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皆祸害”:摆不脱的情感勒索

2019-04-22如也

齐鲁周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苏大强药家傅园慧

如也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难相处的关系,而在我看来,最危急的应该是中国的父子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并不是一种管教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家长个体是否有自我追求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父母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情感勒索”的模式里……

隐形父亲的“显影”与“回家”

2018年,最恶毒的诅咒是:尔晴做你女朋友。2019年,最可怕的诅咒或许是“苏大强做你父亲”。

苏大强这个角色在《都挺好》中到底有多遭人厌恶呢?“苏大强今天嗝屁了没?”已成了热门讨论话题,虽说这样的做法对一位老年人来说有些不道德,但苏大强可不是一般的老年人呐,他是个会吸子女血、无比自私,无论家中为他闹得多厉害,只想“坐收渔翁之利”的糟老头。

父亲的形象在都市剧中多是典型的“爸爸去哪儿”之后“爸爸回家”的美化故事,将在家庭中长久缺位的父亲通过与观众“分享不易”来获得认同。《都挺好》中倪大红版的父亲则更为尖刻地翻开了另一种“人间真实”——

没有按照过去传统的伦理道德令父辈的形象高高在上,而是让我们真正看到家庭的矛盾,真正看到我们自身的问题。这世上也存在不称职的父亲、控制型的母亲和重男轻女的家庭,为我们真正地撕开代际差异、解构了所谓父权政治,对于原生家庭的生动刻画,展示了沸腾的家庭生活之下有着如此真实的抵牾、苦涩,又是如此不分血肉的粘连在一起。

虽然有时会感觉是不是太残酷了,但是不去面对的话,这个文艺作品对这个社会是没有贡献的、是没有价值的。这点我们倒是可以感谢苏大强。

父子关系的永恒迷思

百年之前鲁迅先生曾写过《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探讨中国的父子问题。直至今天,许多父母还是没有学好如何做父亲,如何为人父母。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的写照就是,平日互不搭理,基本没有交流,一旦沟通就上纲上线。

电影《老炮儿》中的六爷和晓波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模型:彼此缺乏交流与接纳,老子看不惯儿子,儿子不服老子,老子要管儿子,儿子却偏要和你对着干。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着对方的认可,儿子想听父亲说一句:“儿子,你真棒!”父亲想听儿子说声:“爹,你真牛!”两人都撞得满鼻子灰。

高晓松讲述和父亲间极差的关系:“从小我自己长大。我母亲回忆,我一辈子没有问过我父亲一个问题,无论是学习的问题还是其他。”他听上去是“黑暗生命力”的代表。

《我家那闺女》播出时,傅园慧爸爸多次因为爱夸女儿上了热搜。傅园慧小时候刚进省队时。一天,一个比傅园慧年龄稍大点的队友,看不惯傅园慧,跟傅爸爸告状,嘲笑道:“傅园慧在我们游泳队说她是天才。”傅爸爸却很认真地对那个队友说:“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这种正面鼓励,成就了今天的傅园慧。

这样的亲子关系现实中毕竟是少数。

柴静在《看见》一书里,用一个章节写了药家鑫和他父亲的过往相处和关系。就是2010年被全国热议的那个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给双方家庭带来的伤痛恐怕一辈子都无法愈合。

药父后来开了一个微博,他说:这件事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误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他这还真不是“客套话”,微博中接着看到:“小时候只要药家鑫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打架,不管谁的错,他回来肯定要被父亲骂。”中学时,有同学打药家鑫,按着他的头往墙上撞,他害怕父母说他,不敢说,又不敢去学校,害怕那个同学再欺负他。“这个孩子尤其怕他爸,”这是药妈说的。药爸忏悔时说过,他是当兵的,喜欢命令,从不说理由;喜欢说话尖酸,对别人不会这樣,为了让儿子好,就会一针见血扎到要害。“我是你的老子,我的话都是正确的,你要听我的”,这样的话,恐怕中国的父亲们即使嘴上没说出来,心里也是都有的吧。而这也正是最能让儿子产生反感、压抑和恐惧的话。

药家鑫在临刑前和父亲说,想把眼角膜捐了。可是药父是这样说的:你捐了以后,人家用上你的器官,再有什么事,我即使没有连带责任我都受够了。又说,你把你的罪恶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说是被“网络谣言”气的。药家鑫就最后一次违背自己的心愿,说,好,我听你的。药父说,这件事我后悔了。觉得应该满足他,他或许是想借助别人的眼睛,能再看到我们。

高高在上的父亲用自己的父权压制儿子,等被压制的儿子长大了,又开始压制他的儿子。一代代延续下来,中国式父子关系就是如此拧巴,永远的迷思。

正视“带毒”的父母

互联网上有个著名的团体叫“父母皆祸害”,乍一听过于偏激、惊悚,甚至你会觉得这名号有些反社会反人类,但如果你阅读过他们的故事,倾听过他们的心声,同样作为年轻人,你会不寒而栗。为人父母养育孩子是一项技术活,假如真的需要持证上岗,说句刻薄点儿的话,或许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合格的。

一部以华人家庭为背景的动画短片《Bao》,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再次引发许多人对短片里所反映的亲子关系的讨论。梁文道评论这部短片说,多数讨论聚焦在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以及批判父母教育方式的种种问题,却少有人关心从父母角度出发,探讨形成这种教育和相处方式的源头——这或许并不只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这些父母本身,可能深陷“情感勒索”的相处模式中无可自拔。而这种“情感勒索”的形成,则是由于个体自我对于“人我界线”不清所导致的结果,这种“人我界线”在家庭关系中又尤为复杂。

《奇葩说》里有一期话题,曾经引起热议:如果可以一键定制孩子的人生,你会按下去么?乍听之下,很多人都会选择不按,可随着辩论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如果可以为孩子定制一个成功的人生,为什么不呢?“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如果父母用自己的眼光去定制孩子未来几十年的人生,其实是折断了孩子的翅膀。子女不是你的复制品,他的人生应该由他自己做主。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黄执中说了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说:“所谓完美人生,就是在任何时刻都拥有选择权。”

所以,当今天我们难以理解很多中国式家庭里对待孩子的管教方法,我们需要想到的是,这可能并不是一种管教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家长个体是否有自我追求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父母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情感勒索”的模式里。而重点在于,如何能让他们走出这种模式,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功走出来。

很多“情感勒索”模式下的关系,最终都是痛苦不堪的,的确令人惋惜。但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中断这种“情感勒索”模式,该说“不”的时候坚持说“不”,无法改变的时候,也要接受这段关系或许只能趋于冷淡的结局。

猜你喜欢

苏大强药家傅园慧
个案裁判的论证和接受——对药家鑫案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