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性对话,构建动感课堂

2019-04-12张宾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倾听感悟对话

张宾萍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灵性动感的课堂,能彰显语文教学的本色。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灵性的对话,引导学生倾听、感悟、质疑,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和文本、作者、教师、同伴对话,感受课堂的魅力,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动感课堂;对话;倾听;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17-02

最先感受到“灵性”这个词,是多年前读到王崧舟老师的一篇《课堂有神灵》的文章。当时,我就冒出一个想法:我们课堂如果可以“通彻透明,充满灵性,好似带着天赐和神示的意味”,那该多好!语文作为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科,课堂有“神灵”不是不可以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构建这样动感“神灵”般的课堂。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可见,文本的语言文字具有生命的灵性,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灵活生动地与文本对话,使学生感悟、品味、体验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放飞自己灵性的目标,从而构建起富有生命的动感课堂。

一、灵性对话,在倾听中推进

阅读对话中的倾听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活动。每一次倾听,都会为对话确定新的起点和高度;不断倾听就是在不断地走进文本、走进体验深处,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生命体验和语文素养的过程。没有倾听,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就无法实现。在阅读对话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大胆地说,更要让学生用心地听。

良好的倾听气氛是师生展开心灵交流对话的肥沃土壤,是阅读对话实施的平台。这个平台充满民主、平等、理解和接纳。在这里,学生可以真正地倾听文本、倾听文本人物的内心,从而理解文本的意义,进行深度对话。

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营造倾听的气氛。如,运用视频创设情境、运用音乐渲染气氛、编排课本剧等,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的倾听兴趣,让学生专心致志的、自主的听。

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的《一只贝》一文时,当品读“这是只可怜的贝”时,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我配上悲伤的音乐进行范读。在音乐的烘托下,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营造出一种凄凉悲惨的氛围。我用地情读着,学生也用心地听着,渐渐地他们进入了贝与沙子挣扎的痛苦中。在听完朗读后,我引导他们与文本中的贝进行对话,使他们再次倾听贝的心声。我追问:“如果此时这只贝会说话,你会听到它在说什么?”在静心倾听中,学生内心的情感已触发,此时他们有不吐不快之感,纷纷举手回答。 这样,一步一步把课堂对话推向更深层次,整节课显得动感而富有活力。

二、灵性对话,从朗读中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感悟是学生内心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在感知文本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产生的。文本语言所描绘的情境、蕴含的思想感情,刺激了学生相应的情感,调动了他们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感悟到文本的思想情感。因此,只有通过自己的朗读,与文本开展对话,他们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并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促进他们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逐步统一。

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飞吧,海鸥》这一课时,在导入课题后,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对话。

师:从课题中,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只海鸥?

生:这是一只渴望自由飞翔的海鸥。

师:请你把这份渴望读出来,可以加上你的动作。

(学生眼里充满着渴望,张开双手作飞翔姿势,认真地读)

师:“渴望自由”里不仅是海鸥的心愿,而且饱含着作者对海鸥的深深祝福。请你深情地读出来!(随机指导朗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这只海鸥长什么样子?

生2:作者为什么对海鸥如此深情?

师:请用心读文,把你的体验读出来。

随即,教师让学生充分自读。有的学生读“窗台上,常常飞来一只小海鸥,浑身雪一样的羽毛,翼尖一末灰黑,一对闪闪的小眼睛,偏着脑袋瞧人,那神情又机灵又乖巧”一句,并说:“这是乖巧机灵的海鸥。”有的读“(友人)常常为它留一勺淡水,一盘青色的鲜虾,任它自来自去……用光闪闪的小眼睛瞧着他”这部分,并进行感悟:“这是一只通灵性的海鸥,它就像友人的家人一样,在屋子里自来自去。他们相处得非常默契。”通过朗读,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里,从课题的朗读到文本的朗读,让学生把单调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的情感读出来,并获得美的熏陶。

三、灵性对话,从质疑中升华

俗话说:“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科学的本质思维始于质疑,终于解疑。产生疑问,学会思考问题,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对话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敢于向教师、课文质疑,诱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在质疑与解疑的对话中,实现师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让学生的感悟得到不断的深化。

阅读就是与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人生对话的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对话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质疑,与文本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走入课文主人公的内心,和他们同命运共呼吸,这样才能有感于心,实现了自我超越的目标。

如,教学《飞吧,海鸥》一文中,在感悟海鸥远离友人,友人对海鸥的惦念之情时,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你能找出表达友人牵挂与惦念的句子吗?用波浪线画一画。

出示句子:“友人什么也没说,但从他霍然而起,绕室徘徊中,我知道他在担心。”

师:友人在担心什么?

(随即引导学生抓住“豁然而起”“绕室徘徊”理解,并进行采访)

师:你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干什么?

生:我担心海鸥的安危,担心它不回来了。

(随机播放海鸥在风雨中的视频)

师:可见友人的担心,他内心充满了不安与忧虑。可当我猜测海鸥不会回来的时候,友人是却是这样回答的。(出示句子:“‘它回来的!友人斩钉截铁地说。”)

师:请你们仔细认真地读读出示的句子,然后再读这个句子:“友人什么也没说,但从他霍然而起,绕室徘徊中,我知道他在担心。”你们觉得友人前后这样表现矛盾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质疑,让学生再次品词思考,明白了这“霍然而起”与“斩钉截铁”的背后都是源于对海鸥深深的爱!正因为有了深深的爱,才有如此深深的担忧与惦念。在感悟体验过程中,学生的灵性自由舒展、 精神思想活跃起来,魅力课堂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灵性对话,从博览群书彰显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课堂作为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想要拨动学生的心弦,唤醒他们灵魂深处求知欲,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就要彰显课堂对话的魅力。博览群书汲取营养,无疑是打造文化课堂最好助推器。记得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课堂对话就像练书法一样,首先要入格,达到人课一体的境界。这也是所谓的课感。练就课感的因素很多,基础是教师多读书,与学科有关的和超越学科的都要读。涉猎广泛才能丰富我们的积淀,为形成智慧的课堂驾驭能力奠定基础。”

下面仍以《飞呀,海鸥》为例。在品读海鸥归来时的友人的心情,我是这样教学。

师:是的,正因为这样想着,源于对友人的这份爱,不管遇到什么,海鸥总是飞回来。

出示句子:“我不知道它经历了什么:是风雨的侵袭,是雷电的恫吓,还是恶浪的阻拦?”

(学生齐读句子)

师:“是……是……还是…… ”这是“我”对海鸥的猜测。这种种猜测又说明什么?

生:“我”很担心海鸥。

师:你能仿照这个句子写几句话吗?

师:(出示句子:“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成长的地方,还是我们的快乐天堂。”)你能说一句吗?

生:书是知识的海洋,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好伙伴。

师:友人与海鸥是什么呢?

生:友人和海鸥是朋友,是知己,还是亲人。

师:友人与海鸥的感情怎一个“深”字了得呀!海鸥飞回来了。此时,友人与海鸥最想说什么?做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后,反馈)

师:(你现在是友人)不管经历了什么,现在你们终于相见了,你们会说什么?做什么呢?

生1:海鸥呀,你终于回来了!你知道我多想你吗?我都好多天沒睡觉了!

师:朋友般的思念,知己般的牵挂!

生2:海鸥,海鸥!总算盼到你回来了!你知道我多担心你吗?要是你有什么不测,我都不知道怎么活了!

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惦念呀!听了友人的话,海鸥,你会说什么?

生:我回来了,你不要再担心我了。你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吗?有风雨的侵袭,雷电的恫吓,海浪的阻拦,可我都回来了!

师:是呀!最深的情是难分难舍,最深的爱是不离不弃!不管多久,友人依然在等;不管艰难险阻,海鸥总要飞回来!此刻,他们终于相见了,他们最想做什么?

生:抱抱他,亲亲他!

师:请你们上来,紧紧相拥吧!

(“友人”与“海鸥” 做亲亲的动作,然后拥抱一起)

师:我想,此刻再没有什么比拥抱更能表达这一份感情!

这样的课堂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般, 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而情意浓浓的课堂对话,犹如词语中的叠韵、诗歌中复沓,能触动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智慧对话的课堂、精彩的课堂,从阅读开始。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 :“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规则。”

总之,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搭起课堂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感悟语言的色彩,与作者共鸣,才能构建动感的课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倾听感悟对话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