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患者脑血管动力学影响分析

2019-04-18张艳锋李文英赵沧海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巴曲脑氧短暂性

张艳锋, 李文英, 史 婧, 赵沧海, 张 岚, 韩 辉

(1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 邢台 054000, 2峰峰矿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 邯郸 056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供血不足,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局部缺血,进而致使患者出现可逆性、突发性及短暂性的神经功能障碍[1]。较多研究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及发病前兆,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有效降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2-3]。目前临床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手段为抗血小板治疗,巴曲酶是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的代表药物,常被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单独应用效果有限[4-5]。本研究主要是对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管动力学影响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8月-2018年2月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6];(2)发作到入院时间<24 h;(3)近期未接受抗凝、抗纤溶药物治疗;(4)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脑梗塞史者;(2)伴有高血压者;(3)发作时间超过24 h者;(4)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57.31±4.72)岁,病程4~10 d,平均病程(6.81±1.39)d,发病类型:椎-基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1例,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6.82±4.95)岁,病程4~11 d,平均病程(7.14±1.51)d,发病类型:椎-基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3例,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他汀类药物、尼莫地平、抗生素等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节血脂、扩张血管、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巴曲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5 mL:5 BU,国药准字H20031074)治疗:首次治疗剂量为10 BU,10 BU的巴曲酶+100 mL生理盐水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60 min,此后的维持剂量为5 BU,隔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1 g/粒,国药准字H20050299)治疗,0.2 g/次,3次/d,口服。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疗效标准[7]显效:治疗3 d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有效控制,且在30 d后没有复发;有效:治疗3-7 d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有效控制,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减少程度大于50%;无效:治疗14 d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且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观察指标(1)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2)应用LK-2010XN-YT 自动心脑血管检测仪检测准动脉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血管搏动指数(PI);(3)采集2组患者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脑氧代谢指标,包括动脉氧含量(CaO2)、脑静脉血氧含量(Cjv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4)对比治疗前后疾病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5)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2.22%。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2组脑氧代谢指标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脑氧代谢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aO2、Da-jvO2均较治疗前降低,CjvO2、SjvO2较治疗前升高,且CaO2、Da-jvO2明显低于对照组,CjvO2、Sjv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脑氧代谢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患者脑氧代谢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脑血管动力学参数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脑血管动力学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M、VP均较治疗前升高,PI值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VM、VP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2组患者脑血管动力学参数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发作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2组患者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较多学者认为,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微血栓等因素而引发的,因此对于尽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将引发脑缺血的致病因素消除,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8-9]。抗血小板是目前临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用手段,巴曲酶是一种具有较高纯度的类凝血酶样物,是临床上用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常用药物,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A2 链,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成为纤溶酶,进而使纤溶酶的活性增强,对血栓的形成发挥抑制作用;此外其对纤维蛋白原还具有直接分解的作用,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同时其还可增强血管通透性及红细胞变形能力,还可对红细胞聚集发挥抑制作用,使血液黏度降低,改善局部微循环,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单独应用效果有限,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10-11]。

丁苯酞软胶囊是临床治疗脑卒中的常用药物,其活性成分为丁基苯酞,该药物抗脑缺血作用较强,能够对因脑缺血所引发的脑损伤的病理环节进行阻断,缩小局部梗塞面积,降低脑水肿,进而改善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脑能力代谢,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此外该药物对血小板聚集还具有抑制作用,进而可有效避免发生脑血管痉挛,使脑缺血的耐受力升高[12-13]。本研究中应用丁苯酞胶囊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发作时间,降低发作次数,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药物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CaO2、CjvO2、SjvO2、Da-jvO2均是反映机体脑氧代谢的有效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脑氧代谢指标在治疗后得到有效改善,对照组患者脑氧代谢指标变化不明显,说明丁苯酞能够有效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氧代谢指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丁苯酞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清除氧自由基,使脑缺血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的水平降低,进而改善脑氧代谢。VM、VP、PI是与脑血管动力学相关的指标,脑血管动力学异常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14-15]。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脑血管动力学参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在巴曲酶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可进一步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动力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2种药物均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联合应用后使效果增强。在不良反应分析中显示,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氧代谢、脑血管动力学,降低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巴曲脑氧短暂性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对小儿先心病患者围术期脑氧饱和度的观察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老年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进展
巴曲酶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辨证施治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