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刚经》之“无住于相”的思想研究

2019-04-16温恋军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金刚经

摘 要:《金刚经》属于大乘佛教波若类的经典,虽然产生早但是包含了后来大乘佛教最基本的佛学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无住于相”,即指导修行者破除“四相”,破除“六境”在心中形成的相,实现心灵的空境从而达到佛才能具备的“无上正等正觉”。同时其“是什么,非什么,名什么”的独特证悟方法有破除心灵束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金刚经;无相;空境;证悟

作者简介:温恋军(1994.10-),女,汉,山西忻州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

一、破“四相”,以名“我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俗称《金刚经》,《金刚经》属于大乘佛教类经典,虽然产生较早但是包含了后来大乘佛教类最基本的佛学思想。纵观《金刚经》整部经文,其核心思想是“无住于相”,它要求人们克服一切的法相和非法相达到破无可破,彻底无碍的境界。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本身不是恒常不变的,实相实为空性。在《金刚经》中,“四相”一共出现了十八次,所谓的“四相”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是指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挂念;人相是指相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以他人为中心的行为意识和观念;众生相是指相对于自我而存在的其他众生的行为观念和意识;寿者相是指人人都希望消灾解难健康长寿的观念意识和因此所产生的行为。《金刚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修行者心中有了我相就不能成就波若智慧。而这四相又是以我相为核心的,所以要破除四相,首先要在心中破除我相。人因为执著于 我相,所以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在乎自己的利益,若有人侵害他的利益,就会心生怨念。《金刚经》第十四编中,释迦摩尼对须菩提言:“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 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释迦摩尼 被歌利王截肢身体时候,心理非但没有怨恨,反而想今后成佛以后,第一个要度化的就是这个伤害自己身体的人。这就是无我相的境界。

二、破“六尘”,以明“我空”

释迦摩尼 认为,对于人间四相最难破除的是我相,如果我相能够破处,那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能够破除了。而人的我相的形成又跟六尘有着联系,要想达到无相的境界必须处理好“六尘”与“六根”的关系。所谓的“六尘”是由“六根”即眼、耳、鼻、舌、声、意所引起的色、声、味、触、法六种主观感受和意识。《金刚经》认为整个世界充满了尘垢和污染,人们身处在尘世中失去了原本清静自在的心灵。《金刚经》第十品中说道:“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只有破除色、声、味、触、法在心中的相,才能保持心境的空明不被外在的相所束缚的。

心境无相是一种方法论,要实现心境无相就要求心无挂碍,无外相所束缚。心境无相也是一种对心理境界的描述。达到了心境无相的境界也就是无住于四相,无住于六境。在现实生活中充满诱惑,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很容易被外相所侵扰。而无相要求我们不要在外相上停留,要顺从心意之觉,让其自然流动,这有点类似于道家的“无为而不为”。要顺从心境,而不能刻意去找空境。

三、“无相”的证悟方法

在《金刚经》中,释迦摩尼 在回答须菩提所提问题之时首先提出了这段特殊的“逻辑三段论”式的证悟方式,这样的论证方式在《金刚经》中达二十三处。比如: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从这类型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这种特殊的三段论式的证悟方法就是:是什么?非什么?名什么。这样的论证方法有助于引导人们理解佛教的教义领悟智慧。在《金刚经》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释迦摩尼 为了让弟子准确理解佛教教义多次采用了这种特殊的三段论式的证悟方法。释迦摩尼 有意把其作为无住无相这一核心教义的方法论。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特殊的三段论式的论证方式,我以“我相”为例,套用释迦摩尼 的论证方式即:是我相,名我相,非我相。在第一个阶段“是我相”中,人们能够参透了对“我相”的认知感受,即能够参透人生的生老病死,并且能够欧在生活中体验到“我相”带来的种种悲难 和苦痛。但是这个阶段中,人们看到的还是自己,他们的心灵没有达到突破“我相”的境界。即便是看芸芸众生也是从自己的思想意识出发,不能突破“我相”的执念。在第二个阶段“非我相”中,人们通过思考和领悟的领域扩大,能够想到世界上千千万万个类似于我的我,我只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 。人都会经历一定的磨难,我的困苦完全包含在人类的苦难之中。在这个阶段中,人抛弃了假的我相,思考的范围扩大。在第三个阶段“非我相”中,人们心灵的范围不断扩大,把自己扩大到整个宇宙当中。通过这种放大和扩充,世间万物宇宙都包括在我之中,原来在第一个阶段中形成的“我相”就消失了。世间万物包括宇宙都砸我之中,世间万物包括宇宙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名而已,所以人们在达到非我之后才能达到名我。

参考文献:

[1]金刚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11.114.

[2]南懷瑾. 金刚经说什么[J].佛教文化 .1993(2).

[3]杨明. 金刚经及其文化价值[J].华夏文化 .1997(3).

[4]赵建军 .金刚经美学思想初探[J].文史哲.1994 (4).

猜你喜欢

金刚经
唐代《金刚经》俗文学作品的入世倾向
《金刚经》的生命观及其当代价值
从敦煌写经看唐代《金刚经》的版本与流传
常在河边走
《金刚经》六种译本差比句式研究
“金刚经”炼成记
郑淑万
英藏西夏文《金刚经》残片考辨
书法欣赏
过去未来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