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节气教学初探

2019-04-12邵晓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实践体验表达能力阅读能力

邵晓春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节气教学,沿着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引领学生读节气歌、填节气表、过节气日、做节气卡以及诵读节气诗文、撰写实践习作,进行语文综合学习,使学生了解节气气候现象,体验风俗人情,感受节气文化,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节气教学;实践体验;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28-02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我国古代制定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民间认知天象、物候、时令和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凝聚了先人对大自然的感情、对农业科学的正确认识,是华夏祖先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节气教学,有助于学生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树立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的意识,养成多途径收集整理语文学习素材的习惯,培育综合运用语言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认识为基——了解节气知识,感受节气特点,体验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农耕生活的依据,它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宇宙、自然界的独特认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个节气流转轮回,春暖花开,酷暑寒风,有生发有凋零,让我们领略生命之美。让学生了解节气知识、感受节气特点、体验节气文化,是语文课程中开展节气教学的基础。为此,我们指导学生重点开展了两项学习活动。

(一)读节气歌,填节气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朗朗上口,易学易诵,学生很快就了解并记住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节气图”,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转动15°所到达的位置确定为一个节气。

为使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时间有更明确的认识与了解,我们指导学生结合“节气变化图”,查阅2017年、2018年年历,动手制作“节气表”。

(二)过节气日,做节气卡

为加深学生对节气的认识与了解,构建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过节气日”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每一个节气日到来之前,我们都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开展观察访谈,组织体验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一节气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节气日”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在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了解了节气日的民间风俗。同时,家长还带着孩子进行实践体验:“清明节”做艾饺、踏青祭祖,“夏至日”吃面、摘杨梅、泡杨梅酒、做杨梅干,“大暑日”赴中医院做义工,制作中药贴膏……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制作“节气卡”,然后在小组及班级中展示交流。比如,在夏至日到来时,我们让学生搜集有关夏至这个节气的来历、气候特点、动植物的表现以及有关诗词、饮食、养生等方面的资料,制作节气卡,写写、画画这个节气,并在拓展课上向其他同学展示、介绍。通过制作节气卡,学生对夏至的认识更深刻: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了解了“夏至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同时,让学生朗读了《夏九九歌》和刘禹锡的《竹枝词》,还吃了杨梅、面条、苦瓜等夏至特色食物,撰写作文。就这样,围绕节气,我们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学习,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与习惯。

二、阅读跟进——开展拓展阅读,加强阅读积累,提升阅读能力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由此孕育产生不少的诗词、谚语、歌谣以及经典美文。这些是开展拓展阅读的好材料。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收集整理了一大批阅读素材,指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加强学生阅读积累,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诵读节气诗词、谚语和歌谣

每个节气我们都会挑选一两首古诗词,指导学生结合节气特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词意境,并开展诵读活动,将古诗词学习融入相应的节气教学中。一首诗、一个气候、一种心情,一段传承。

同时,我们发动学生把收集到的节气谚语、民俗歌谣、气象俗语、诗词美文向班级同学推荐,并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阅读理解、朗诵展演,以此赞美二十四节气的美丽景色,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在学校支持下,四年级组举办了“话传统文化,承中华文明”的中队主题活动,创编并组织学生表演了二十四节气歌谣——《地球绕着太阳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诵读节气诗词、歌谣的热情。

(二)拓展阅读节气美文

在开展节气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收集与节气相关的文质兼美的选学课文,教好阅读指导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小满”时节,指导学生阅读《万物生长,稍得盈满》,体会“天道亏盈而益谦”含义;“寒露”来临,指导学生阅读《秋颂》,感受大自然丰收的喜悦。指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使学生体会作者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地观察事物,细细描绘大自然的景象变化,学习有详有略地记录自己的发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习作提升——注重观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提升表达能力

在开展节气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生活,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气日体验活动,使学生逐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习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写观察日記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开展节气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方式。比如,在雨水、惊蛰、春分时节,我们指导学生分别栽种向日葵、豆子,养蚕。经过动手劳作、观察体验,学生充分感受了春回大地、动植物蓬勃生长的情形,形象地体会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奥秘,写下了不少的观察日记。由于对每个节气的天气状况、物候特点都有所了解,又经过相应的阅读积累,学生的观察日记大多写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部分学生还坚持每个节气都写一篇观察日记,累积起来装订成册,形成“二十四节气观察日记集本”,颇有成就感。

(二)写实践习作

在节气日活动中,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指导下,学生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这样为习作注入了源头活水。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指导学生开展写作练习,收到了很好的练笔效果。

如,立夏时节,学生做蛋袋、画彩蛋,举行碰蛋游戏,此时开展习作就得心应手;夏至日学生擀面、吃面,摘杨梅、晒杨梅,写起文章来也就水到渠成。有一个学生特别有心,在进入每个节气日那天,都在同一棵树下留影。他把24张照片放在一起观察、思考,诱发了写作灵感,撰写了美文——《不同时节的大树景观》。

四、评价跟进——关注学习过程,注重素养提升,实施发展评价

在开展节气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区别于传统的学习评价,以活动参与、自主发展为导向,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发放“节气书签”,引导过程性评价

作为语文拓展课程学习的评价机制,按课程进行适时、随机评价更具针对性与操作性。教师为学生购买了精美的“节气书签”,且与每个节气日一一对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过程中的个体表现、合作能力、观察记录、调查访谈、成果汇报展示等)随机评价,并派送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节气书签”,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来。

以节气为专题的學习评价,“节气书签”成为学生最想获得的评价结果,它能以季节为单位收集成册,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评比“节气达人”,实施发展性评价

我们以每学期的课程学习为单位,设计了以评选“节气达人”为载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采用分项考核、整体评估的方式进行,主要依据学生在“识” “读”“写”三个领域八个方面给予认定,以充分肯定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对节气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节气文化的感染、阅读与习作能力的提升,强调“人人发展,个个获奖”。我们的颁奖形式神秘而富有创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到惊喜和激动。

在节气教学实践中,师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访问父母老人、观察物候气象等途径,了解各节气的来历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编写手抄报、制作节气卡、诵节气诗、读节气文、写节气日记、制作节气传统小吃……循着二十四个节气,我们引导学生观察访谈、实践体验、读读写写,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架起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自然的天然通道,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特点。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实践体验表达能力阅读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