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棠梨籽油的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及其脂肪酸组成

2019-04-12蒋新龙蒋益花陈思晴张洋彪周佳文

中国粮油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出油率棠梨籽油

蒋新龙 蒋益花 陈思晴 沈 瑾 张洋彪 周佳文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杭州 310015)

棠梨(PyrusbetulaefoliaBunge)属蔷薇科(Rosaceae)梨属(PyrusL.)乔木,又称杜梨、豆梨。棠梨原产我国,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北部、东北部和中部各省,储量丰富。棠梨为梨属较为原始类型,其综合利用价值较高,集嫁接繁殖砧木、材用、药用和园林绿化于一身[1]。关于棠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研究、幼苗根系生长状况的研究以及作为砧木嫁接梨树等方面[2]。棠梨果实未成熟时很涩,无法食用,完全成熟后全果为黑色,鲜食口感香甜;另外成熟棠梨果实中矿物元素含量普遍较高,特别是 P、K、Ca、Mn、Mg 含量较多[3],可以被开发生产野生棠梨果露酒[3]及棠梨果醋[4]。棠梨籽是棠梨在果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目前基本废弃。目前对于棠梨籽油的提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的研究鲜见相关报道。本实验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研究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棠梨籽油的最优工艺参数,通过GC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以期为棠梨籽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棠梨籽市售,选取颗粒饱满,无霉烂变质的为试材。37种脂肪酸混合标准品(Sigma Aldrich);所用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FW80高速万能粉碎机;格兰仕微波炉D80D20EP-A3型(中火对应60%,功率480 W);KQ5200DE超声波清洗机;RE-52AA旋转蒸发器;101A-3B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Agilent 7890A气相色谱仪。

1.2 方法

1.2.1 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

超声波提取法利用超声波空化作用伴随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加速溶剂萃取过程,但超声波提取技术无法完全破坏细胞壁的束缚[5]。微波萃取根据不同物质吸收微波能力的不同,呈现出选择性加热特点[6]。极性越大,对微波能的吸收越大,升温越快,越有利于细胞壁的完全破裂,提取速度也就越快[6-7]。理论上,用先超声波提取技术进行提取,可使细胞组织结构疏松,将细胞中极性成分释放出来,再用微波提取技术,使棠梨籽细胞完全破壁,将明显提高提取效果。本研究根据理论预测进行预实验,先微波后超声、先微波后超声再微波、先超声后微波这3种方案,发现先超声后微波这种方案提取效果比较好,与原先预测一致。

具体流程:棠梨籽→除杂→烘干→粉碎→过筛→称重→加入石油醚→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抽滤→浓缩→棠梨籽油。

将3.000 0 g粉碎成40目的的棠梨籽粉装入烧瓶中,按一定料液比加入石油醚,于一定条件下先进行超声辅助提取,再调节微波功率继续进行微波辐射提取,结束后进行减压抽滤,滤液用旋转蒸发器蒸馏浓缩得到提取物,将提取物放恒温鼓风干燥箱干燥,直至恒重,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按公式计算棠梨籽油的出油率Y。

式中:m为棠梨籽质量/g;m1为空瓶质量/g;m2为空瓶和棠梨籽油的质量/g。

1.2.2 提取优化实验

单因素实验:超声提取时间固定10 min[8-9],采用1.2.1的提取操作方法,提取条件为:液料比4 mL·g-1,超声功率160 W,超声提取10 min,再放入微波炉中,在中火功率下加热40 s,考察超声温度为(30、40、50、60、70 ℃)对出油率的影响;液料比4 mL·g-1,超声50 ℃以功率160 W提取10 min,再放入微波炉中,在中火功率下,考察微波时间(20、30、40、50、60 s)对出油率的影响;液料比6 mL·g-1,超声50 ℃,超声时间10 min,再放入微波炉中,在中火功率下,加热40 s,考察超声功率(120、140、160、180、200 W)对出油率的影响;超声50 ℃,超声时间10 min超声功率为160 W,再放入微波炉中,在中火功率下,加热40 s,考察料液比(2、3、4、5、6 mL·g-1)对出油率的影响。

响应面优化实验:根据微波时间、超声功率、料液比、超声温度4个单因素平行实验的结果,采用响应面分析,以出油率为响应值,对这四因子在三水平进行优选。表1为响应面实验因素水平表。

表1 Box-Behnken 响应面设计实验因素与水平

1.2.3 棠梨籽油理化性质测定

酸价测定采用GB/T 5530—2005法;过氧化值测定采用GB/T 5538—2005法;碘值测定采用GB/T 5532—2008法;皂化值采用GB/T 5534—2008法;密度测定采用GB/T 5526—1985法;折光率测定采用GB/T 5527—2008法。平行3次,取平均值。

1.2.4 棠梨籽油的GC成分分析

脂肪酸组成测定参照 GB/T 5009.168—2016的内标法气相色谱分析。

色谱条件:色谱柱:CNW CD-2560(100 m×0.25 mm×0.20 μm);进样口温度:250 ℃;检测器类型:FID;检测器温度:260 ℃;进样量:1 μL;分流比:10∶1;载气流速:0.5 mL/min;升温程序:130 ℃保持5 min,以4 ℃/min的速率升温至240 ℃,在240 ℃保持30 min。

1.3 统计方法及分析软件

指标均重复测定3次并取平均值,利用Origin8软件作图;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用Duncan多重比较(SSR法)检验各处理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实验

超声温度的影响:温度不仅影响溶剂和油脂的分子热运动,同时温度过高会造成石油醚挥发,还会引起油脂分子结构的改变。由图1可知,随着超声温度的升高,棠梨籽出油率逐渐增大,在60 ℃时出油率达到最大值。在较低的温度时,提高温度使分子运动加剧,溶剂和油脂的黏度同时降低,使出油率增大;当温度接近石油醚的沸点时,石油醚挥发加快,减少了石油醚与棠梨籽粉的有效接触面积,另外温度升高还使棠梨籽油脂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出油率下降。因此60 ℃为较理想的提取温度。

微波时间的影响:由图1可知,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棠梨籽出油率逐渐增大,在40 s时出油率达到最大值。出油率上升较快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微波时间延长,微波辐射在短时间内对细胞壁的破碎作用较大,加速了被萃取出的籽油向棠梨籽表面的扩散速度。但当溶解度达到饱和时,油脂溶出减少,出油率不再明显提高[10]。因此,本实验较适微波时间为40 s。

超声功率的影响:超声波功率越大,其产生的机械作用和空化作用越剧烈,油脂渗透出来的速度就越快[11]。当超声功率太大时,超声波的传播出现衰减,导致出油率增加缓慢甚至下降[12]。由图1可知,超声波功率160 W较为适宜。

液料比的影响:有效浓度差是超声波-微波协同法提取油脂的主要推动力。石油醚用量的增加相当于降低了油的浓度,增加了石油醚与棠梨籽细胞中油脂的浓度差,油料细胞内外渗透压越大,增加了传质推动力,从而提高了油脂在石油醚中的扩散速度,油脂越容易浸出[13]。当石油醚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出油率反而降低,主要原因可能是棠梨籽中油脂含量逐渐减少,渗透压的改变对棠梨籽油的提取不再起较大作用,再增加溶剂用量反而起到稀释作用[14];另外溶剂体积过多,提取溶剂对微波能的吸收增加,导致细胞对微波能吸收减少,细胞壁破裂不完全,油脂不能从细胞中充分溶出[15-16]。当然溶剂体积过多还会造成溶剂和能源的浪费,并给后续的浓缩工作带来困难。由图1可知,液料比4 mL/g较为适宜。

图1 不同处理对棠梨籽油出油率的影响

2.2 响应面实验结果

2.2.1 响应面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结果见表2。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所得表2实验数据进行多项拟合回归,得到棠梨籽出油率对超声温度(A)、微波时间(B)、超声功率(C)、液料比(D)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方程:

Y=+34.07+1.73A+0.2B+0.10C+0.68D-0.17AB-0.45AC-0.23AD+0.4BC-0.11BD-0.35CD-1.08A2-0.91B2-0.78C2-1.27D2

表2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结果

表3 回归模型方程方差分析

注:* 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2.2.2 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在超声温度、液料比、超声功率、微波时间4个因素中任取2个作为X和Y,以出油率作为Z,由Design-Expert.V8.0软件处理作出相应的各因素交互作用的三维曲面图。表现为曲线越陡,说明交互作用对棠梨籽油出油率的影响越显著。三维曲面图分析可知,棠梨籽油出油率随任意2个变量的增加都呈现上升趋势,达到某一极大值后,曲面下降或趋向于平缓,且A(超声温度)与C(超声功率)的交互作用对棠梨籽油出油率影响最显著,这与回归分析的结果吻合。

2.2.3 提取工艺优化及验证

利用软件预测模型的极大值,并得出提取棠梨籽油的最优条件为:超声温度(70.00 ℃)、微波时间(39.22 s)、超声功率(142.79 W)和液料比(4.57 mL·g-1),在此优化条件下预测棠梨籽油出油率最大值为34.80%。结合生产实际的可操作性,将响应面优化分析所得到的各因素理论最优值修正为:超声温度为70.00 ℃、组合时间为超声10 min-微波40.00 s、组合功率为超声140 W-微波480 W、液料比为4.57 mL·g-1。在修正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棠梨籽油出油率均达到34.78%以上,与预测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可用于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棠梨籽油工艺条件的优化和预测。

2.3 棠梨籽油主要理化指标测定

由表4知,棠梨籽油的过氧化值为5.02 mmol/kg,过氧化值是衡量油脂被氧化的程度,数值越高,油品越差,棠梨籽油的过氧化值低于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棠梨籽油的酸值为 2.74 mgKOH/g,低于3.00 mgKOH/g,符合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碘值是判断油脂脂肪酸不饱和程度的指标,碘值越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棠梨籽油的碘值为 117.22 gI/100 g,属于半干性油。皂化值表示油脂中脂肪酸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皂化值越大,脂肪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棠梨籽油的皂化值为 163.75 mgKOH/g。此外,棠梨籽油相对密度为 0.882 6、所制棠梨籽油为澄清透明的浅黄色液体。因此,以测定的理化指标判断,棠梨籽油达到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

表4 棠梨籽油的主要理化性质

注:GB /T 2716—2005标准要求酸值/mgKOH/g ≤3;过氧化值/g/100≤0.25,1 mmol/kg=39.4 g/100 g。

2.4 棠梨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根据1.2.4方法,对棠梨籽油进行GC分析,棠梨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见表5和图2。张钰斌[19]研究表明,加热温度为150 ℃时顺反异构化开始转化反应,油酸样品中开始有反式油酸生成。所以表5棠梨籽油的第6个组分是反油酸,应该是由GC分析预处理过程中油酸转变成的反油酸,该组分实际为油酸,这与郑联合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由表5可知,从棠梨籽油中共鉴定出15种脂肪酸,主要脂肪酸为反油酸(24.29%)、亚油酸(60.94%)、顺-10-十五烯酸(7.69%)、花生酸(1.40%)、硬脂酸(2.21%),5种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占96.53%。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94.84%,尤其以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为主,高于一般植物油中亚油酸的含量,如油茶油7.08%、菜籽油23.57%、花生油31.36%、芝麻油42.75%[21]。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具有营养保健和药疗功效[22],可作为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人的长期食疗保健油品,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表5 棠梨籽油脂肪酸种类及其相对含量

图2 棠梨籽油脂组份分析色谱图

3 结论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方法,确定了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法的最佳提取工艺:将40目的棠梨籽粉按3.45 mL·g-1料液比加入石油醚,超声温度70.00 ℃、超声功率120 W、超声辅助提取10 min,再调节微波功率480 W微波辐射提取30.00 s。此条件下, 出油率为 34.78%。响应面设计结果较为准确可靠,可用于超声提取棠梨籽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以测定的理化指标判断,所提取的棠梨籽油达到了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GC分析得到棠梨籽油主要成分有油酸、亚油酸、顺-10-十五烯酸、硬脂酸、花生酸,尤其以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为主。棠梨籽油可作为优质食用油源和功能性食用油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出油率棠梨籽油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亚麻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检测与品质鉴别
油樟叶不同生长期出油率的分析
柠檬植株4个部位精油出油率比较分析
超声波辅助提取桑葚籽油的研究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
棠梨花
池塘边的棠梨树
芍药籽油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牡丹籽油制备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
甘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