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环节质量控制在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2019-04-15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29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心血管心肌梗死

刘 委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云南文山663000)

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急重症,该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及并发症多等特征,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所以,如何提高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效果,是目前临床相关学者重点关注讨论的话题。为此,本次研究详细分析了急诊环节质量控制在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中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7 年1月至2019 年1月接收的60 例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将其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 例,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45-76 岁,中位年龄(60.5±5.1)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45-75 岁,中位年龄(60.0±5.0)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强心、利尿、止痛、镇静及并发症预防等常规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由未通过急诊环节质量控制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诊治;观察组患者由通过急诊环节质量控制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诊治,培训内容:(1)首先建立培训小组,小组成员由急诊专业副主任医师、高年资护士长及专业临床急救培训老师组成,根据2010 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教程和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急救医护人员进行讲解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除颤及非ST 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演习。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医护人员急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及考核。同时要让护理人员对急救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分析,结合实际临床操作改进急救方案;并由原专业师资培训人员进一步培训心血管、急诊外科、导管室、检验科及彩超室等相关科室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各环节的操作速度及准确性;(2)加强各科室的管理力度,提高科室医疗安全及护理管理质量,同时要定期进行考核,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及时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及修正不合理管理制度,确保救护工作有序衔接及形成固定规范流程[2]。

1.3 观察标准

将两组患者确诊时间、确诊后至(PCI)前所用时间、误诊率、漏诊率、(难治性心肌缺血、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心衰、严重出血)等不良心血管发生率及救治成功率进行记录对比。救治成功率判定标准:患者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生命体征平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计量数据对比

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确诊时间、确诊后至(PCI)前所用时间均较少,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计量数据对比情况(±s)

表1 两组计量数据对比情况(±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3030确诊时间(h)1.5±1.34.8±1.88.1405<0.05确诊后至PCI 前所用时间(h)6.3±0.920.5±1.446.7314<0.05

2.2 两组计数资料对比

治疗后同对照组患者误诊率、漏诊率及救治成功率的20.0%、30.0%、80.0%相比,观察组患者误诊率及漏诊率均较低,其数据结果仅为3.3%、6.7%,且救治成功率较高达到了9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计数资料对比[n(%)]

2.3 两组计数资料对比

记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血管发生率较低,其数据结果仅为6.7%;而对照组患者不良心血管发生率达到了2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高危心血管疾病,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该病的最佳溶栓时间在发病后3 小时内,而最佳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时间在发病后90 分钟内[3]。若能掌控两个时间段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早期无明显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会在发病后约5 小时以上才出现典型的心电图、心肌酶学及心肌梗死标志物动态改变等典型症状,因此增加了临床急救确诊难度,使早期诊断及易出现误诊及漏诊情况,致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最终易导致患者出现难治性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心衰、严重出血及猝死等危险心血管事件[4]。由此可见,发病后早期急救诊治对改善患者心肌梗死状况、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及后期治疗具有重要性作用[5]。所以,近年临床相关研究为提高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疾病诊治急诊环节质量控制,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6]。急诊环节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培训小组,加强对医护人员对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度,并加强了整治各环节的操作速度及准确性,通过强化管理确保救护工作有序衔接,并通过固定规范流程提高患者的诊治速度及效果,从而减少了急救漏诊和误诊现象的发生,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确保患者生命安全[7]。

这在本次分析结果中也再次证明,同由未通过急诊环节质量控制培训的医护人员诊治的对照组数据相比,通过由急诊环节质量控制培训后医护人员诊治的观察组患者确诊时间及确诊后至PCI 前所用时间均较短,且患者误诊率、漏诊率及不良心血管发生率也较低,患者救治成功率较高。

综上所述,急诊环节质量控制在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提高临床救治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确保患者生命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心血管心肌梗死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