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联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9-04-10马水莲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课外阅读教材

马水莲

课外阅读已广被重视和研究,而“1+X”联读则从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成果。本文就是运用“1+X”联读的理念,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为例,从“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和“课后练习提示”这三方面进行探索,有效地落实新课标“课外阅读课程化”的理念,提高了统编教材教学的效率。

统编教材编写特点与教学要求

统编教材已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课外阅读的内容。就二年级下册教材来说,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我爱阅读”的内容,还在第一单元后面安排了一个“快乐读书吧”,第一次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要求。新课标也提出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可见,课内外阅读链接,扩大阅读量,这已经成为了统编教材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何谓“1+X”联读

“1+X”联读是指基于教材内这篇课文“1”,根据联读议题,加上与课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包括语段和书籍)“X”形成的一组文章(“1+X”)的阅读。

本文中的“1”除了指某篇课文外,也指某一单元或某一主题。“X”的选择是在与“1”确定联读议题的过程中一起产生的,是根据教学需要,在一个议题的牵引下选择适合阅读的一个或多个文本(书籍)。“X”的选择要根据“1”的议题进行,在具体的文本特性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文本同质,即“X”与“1”属于同向性文本,如课文《寓言二则》选择的“X”文本,可以是《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刻舟求剑》等,都是寓言故事;二是文本异质,即课文与联读文本之间具有相异性,表现为同一主题观点相左、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等。

“1+X”联读是一种阅读联动,是一种新课文教学。它由一篇课文带动了多篇文章或多本书的阅读,打破了“单篇教学”和“壁垒华”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阅读内容的联动,营造了一个“大阅读”教学氛围,真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只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实际上就是提倡学生广泛阅读。为了落实这个“提倡”,温儒敏教授在解说这套全新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等问题时,就“建议使用1+X的教学结构”来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在统编教材教学中运用“1+X”联读呢?笔者就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为例,就如何根据教学的特点开展“1+X”联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与传统教材相比较,统编教材的编写突出的特点有:“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还有目标导向明确的课后练习等。下面,笔者就基于统编教材的这几个特点,谈谈“1+X”联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双线结构”的运用

统编教材采用了“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编写形式,一条线索是按照“人文精神”即“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单元: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春天”,内容主题是“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关爱”,内容主题是“读句子,想象画面”……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并由浅入深,从易及难地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基于教材的这个编写特点,在教学时,“1+X”联读就可以从“人文精神”和“语文要素”两个角度进行灵活地运用。

基于统编教材中人文精神的“1+X”联读的运用 在教学时,可以把单元的人文精神作为“1”,选取同主题的多篇课外阅读文章或书籍作为“X”,开展“1+X”的联读活动。

一类是单元内的“1+X”联读。统编教材每个单元内容的选择,都是围绕着某个“人文精神”主题,安排了三四篇课文。根据“1+X”联读的方法,可将这单元里的三四篇课文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联读。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各单元(第三单元是识字)的人文精神及其课文内容。如第一单元在采用“1+X”联读教学时,就以单元的人文精神“春天”为“1”,提出“春天是怎样的”的中心议题,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4篇课文《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从而找出不同的“春天”:《古诗二首》里的“春天”是“草长莺飞”“柳醉春烟”;《找春天》里的“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开满鲜花的小路》里的“春天”是“百花盛开”;《邓小平爷爷植树》里的“春天”则是“种春天”。这样的联读,目标集中,重点突出,打破了“一课一课教学”的传统的耗时低效、目标分散的教学模式,而变成了用很少的时间集中阅读了多个文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一类是课内外的“1+X”联读。课内的内容即指教材里的课文或人文主题,课外的内容指的就是教材外的篇章或读物,课内外“1+X”联读就是指由课内课文或人文主题引发的同主题(议题)的教材外的篇章或书籍的阅读。如单元学习后,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1+X”联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关爱”主題的更多文本的课外阅读,甚至还可以进行一个“关爱”阅读实践活动或汇报活动。而在单篇课文学习中进行课内外的“1+X”联读,就是在单篇课文教学时落实,如第一篇文章《雷锋》,这是一首诗歌,内容比较开放,内涵比较丰富,语言却比较凝炼,要理解它,需要一定的阅读积蓄和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课文教学更适合运用“1+X”联读的策略。教学时,可以在教学前就有意识地让学生阅读《雷锋的故事》这本书或其他与“雷锋”有关的资料,课堂学习这篇课文时有意识地在一些环节渗透《雷锋的故事》这本书的一些情节或内容,多以“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把课堂阅读的“储蓄”调动出来。这样的联读,围绕“雷锋”这个主题,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阅读,又帮助了学生更深入更立体地理解文本,激发了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雷锋”的文章和书籍的期待。无论是课文,还是单元主题引发的课内外的“1+X”联读,都能有效地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得益彰——课外学习成为翘动课外阅读储蓄的动力,课外阅读则充实并助力于课内的学习。

基于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1+X”联读的运用 基于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1+X”联读就是以语文要素作为“主题(议题)”展开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语文要素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要素的落实就是一个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因此,基于语文要素的“1+X”联读应该是一个知识的习得、巩固的过程。

例如,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因为“朗读的语气和重音”处理方法有很多,所以单元的这一语文要素是分散落实到每一篇课文里的:《找春天》是抓住标点符号“!”“?”来表现语气和重音的;《开满鲜花的小路》除了承接前一课抓住标点符号外,还可以通过课后练习“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及其例句知道,它是抓住“一大片”“五颜六色”这些“状语”成分来强调语气和重音的;《邓小平爷爷植树》则是抓住动作词或别的词语一注意语气和重音的。由此可见,每一课就是落实一种方法,为了使这“一种方法”能得到巩固,在教学时就适合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运用“1+X”联读的方法。如《找春天》一课,在学习课文习得了这种方法后,就要找出相应的文本来巩固这种方法,可以就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其他文章。

以此类推,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教学时,要有效地落实要求的语文要素,也应该采用“1+X”联读的方法。这样,本单元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这一语文要素,不仅得到了规律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还得到了方法的迁移和运用,得到了巩固,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基于“三位一体”的运用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编写都建立了从“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体系。这三种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一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阅读目标:强化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要构建一个从“以教师为主导”的引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从课堂阅读到课外阅读,从扶到放的阅读教学体系。要构建这样的阅读教学体系,仅靠教材里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们可以运用“1+X”联读的方式来达成,即在某篇“教读”课文的学习中,有目的地增加1篇或多篇的课外阅读。

如第七单元的阅读总目标是“借助提示讲故事”,围绕着这一阅读目标,4篇“教读”课文也分别有其“子目标”:如《大象的耳朵》中,要从“大象的话”这一信息里引导学生“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样改变的”;《蛛蛛开店》中,要学习“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青蛙卖泥塘》中要通过“分角色演一演”来了解故事;《小毛虫》则通过“画出相关词句,借助提示”把故事讲完整、清楚。每篇课文一个阅读子目标,从认知的角度上说,只能是“方法的习得”,属于“陈述性”知识,如果不加以巩固,很快就会忘记,因此需要增加其他篇目来加强这一目标的训练,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1+X”联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每篇“教读”课都用“1+X”联读,子目标得到了巩固,从“句子”到“词语”,从“示意图”到“分角色表演”,再到综合提示,方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而难度则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4篇“教读”课学习后,学生已学习或掌握了“提取信息”的几种方法,这为“自读”和“课外阅读”打下了基础。因此,在“自读”和“课外阅读”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提取信息的方法来阅读,让学生在复习巩固或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基于语文要素的“1+X”联读是有层次、有梯度的,也是一个从“习法”到“用法”的过程。运用“1+X”联读,从“教读”中的“习法”,到“自读”中的迁移用法,再到课外阅读中的灵活运用,是学生习得阅读知识与方法、迁移运用阅读知识与方法、综合运用阅读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也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阅读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

基于课后练习提示的运用

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课后练习是教学目标的“具化”,每一课的课后练习都包含了“读”“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训练)”和“语言实践活动(听说读写)”这三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因此,我们教学时也可以从课后练习作为切入口,开展“1+X”联读的活动。这样的联读,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练习”里提出的目标。如第六单元课文《雷雨》的课后练习有:

朗读课文。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背诵课文。

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再把句子抄写下来。

滿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一只蛛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毛毛雨 阵雨 雷雨 暴雨

这一课的第一道练习是关于“读”的,要求是“读中提取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变化的信息”;第二道练习是关于“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训练)”的,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第三道练习是关于“语言实践活动”的,引导学生想象不同的雨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第三道练习为切入口,进行“1+X”联读。即以本文《雷雨》为“1”,引读其他关于“雨”的文章。如“雨”分为“暴雨、雷雨、阵雨……”再找出相应的文章进行阅读。这样不仅加深和丰富了学生对不同雨景的体现,更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还在“X”联读中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也会悄然地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1+X”联读,以一篇带读多篇、以一文带读整本书、以一篇(主题)带读一类或多类,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的瓶颈,而体现了“课文只是例子”的语文教学理念,从单一到丰富,从课内到课外,真正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实现了阅读资源最大化、最优化。这样的联读方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有效地提高统编教材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鸿飞.“1+X”联读,创新语文“新阅读”[J].温州教育,2018(5).

[3]老圩中心校.阅读课堂新常态“1+X”[S].兴化市老圩中心校,2018.

[4]林孝杰.2018年统编教材网络培训(二下)[J].人民教材培训,2018(3).

[5]王本华.立足教材的“1+X”教学设计[S].群文阅读网,201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精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