知行统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做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1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不容乐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仍需加强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全球化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社会背景下,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而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一代人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另一方面又有着脆弱的内心。整体上来看,当前大学生人生态度积极,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较好,道德意愿强烈。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90%以上大学生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有责”。[4]

但由于青年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又是处于涉世未深的年龄阶段,其思想状况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社会现实、虚拟网络、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对人生观调研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赞同“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观点;在对大学生的政治观的调研结果显示:22.4%的学生入党的积极性不高;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入党动机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同学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13.7%),寻求政治荣誉感(9.6%)、谋求试图发展(6.1%)、周围同学入党很积极,自己不积极不好(1.6%)等。[4]此外,近几年,还有极少部分的不良网络舆情也反映了当前部分青年学生思想状况的不良倾向,2017年出现的“‘精日分子穿日军服装紫金山拍照事件”、“紫光阁地沟油热搜事件”等。而2018年8月,经媒体曝光的高铁“霸座男”的高学历低素质更是让引来嘘声一片。

社会实现文明并不容易,需要积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来形容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

2.2 知行不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难题

总体而言,当前多数学生道德观念正确,行为举止得体,符合规范,能够做到“知行统一”,但也有相当数量学生道德生活不尽如人意,主要分为三类:有知无行,有知浅行,浅知错行。

有知无行。经过了十几年系统性的教育,应该说当代大学生对善恶是非都有了基本判断。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对道德原则、规范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明知一些事情该做却不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并非难事,但很多人却不去做。这些道德冷漠往往是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引起。再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参加学生社团组织、集体活动、多读书等对个人健康成长有帮助,但一旦到了课余时间,很多同学选择在游戏、逛街、淘宝、追剧中轻松度过。

有知浅行:这在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一份调研结果中表明,有近9成的大学生参加过公益(义务)活动,但其中仅有13.1%的学生活动次数达到了5次,多数学生参加了1-2次活动后就不再参加,[4]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志愿服务活动饱受诟病的“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现象。不少大学生在践行道德模范上很多是抱着三分钟的热情,根据个人心情的选择性行为,多少具有一些道德作秀味道。另外一类“有知浅行”的行为则表现在互联网上,对社会中不道德,丑恶的行为,如偷盗、打架,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愤慨、批评、指责等,但真正到了现实中,身边里发生的事情往往表现为“视而不见”,如在公共场合遇见扒窃行为等。

浅知错行:这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类。典型的案例就是曾经引起巨大危害的校园贷。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监管缺乏、大学生涉世未深等方面原因,但也有大学生自身盲目攀比心理引起,明知借贷消费不好,依旧明知故犯。这与大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个人的侥幸或者叛逆心理,明知其不可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再比如考试作弊问题,明知是不道德且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但在高校期末考试总有学生触犯规定,轻则考试成绩取消;重则留校察看,甚至开除学籍。此外,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动动手指即可在互联网上获取相应的资讯。为了获取更多流量,一些不少运营者有意无意把一些未经考证、零碎的、片面的观点进行广泛宣传,导致网络被各类不良观点充斥。有数据表明,每天上网的时间越长,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也越低。[4]大学生不明就里被各种观点所绑架,通过网络获得一知半解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错误模仿和执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比如:四行车库“精日分子”拍照事件。

2.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键在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分为:知识知晓、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践行等阶段,这是层层递进的提升过程。[5]价值践行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终极目标。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认同度,高达85.3%的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主體践行意愿;但另一方面却存在知行不一,有知无行,执行脱节的现象,仅有58.0%的大学生愿意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5]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执政伊始就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求,到提出“一分部署,十分落实”的思想,就是为了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这一基本遵循。2018年五四前夕,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青年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用较大的篇幅强调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大学生们把学到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性、以行求知”。

3 《实践论》知行统一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1 在培育的目的上,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

《实践论》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了批驳和纠正,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树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无产阶级干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培养具有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高校的历史使命。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虽然与当前与《实践论》提出时的时代背景、现实情况都有了巨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依旧适合应对现实的变化。

当前,在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网络环境等领域,我国都面临了新任务、新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应对和解决问题;既要肯定我国四十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还要看到在一些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用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当前的一些摩擦和挑战,比如中美贸易战等。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做好青年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大学生们自觉践行。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3.2 在培育的内容上,要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用哲学思维看待和分析眼前的具体问题是《实践论》的突出特点和重要使命。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存在的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个别词句,或从个人狭隘经验出发错误地指导中国革命斗争,特别是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思想,为此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需要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6]《实践论》没有在概念、范畴里兜圈子,[3]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当时中国存在现实问题,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这其中既包括家庭经济、成长环境、教学设施等物质影响,也包括校园文化、社会思潮、网络舆论等精神环境的影响。[4]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政工作大多依靠书本知识的灌输和书面考核,使得思政工作的内容与大学生们自身密切联系相脱离,与学生关注点相分开,这种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理论化的传播,造成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气质在于更好改造客观世界,关注现实、投身现实、思考现实、变革现实相联系,最终是为了拿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力武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满足时代性和针对性,就要关注现实、投身現实、思考现实、变革现实,贴近学生实际,结合社会现状问题,通过深刻的理论剖析、积极的现实回应,正确的价值引导、丰富的社会实践,切身的情感体验应对现实环境、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等方面的挑战。[4]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转化为对学生思想引导,感情培育的有利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要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逐步帮助学生把握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和新使命。

3.3 从培育的方式上,要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不像康德、苏格拉底、黑格尔等人的哲学著作有那么多深奥的哲学术语、逻辑推导等,那样晦涩难懂,在《实践论》毛泽东用“知识里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让我想一想”、“不如虎穴焉得虎子”等一些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哲学道理,使哲学原理落地生根,从而使马克思哲学获得了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有研究表明,每提升一单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分别上升29.1%和24.1%。[4]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建立在以考试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上,这造成了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和认知水平相分离的现象,造成受教育者知而不行。[7]紧紧抓住青年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彰显大学生的能动性。优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形式,借力现代载体,推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产生联系,对社会问题积极回应,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4]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上,需要多方联动,帮助改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强化正面宣传;重点关注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渠道,努力促进不同教育举措协调并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郭祎.十年来《实践论》《矛盾论》研究述要[J].党的文献,2017(5):107-113.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97.

[3] 李维武.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国性格[J].中国社会科学,2007(4):18-30.

[4] 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108-113.

[5] 邢鹏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与培育对策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117-124.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7] 谭秋浩.知行合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要义[J].高教探索,2015(9):121.

猜你喜欢

实践论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导向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