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讲让第一课时也精彩

2019-04-12李文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李文梅

[摘 要]上好第一课时是阅读教学的关键,首先要正确把握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运用学讲,以学定教,充分利用预习本,紧扣课题资源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交给方法,由扶到放训练学生学会概括,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使得第一课时简约深厚、扎实有效。

[关键词]第一课时;扎实有效;简约深厚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80-01

语文阅读课第一课时,虽然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哨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文训练,它的朴实无华、简约深厚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简约不是简单,简约的背后是深刻、精要,也是超越、突破。我在教学《说勤奋》第一课时时,运用学讲,以学定教,充分利用预习本,紧抓字词教学,紧扣课题资源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由扶到放训练学生学会概括,使得这堂语文课扎实、有效。

一、由题入手,识文体,提主问题

识文先识体。《说勤奋》是小学课本中的第一篇说理文,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与以往学过的文体有所不同。上课伊始,我就带着学生复习这学期学过的写人的文体有哪些?写事的文体有哪些?写景的文体有哪些?学生很快就能一一说出,接着我圈出“说”字,告知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像这种带有‘说‘议‘谈等字的文章,就叫作说理文。顾名思义,说理文就是说明道理的文章。”之后让学生猜猜这篇课文会向我们说明什么道理?学生脱口而出“勤奋”,由此就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由文题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内容。接着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提出课文的主问题:“为什么要说勤奋?”“怎样说勤奋?”“说勤奋有什么好处?”顺理成章地把课文分成三段:提出观点、举例说明、再次论证。由此,教师以题目为抓手,充分利用课题资源,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揣摩了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检查预习,做好铺垫

相信所有的語文老师都能感受到: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我采用了让学生做预习本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课堂展示的机会。预习本的内容要少而精,我设计三个版块:一读,二想,三问。

一读,包括读课后生字、生词,读学生容易忽视的课后二会字,在此基础上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完之后,让学生在预习本上给自己做相应的评价,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会读书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二想,想字形、字音、字义,包括让学生从课后生字、生词出发,以字带字,找出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和课文中一个词语的意思。因为涉及的面比较广,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配,每人负责一个方面进行搜集查找。在课堂上,我们重点展示多音字教学,把易混淆的读音及时记在书上。

三问。学贵有疑。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针对一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剥削的‘剥有两个读音,bo剥削,是合成词,两个字拆开没有意义,bao剥香蕉,把剥字去掉,两个字独立成意。”“滚瓜烂熟的‘熟有两个读音,shu是书面语,shou是口语。”学生滔滔不绝,都愿意把自己课前查到的讲给全班同学听,真的做到了“学进去,讲出来”。

三、教给方法,训练概括

概括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它是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的基本环节,是分析、感悟文章的重要手段。概括,一要准确,即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二要简洁,即言简意明;三要完整,即通顺明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个难点,在教学中我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概括方法。在概括《说勤奋》第二段和第三段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试着用简练的词句说一说。学生都能找到文中“用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句话,我再进一步引导:“从这个句子你能读出司马光通过什么完成了《资治通鉴》?”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勤奋”,“如果我们把这两部分合成一句话呢?”学生说出“司马光通过勤奋用了19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通过概括第一段,引导学生明白,概括段意并不难,只要在书上捕捉到关键信息,或者从这个信息里抽离出关键词,或者读出这个信息背后的东西,再用“谁?怎么样?”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叫概括段意。

学讲教学,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让我们都来关注第一课时,用好预习本,以学定教,使得第一课时扎实有效、简约厚重。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