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言类文本的特质及其教学策略

2019-04-12王瑞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王瑞平

[摘 要]寓言,言简意深,它是形象的怪物、思维的桥梁、语言的魔袋、心灵的钥匙。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寓言的文本特质,通过趣味读演、对话联想、续改仿写、拓展阅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心灵智慧共同生长。

[关键词]寓言教学;文本特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30-02

寓言是将深刻的道理寓于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中的一种文体形式。它短小精致,易于阅读,却又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它穿越千载,经历了时间与空间的考验,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的光辉。因此,在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通过解读寓言文本的“类特质”,探讨寓言教学的策略。

一、形象的怪物:在趣味读演中感受形象,理解内容

寓言最深入人心的就是那些鲜活、可笑的形象,如《滥竽充数》里的南郭先生,《南辕北辙》里的“楚国人”,《牧童和狼》里的“牧童”。为了把寓意充分凸显出来,寓言常常会使用夸张、拟人等手法塑造一些高度概括化的形象。这些形象大多生动有趣,动作语言夸张,非常适合品味、表演。

(一)角色扮演,品味丰满形象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角色扮演,能让他们走进故事。如,教学《狐假虎威》,先让学生读描写老虎动作的词:“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再让他们做做这两个动作。教师采访:“‘老虎,你这样东张西望,是在看什么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走进了‘老虎的内心,体会到了它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的矛盾心理。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临场应对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中,帮助理解文本,品味人物形象。

(二)模仿品读,悄悄走近理性

好的故事,总是把形象刻画得细腻而生动,具有一种诱人的魅力。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学生模仿狐狸说话时的表情、语气反复读狐狸的三句话:“亲爱的乌鸦,您好吗?”“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读得到位了,狐狸这个反面角色的狡猾形象也就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时候,学生是在学习,也是在游戏。在惟妙惟肖的演绎中,学生认识了人性中恶的方面,并学会了如何去面对。他们读到的是寓言,留下的是理性。

二、思维的桥梁:在对话类比中启迪思维,领悟寓意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故事是作者为智慧包裹的艺术外衣,是通往深刻寓意的桥梁,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桥梁。

(一)矛盾冲突,交流对话催生智慧

寓言故事结构简单,学生要读懂其智慧有时还需要教师给予帮助。如,《鹬蚌相争》中,鹬和蚌错在哪里呢?很多学生都认为鹬不该去啄蚌的肉。但立刻就有学生指出:“鹬吃蚌肉是天性,它是吃蚌肉的动物呀!但是,蚌夹住鹬的嘴是自保,更没有错啊!”此时矛盾出现了,鹬和蚌究竟错在哪里呢?通过与文本对话,相互交流,学生认识到: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方得利。这就获得了一种智慧。

(二)链接生活,联想类比获得智慧

学习寓言不仅要在故事中和智慧相遇,更要观照生活,与生活中的智慧相遇。教学《揠苗助长》,学生质疑:“世界上真的会有这么笨的农夫吗?”我便顺势引导:“是不是确有这个农夫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农夫这样的现象。你有没有遇到过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我去年养了一盆仙人球。我希望它快点长大,就天天给它浇水,结果仙人球被浇死了。”受到启发,其他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遇到的或听到的类似事情。这些故事,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把寓言的智慧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借故事认识自我、理解自我,人在故事中成长;用生活解读故事,智慧在故事中生成。

三、语言的魔袋:在言语实践中积累语言,学习表达

寓言是语言的魔袋,用简短的篇幅、简单的情节、简洁的语言表達出丰厚的意蕴。它常借助环境渲染、人物刻画、言语对话等多种手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绘声讲述,内化精彩语言

寓言教学应以会讲故事为目的,也以讲故事为策略,引导学生在讲述中理解文本,在实践中习得语言。一位教师执教《螳螂捕蝉》时,指导学生先熟悉故事、讲清故事,再紧扣“惊险”将故事讲精彩。教师引导学生琢磨文本,在讲述的语气、语调上下功夫,通过“悠闲”“自由自在”等词语和舒缓的语调表现蝉的高高在上、看不到潜藏危险的盲目,通过“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的紧张语气表现危险的骤然降临。尤其是“螳螂”一词做重音处理,“身后”拖长尾音,让故事充满惊险,好似惊悚片的恐怖音响,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吴王盲目的心灵。

(二)续改仿写,感悟精巧运思

寓言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来自作者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在生活中,人们都非常讨厌乌鸦的叫声,甚至把它当作不祥之兆。在《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却夸赞乌鸦的声音好听,让乌鸦开口唱歌,这种与现实的强烈反差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喜剧效果。如果换成狐狸与百灵鸟或者是狐狸与黄鹂,就不会有这样的戏剧效果,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教育意义了。当狐狸再次遇到乌鸦时,它们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故事。

寓言教学可通过续写、改写、仿写故事,让学生感悟寓言的精巧构思,获得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心灵的钥匙:在拓展阅读中荡涤心灵,开启智慧

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育好比是灵魂。”在轻松诙谐的语言外衣下,寓言的灵魂直指人心。

(一) “文”“白”对照,读文化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一般都有文言版本,“文”“白”两种文体各有特点:白话版通俗易懂,文言版简洁凝练。如,《揠苗助长》,文言版全文仅有41个字。教学时,在学生熟知了寓言故事内容后,拓展文言版,让学生“文”“白”对照阅读。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累文言文学习的一点经验,而且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产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同类对比,读思维

有些寓言,角色不同,故事情节也不同,却有相似的主题。如,《螳螂捕蝉》和《鹬蚌相争》,都有只顾眼前利益的意思,而历史故事《围魏救赵》《唇亡齿寒》则是它们的变体。还有些寓言,不同的故事,却是同一个角色,比如《蝉和狐狸》《狐狸和葡萄》《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角色都是狐狸,形象却不相同。引导学生阅读、比较相似故事的异同,可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理性思维的乐趣。

(三)以篇带本,读风格

寓言故事大多出自中外古典名著。学完《自相矛盾》后,告诉学生: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我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老马识途”等成语故事都出自这部书。这样,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化书籍的兴趣,让国学经典滋润他们的心灵。教学完《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后,推荐学生阅读整本《伊索寓言》,感受东西方寓言的不同风格。

寓言,简约而不简单。只有紧紧扣住寓言的文本特质,根据年段、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寓言教学,就是这样一道行走在简约和深刻之间的独特风景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心灵智慧就在这简约与深刻中得到滋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