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中保温护理对心脏外科 非体外循环手术病人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2019-04-17伍文雅阳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心脏病

伍文雅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手术室,湖南 长沙 410000)

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可有效提升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命的临床常见手术,以往常应用传统保温方法作相应保温处理,手术效果不佳[1],为改善患者病况,提升患者临床诊治效果,有效保温护理较为关键。故本文选定2017年8月-2018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心脏病患者136例,探讨传统保温联合术中保温护理方法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2017年8月-2018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3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其中观察组女29例,男39例;年龄55-73岁,平均为(64.67±5.92)岁;体重46-87kg,平均体重为(64.33±8.33)kg。对照组女30例,男38例;年龄56-75岁,平均为(65.15±5.64)岁;体重45-89kg,平均体重为(64.25±8.14)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⑴136例患者据临床病理学诊断,均符合心脏外科手术病况。⑵136例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中途退出试验者。⑵严重癫痫、沟通不畅、意识障碍或脑器质性疾病者。⑶术中体温低于34摄氏度或高于38摄氏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传统保温,主要包括手术前后与运送途中为患者盖好棉被,控制术前室温在26摄氏度左右,术中与术中应维持室温在23摄氏度左右。

1.2.2 观察组

传统保温联合术中保温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患者术中保温护理,方法:①手术期间医护人员应对患者体温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同时应于患者肛门位置置入W0001F型温度探头并与datex-ohemeda麻醉机温度模块进行有效连接,对其体温作相应动态监测,且应依照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保温手段[2];②应用充气式升温毯对患者下肢进行覆盖并根据患者体温状况予以一定温度调控,此外还需使用棉垫对患者输液肢体与颈部作相应包裹,可有效保温;③输液途中需加温药物,并视情况将输液管道和电子加温器连接,保证温度在37摄氏度上下;④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予以患者人工鼻呼吸护理措施,可稳定其呼吸道温度。护理时冲洗液亦需加温至37摄氏度,可减少患者体腔散热程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测评两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拔管时长、体温、心率、aPTT、PT及TT指标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拔管时长指标

观察组在麻醉拔管时长(16.75±4.26)min低于对照组(25.71±5.27)min(P<0.05)。

2.2 比较两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体温与心率指标

治疗前两组体温、心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心率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及术后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心脏外科非体外循环手术患者体温与心率指标

2.3 比较两组心脏外科非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凝血功能

术前,两组患者aPTT、PT及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在aPTT、PT及T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心脏外科非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凝血功能(s)

3 讨 论

临床上心脏外科常见心脏病包括心脏肿瘤、心包疾病、胸主动脉瘤、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3],常见术式主要有瓣膜置换术、心脏搭桥术和微创封堵术等。大多数心脏病患者经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心脏手术危险因素较多、操作难度高,手术过程中常会因体表大面积暴露、输液、输血及麻醉药作用等影响因素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大量临床资料显示人体温度若过低,会致使其机体出现糖皮质激素及茶酚胺等物质,进而引发伤口感染、麻醉苏醒延迟、凝血功能障碍、呼吸受限、心律失常及血压降低等一系列临床并发症[4]。以往常应用控制室温、手术前后盖棉被等传统保温方法对患者体温进行相应控制[5],但维持效果不佳,有研究表示手术期间采取有效保温护理方法可有效保证患者体温,故本次研究采用术中保温护理方法对心脏病患者作相应护理,该护理方法可有效维持患者肝脏代谢功能,减少患者麻醉拔管时间,改善患者心率状况,总体效果较佳。

本结果所示,观察组麻醉拔管时长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及术后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PTT、PT及TT均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传统保温联合术中保温护理方法在心脏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较单一传统保温方法疗效更佳。

综上所得,在心脏病非体外循环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传统保温联合术中保温护理方法,可有效维持患者凝血功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者术中体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Smog in Los Angeles
在有或无现场心脏外科的医院的PCI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