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互动,将经典读厚

2019-04-12肖盛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刘备诸葛亮意象

肖盛兰

[摘 要]阅读经典,传承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基因,弘扬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重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多角度链接相关阅读素材,实现师生、生生、文本间的多维互动,并努力将经典读厚,引领学生从经典阅读中传承文化尊重之风尚,从文学意象的感悟中积淀中华文化基因,习得扣住关键词句读懂、读透经典的方法,并在拓展延伸中使学生生发出长期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经典阅读;多维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70-02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不断被改进、完善、沉淀,并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现传统文化之美,弘扬优秀“中国风”,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传承文化基因,可以凝聚民族力量,铸造民族之魂,树立民族自信。因此,我选择了“与经典同行”“读书的姿态最美”微课题展开积极的探究,希望有一天学生们都能爱上阅读,爱上经典,文质彬彬,自信满满。现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从经典阅读中传承文化尊重之风尚

几千年来,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对中国文化和有文化的中国人自始至终都非常尊重。在当下世界各国都掀起通过读书“净化心灵、涵养气质、铸造品格”的热潮之下,我们更应当带着学生去传承和弘扬这份文化尊重的时代风尚,唤起他们爱读书、好读书的欲望。

我将这样的理念融于课文初步阅读感知学习板块:“同学们,《三顾茅庐》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早在它被罗贯中修改加工写入《三国演义》之前,很多文人就已经开始关注了。(屏幕显示:(1)‘若非先生三垂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唐·汪遵《南阳》;(2)‘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唐·崔道融《过隆中》;(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杜甫《蜀相》)人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赞美刘备三顾茅庐这件事呢?”凝练的诗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衬托出课文的分量,也激起了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阅读交流故事的梗概之后,我再次链接课文中的人物卡片:(1)刘备——人称刘皇叔,汉室后代,驻兵荆州,在几得几失中顽强地探索恢复汉室、实现中国统一的梦想。虽然兵马不多,地盘不大,但魏国丞相曹操都敬畏他,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在他48岁时,因徐遮、司马徽的赞赏和推薦,三次前往百里以外的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2)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满腹经纶,也经常和他人讨论国家大事,一直在隆中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当时荆州刺史刘表是他妻子的亲姨夫,也是他叔叔诸葛玄的老朋友,他的亲哥哥诸葛瑾则在东吴孙权麾下,他身边的好些朋友都去了求贤若渴、处处招贤纳士的曹操那里。刘备拜访的那一年他才27岁。

通过两则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我让学生思考:“刘备为什么要三次邀请诸葛亮?”这样,再结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尤其通过与张飞的“捆来”进行对比,学生体会到刘备一直被人称道的原因:尊重人才,欣赏人才。如此,对文化的尊重、对有文化的人的尊重这样的意识就得以在教学中渗透。

二、从文学意象的感悟中积淀中华文化基因

优秀文化作品中有很多事物已经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贴上了对应的情感标签,赋予了特定的思想意义,这就是意象。正确解读文学意象,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把解锁经典阅读的金钥匙。本课第三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隆中一带宜人的景色,特点鲜明,赏心悦目。为了实现读写能力的迁移,课后练习中还专门设计了“来到……只见……”这一小练笔。然而,很多教师对这一段的描写关键并没有吃透,认为只要学生采用了排比手法,写好“什么样的东西怎么样”这样的分句,并注意由远到近的方位顺序,形成“总分”结构就可以了。

其实,这一段中的选景是大有讲究的,山冈似卧龙,周围散布松、水、竹,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寓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松竹梅,岁寒三友”,向学生渗透这些意象密码,对于他们今后的阅读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是借景喻人的表现手法。这时,我们不妨再引入几个常见的文学意象,并结合一些古典诗文加以论证,赋予学生更多解读古典文学作品的密码,如明月代表着思念、团圆(“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柳树象征着分离(“羌笛何须怨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是坚韧、顽强的象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疾风知劲草”)……完成这些之后,再进行练笔,学生就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见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了。如写校园,他们就会抓住教学楼、操场等的特点;写一年四季的田野,也会各取其景突出春的生机盎然、夏的蓬蓬勃勃、秋的硕果累累、冬的不屈不挠。

三、习得扣住关键词句读懂、读透经典的方法

对于经典阅读,我们可以采取不求甚解的素读,也可以选择性地跳读,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去细细品读,去感悟作者情感、思维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表达的形式,提高我们的语言积累、运用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是带领学生练习语言品悟的平台。教学中,我从生字“恭”的学习入手,引领学生结合它的字形变化理解其意思(甲骨文“恭”字上面是“龙”,下面是一双手,表示敬奉神龙。后来不断演化,到小篆诗下面加了“心”字,突出诚心之意),同时渗透汉字的形象美。然后,我让学生潜入文本,寻找刘备恭恭敬敬的行为。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我还采用了表演读的方法,或者自读自演,或者一人独白一人表演。这样循序渐进地读,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感可抒,有法可依。

对于诸葛亮的表现,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交流:“家中来人了,诸葛亮真的一点都没感觉到吗?”再次呈现上面的人物介绍中诸葛亮亲人朋友的情况,让学生通过辨析明白诸葛亮愿意跟从刘备的根本原因。我还出示了诸葛亮草堂门上的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让学生联系课文中“诸葛亮悠然醒来”,谈自己的认识。这样,刘备礼贤下士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中华民族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也在润物无声中得以弘扬和传承。

四、在拓展延伸中激发学生长期阅读的兴趣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每一篇堪称经典的课文只是他们阅读的开始,旨在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浓厚的阅读兴趣,持久的阅读意志。因此,由一篇文章起跳,拓展延伸其他相关内容,既读厚了教材文本,又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致,是比较理想的做法。教完《三顾茅庐》,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阅读探究性作业:(1)两周内读一读《三国演义》青少年版,说一说刘备为什么铁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帮助自己?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2)结合“练习三”中的成语,讲一讲《三国演义》中相关的故事。(3)搜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歇后语,如“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等。这样,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就有了阅读的动力。逐渐地,本单元“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就得到了落实。

指导学生读好经典,用好经典,是时代的需要,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我们教师当用心设计,引领学生将有限的课文篇章读厚、读透,让学生在厚积中薄发,在文化熏陶和传承中积淀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形成无坚不摧的民族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刘备诸葛亮意象
读懂刘备
刘备与徐州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