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视角的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2019-04-12田正权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田正权

[摘 要]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思维规律。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需要找准切入点。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文题、比较词句、比较语体、比较原文等,使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语言的精妙,迁移运用语言,获得鉴赏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比较阅读;文本视角;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33-02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比较阅读的策略,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能让学生发现读写的规律,并学会运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把握好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找好比较阅读的切入点是比较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同质或异质文本的比较,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他们建构知识,提升他们的言语实践能力。

一、比较文题,明题意理脉络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不仅关系文章的主旨,也是指引学生学习文章的方向。文章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对文题进行比较,能让学生理解比较对象之间的区别,可以深入地理解问题的精要,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阅读文章。

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比较课题与《一本男孩子要读的书》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质疑:“这本书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男孩子必须要读这本书呢?这本书好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与文本进行一番深入的独立对话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这样,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再如,《诺贝尔》与《天火之谜》的比较阅读指导课上,教师通过两个文题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诺贝尔》是以科学家的人名为题,而《天火之谜》则是以科学事件为题。阅读课文后,学生发现《诺贝尔》这篇文章先后写了诺贝尔的生卒时间、研究炸藥的经历以及诺贝尔奖的设置等,《天火之谜》一文则先写事件的起因——天火的可怕,再写探究天火的原因、过程,最后写人类避开了天火。比较文章题目,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掌握了以文题窥文脉的技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二、比较词句,品悟文字妙用

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往往能起到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感情、概括主要内容等作用。品味文本的关键词句,就是要比较它们在文本出现的背景、原因、目的,引导学生在同与不同、似与不似之间去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体悟其独特的表达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

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关键词“绿”字是学习的难点。在课堂上,教师故意改成“春风又吹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通过反复比较、推敲。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绿”字的作用——使诗歌形象鲜活,描绘了江南的春意盎然。

再如,在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如何理解杨氏子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妙处呢?教师出示《排调·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齿亏,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在比较阅读后,学生发现,两个孩子应答的方式不同:杨氏子委婉回敬、迂回应对,张吴兴直截了当、不留情面。教师继续追问:“你欣赏谁的回答呢?”这一问题燃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讨论的热情高涨,最后学生明白:生活中只有智慧得体的回应,才能既不失礼于人,又不会默认承受。关键词句在一篇文章中具有统领文意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这种相似的语词比较,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表情达意的认知。

三、比较语体, 着眼语用迁移

对语体相同的文章,我们可将不同文本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这类文章的读法、写法等,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提升其阅读能力。如,可以引导学生对赠别诗《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首先,《别董大》的作者在漫天风雪中想到的是“天下无人不识君” ;而后一首诗取象于“客舍青青柳色新”,作者感到“西出阳关无故人”。其次,引导学生对两首诗所写的节令、天气、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最后,教师总结:两首诗都突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人生自古伤离别,人间最美是真情。再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三篇文章,都是以写景为主的小品文。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体会到它们所选择的题材、表达的思想、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都同中有异,理解了写景文章的特点,为学习其他类型的文章打下基础。通过比较,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迁移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较阅读语体不同的文章,能让学生掌握某类语体文章的阅读方法与表达规律,获得新的思维视角,加深对文体认知。如,在讲授《开天辟地》一课时,教师大胆地将现代文与小古文进行阅读比较。这样,不仅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文的阅读经验,而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语体特征,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体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比较原文,培养鉴赏能力

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入选教材的文章大多数是经过编者加工改编的。教材的改动部分以及不同版本教材的加工部分,无疑是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可将原文与课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勾连比较,这样能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如,在《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课文与原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师:留心的同学会看到课文注释:“作者琦君,选入课文时文字有改动。”老师告诉大家:原文1434个字,课文709个字,不加上被删减的文字,文章被改了28处。改得是否有道理,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批一批,写一写,找出改动的内容进行评价。

(学生默读批注原文材料,并在组内交流)

师:谁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课文中去掉“做风水”好,因为“做风水”是当地方言,似乎有点迷信色彩。

生2:课文把原文“风雨吹落”改为“风雨打落”是对的,因为“雨”不能“吹”花。

生3:课文把原文“盯着母亲”改为“缠着母亲”,让我想到了我小时候缠着妈妈要糖吃的情景。作者想要摇桂花应该是“缠”着的。

师:大家的理解都很有见地!特别是对“缠”字,这位同学理解得很正确。请看大屏幕,老师也找出了一处,大家有何评价?

(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与原文比较)

生1:我觉得课文改得好,“外地”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孝心。

生2:我认为课文改得不好。

师:敢于质疑课文,精神可贵。(掌声)

生2:因为作者的桂花本来就是从杭州满觉陇带回的,而不是“外地”,课文“外地”改变了作者原来的意思。而且,这里意思模糊,不如原文交代详细、清楚。(掌声)

師:细微之处有发现,眼光犀利且有见地,你的想法刚好和人教版教材的编者改得不谋而合!(学生笑)

(出示人教版教材的改动段落)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比阅读课文原作和不同版本的文本,体会作者的表达和编者改编的不同表达效果,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温度和力量,提升他们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

五、多元比较,拓展创新思维

由于理解的角度、层面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的文本解读呈现出多元性,体现出意义生成与建构方式的差异性。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赋予文本最大的教学价值。比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为了探讨孔子孜孜好学且实事求是的品质,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入手,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词句,反复研究体会,开展比较探究学习。学生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的比较阅读中,体悟了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美好品质。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再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主题。有的学生从做人要真诚的角度去解读,有的学生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的角度理解,有的学生从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比较,顺着学生的学路一步步深入,课堂富有节奏,收到了实效。

文本或作品的主题存在着多元性。引导学生比较作品的多元性主题,归类整合,系统梳理,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建构,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课标赋予语文学科教学重要的目标。

此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相同的人物形象比较、文章的表达方式比较等,都是比较阅读教学很好的切入点,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一探究。

找准阅读教学的比较点,能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比较方法本身的价值,还在于改变了旧有僵化的思维模式,扩大了课堂容量,探寻语文学科思维的本质规律。恰当地运用比较阅读的策略,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良虎.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1).

[2] 刘晓伟.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及评析[J]. 小学教学参考, 2015(7).

[3] 李强.在字里行间浅吟低唱[J]. 华夏教师, 2013(9).

[4] 杨秀华.  在比较阅读中“言意兼得”[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7).

[5] 徐平平.语文教学应重视文本与自主阅读[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1).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