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景类文本语言表达艺术教学探微

2019-04-12张永兴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

张永兴

[摘 要]写景类文本在语文教材占有较大的比重。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什么、怎么写,更要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灵动性描写、规整性表达、纪实性描写和体验性描写等,让学生学习领悟、迁移运用,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写景类文本;语言表达;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23-02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景物描写类的文章。这些文章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成为语文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引领学生阅读学习写景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文体特征,而且要关注文体背后作者的表达艺术。以往写景类文本的教学,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文本写了什么内容与怎么写上,而对 “为什么要这么写”却很少关注。只有对写景类文本的表达有一定的了解与感受,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表达的情感。下面就以写景类文本为例,对文本语言的表达进行探讨。

一、灵动性描写

灵动性描写是指作者在表达的时候,自由随性,看似信手拈来、随意为之,实则饱含着作者情趣追求的言语表达。朗读这些灵动自由的描写时,你不由地会被作者独有的表现节奏、心灵节拍等所打动。另外,由于作者出身、个人修养、文化背景、思想感情的不同,其言语表现范式也不同,教师要仔细品味方能挖掘出来。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灰椋鸟》一文,许多教师都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与热闹,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护鸟类、保护鸟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固然没错,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文本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语言大师的情感,体现了他表达的秘妙。如,文章一开始“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样的开头,欲擒故纵、一波三折,有效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一探究竟。这就是文本语言的魅力、价值之所在。再如,“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可以让你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读着这样的句子,眼前会浮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这时候,你的心情怎能平静下来呢?因此,对这样的内容,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他们说一说:“阅读这段文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形,你会如何去表达?你与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经过比较以后,学生感受最深的是,同样的场面自己写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而在作者笔下,一切却又显得是那么的形象、生动、活泼。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在写景类文本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灵动性描写的作用,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文本的描写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表达上的不足,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规整性表达

规整,就是规矩、整齐。中国古典语言的魅力之一就是简约工整、语言规范。在一些写景类文本中,作者常常会运用这种语言表达范式,使文本内容的表达更加精彩,值得学生學习与借鉴。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秦兵马俑》一文,作者为了把兵马俑种类繁多的特点介绍给大家,分别列举出了四种兵马俑的样子(课文的4~7段)。仔细阅读这几个自然段,你会发现,为了突出兵马俑的威武个性,作者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如,“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体格健壮”“体态匀称”等,把兵马俑的骁勇善战等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在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朗读体会兵马俑威武的气势以外,还要让学生感受文本规整性的表达范式。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文章语言的表达特点。

一般来说,规整性的语言范式适合用于表现具有雄壮气势的事物或者场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习得这种语言范式,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三、纪实性描写

纪实性描写是指在基于表达需求与对话意图,以真实的描写手法,准确、客观、形象地把要描述对象的特点清楚地描绘出来。它往往采用约定俗成的概念、翔实具体的数字等来进行表达。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主要向人们展示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样子。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它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和谐……设计最独特的是移动舞台,纵深46米……观众席位于剧场中央,共6层,可容纳2200人。”这段话就属于纪实性描写。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描写,读者是很难看出歌剧院的独特与宽敞。教学时,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这些语言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这段话仔细地读一读,然后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眼中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什么样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抓住了歌剧院的深度以及容纳量等方面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行追问:“这些描写能不能有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观察自己附近的游乐场、科技馆等,并试着用文本的语言表达范式写一段话。如此教学,读写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纪实性语言描写的重要作用。

在写景类文本中,作者常常会采用一些列数字、 作比较等介绍景物特征的方法,使景物显得真实、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这种语言,并迁移运用,使学生掌握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

四、体验性描写

体验性描写在游记类文章中运用得较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除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地描写下来,还经常会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表达出来,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否则,描写出来的景物就会显得干巴巴的,读起来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感受、体验、想象。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有这样描写:“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个设问句,不仅让人感受到小船的小和孔隙的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再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来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语言描写是作者坐在船里经过孔隙时候的真实感受。其实,对小船与孔隙来说,不同的人乘坐与经过的体验感受不同,不同作者的语言表达也不一样。那怎样依托文本语言,链接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从“读”到“写”的活动呢?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这样组织学生进行练笔:“你们在假期都到过哪些地方游玩?有哪处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给你最大的体验感受是什么?你能把当时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来吗?记得把自己游览时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如此教学,学生不仅习得了文本语言的表达范式,而且真正走向了自我言说的境地。

许多学生都有旅游的经历、体验。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以体验性描写的方式进行练笔,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写景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还要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让学生从读到写,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与修辞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训练数学语言表达 点燃思维之花
试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浅析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