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儿童本位,引领课堂方向

2019-04-12廖晓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阅读教学

廖晓钰

[摘 要]以儿童为核心、根据儿童立场、坚守儿童本位是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严防自己成人思维的惯性,做到启发感悟切中儿童特点、解读深度不逾越儿童经验、价值引领回归儿童本位,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儿童本位;深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38-02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过:“准确定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它不单是从功用角度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而且也从实践的角度确立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儿童本位。因此,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从目标到过程都必须以儿童為核心,根据儿童立场,立足儿童本位,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语文教师大多明白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然而实践中儿童本位却很难把握,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不自觉地以成人视角去定位学生,启发、引导学生,这显然有悖于教育规律,有违儿童的天性。如何把握好阅读教学中的儿童本位呢?

一、启发感悟应当切中儿童特点

读书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之一。感悟者,先感而后悟也。小学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对一般的课文,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悟到一定的知识、规律,实现感和悟之间的无缝对接。但是,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课文,感和悟之间常常会出现断裂,即充分感知后却难以产生领悟。此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必不可少。启发,是对思维运动的信息链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披文入境求悟而不得时,正是教师启发的最佳时机。但若想启发有效,教师就要让自己的启发切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因为感悟是学习主体——学生的思维运动,需要的是与之心理和生活均相适应的信息链接。

比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让学生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给予他人的关爱与帮助之后的心理感受。这时,学生自然就懂得:“愉快”是来自精神的满足,而不是物质的占有。其中“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给予他人的关爱与帮助之后的心理感受”,就切中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学生都曾做过助人为乐的事,也都有过助人为乐的心理体验,更容易体会到这种心理。如果教师启发学生联系雷锋、孔繁森等先进人物,就完全是一种成人立场上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儿童本位的思考了。剖析学生的这种助人为乐的思想,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朴素心理,甚至是一种无意识的善性使然,有别于我们成人在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之后,出于信仰而产生的奉献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先有的至高无上的精神体验。如果教师机械牵引,虽然可以感动一部分学生,但却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链接,这样就无助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二、解读深度不可逾越儿童经验

目前,深度语文似乎是很多语文课堂的走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希望学生对课文能有深刻的理解,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如果对文本的解读深度逾越了儿童的经验,这对多数学生而言,是根本无法接受的。因为,对文本的解读,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和阅历来作为基础的。

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基础,而且还占有充分的资料和充裕的时间,自然可以把文本吃透、挖深。可是,小学生经验不多,知识积累很少,心智尚不成熟,又缺乏相关资料,如何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爬上”教师的思想高地呢?因此,如果文本解读逾越了儿童经验,势必就会形成教师一人独秀、学生集体无语局面的。

如,一位教师教学《江雪》一诗,他不仅要求学生能感受到诗人心中的“千万孤独”,更希望学生能理解诗人孤独的原因,进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于是,教师动情地讲述了诗人是如何因为政见的分歧而遭受排挤打击的,但是学生却一脸茫然。这里,这位教师就没有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哪里懂得什么官场上的钩心斗角、是非曲直。其实,此时只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以往的独处经历,感受那种孤独寂寞的滋味,尽管这种滋味不尽相同,便足矣,又何需再深一层、更进一步拔高呢?

知识的相对差距常常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因此,我们强调要蹲下来看学生。也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我们才能看清学生的高度在哪里,才能定位语文教育的目标。否则,逾越了儿童经验的文本解读,只会在学生头顶浇一盆糨糊,而非醍醐灌顶。

三、价值引领必须回归儿童本位

“文以载道”,语文教材的选文虽短,但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中,对文本的思想价值进行引领后,必须回归儿童本位,尤其是对舍己救人、自我牺牲等精神的教育,更当慎之又慎。因为,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还不具备实践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和行为能力。如果心有余而力不足还强行为之,就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无论是对一个人来说,还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珍爱生命才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儿童是弱者,是需要保护的对象。在灾难面前,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苛求稚嫩的生命像成人一样做出高尚的选择。因此,出于对儿童的保护,我们必须把价值引领回归到儿童本位,要让学生在有精神追求的同时,还要懂得量力而行,否则道德教育就会变成道德陷阱乃至道德绑架,从而导致道德伤害甚至是道德谋杀,这无异于道德上的恐怖主义。

挑剔和严酷是急于求成的道德收割者的催熟剂,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畸形发展。语文教学中将价值引领回归儿童本位,就是把价值观教育与严格要求相分离,使道德、精神、信仰等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伴着美好的生命逐渐自由成长。将价值引领回归儿童本位,胆小的孩子就不会受到嘲笑,爱哭的孩子就不会被冷落,懒惰的孩子就不会被鄙视,吃梨挑大个的孩子就不会被指责,三喊“狼来了”的孩子也不会被抛弃……

当然,这里需要厘清一点:价值引领回归儿童本位不同于基于儿童本性。前者从高处主动回落,是对儿童认识与行为之间天然差距的妥善协调,是出于对儿童的积极保护;后者则是教育的自我矮化,是对儿童的迁就乃至放纵。

小语姓“小”,儿童本位应该成为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严防死守的阵地。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既要严防自己成人思维的惯性,也要严防自己居高临下的傲慢,更要严防自己完美主义的苛求,做到启发感悟切中儿童特点、解读深度不逾越儿童经验、价值引领回归儿童本位,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成国.儿童本位视角下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 纪慧芬.提高古诗文诵读效率的策略研究[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9.

[3] 韩丰收.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真实、高效[J].文理导航(中旬) ,2010.9.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基于“儿童本位”的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