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转变

2019-04-10沈海娟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念新课程改革

沈海娟

在社会不断进步变革的今天,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所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教育理念。“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观念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引领课程改革。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深化改革需要重建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新的理念应以“人”为核心,注重教育的主导体——学生的个人发展。这就需要在所有的教育环节中都贯穿这一本质核心,重建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目的、师生关系、课堂活动、评价机制等。笔者从这四个方面简谈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强化教育目的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中特别强调“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明确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所有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现在的教育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忽略教育主体的现象,教师忘了学生,忘了自己的责任,体罚、辱骂、殴打学生、学生因考试压力而跳楼自杀等这样的负面新闻时有出现。站在教育最前线的我们,难道不该做些什么吗?应该不再是客观地研究教育,而是真诚地去关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段话。他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目的。帮助学生成为坚强、自信、勇敢的人,能感受到幸福的人,这就是教师应该做的,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改变自身观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似乎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地位、尊严不容侵犯,而学生只有听话、服从才是眼里的乖学生。试问这样的关系,如何让学生走近老师,成为“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认为:“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放弃那种“家长制”的所谓尊严,像孩子一样纯真地接纳学生,把他们当作朋友、亲人。我们的学生,他同时也是社会人,如果不再以“学生”这样苛刻的身份看待他们,而是把他们看成自己身边有血有肉的一个社会人,也许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会变得可爱,变得亲切。当我转变了观念再去看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变了,变得可爱,变得爱学、爱问,变得很亲切。我知道,其实他们没变,改变的是我们自身的观念。

课堂活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课堂了。在课程改革中,小组合作、问题化导学是最为突出的。大部分课堂,遵循着这样的课堂理念。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褪去之后,有时候这样的理念就变成了一种形式。“每堂课总是要一两个小组讨论,形式性地回答一两个问题。”有些老师这样总结新的课堂模式。这就违背了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说美国的老师来上海某所学校听课,那位上课教师备课非常充分,知识条理清晰,讲解详细,学生对答如流,在课的最后,老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下课了,所有听课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无疑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唯独那个美国老师没有鼓掌,且一脸疑惑:“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了,那这堂课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别。他们在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在不断培养没有问题的结论。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转变的不仅是教学形式,更多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以本为本”,只教教课书上的内容,只讲考试大纲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这样的教育,培养的只是没有自主意识的书呆子。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小组合作只是探讨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课堂的形式。我们只要把握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原则,任何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形式都是可以的。

改革评价机制

在教师眼里,学生往往分成两种,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以前我们给学生的称呼是“优生”和“差生”。这对学习不好的学生来说,伤害非常大。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又把对他他们的称呼改为“后进生”,个人认为只是变了个名字,其实质还是一种不尊重。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用所谓的分数去打压一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应该明白,知识只是教育中的一部分,不是每个人都是学习天才,都能成为科学家。学生需要的是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发光的那部分并促使其充分发展。让他们在生活的其他领域找到自己的自豪感,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尊严感、意志力、勇气和信心。这才是成功的教育。在某些地方,一边高高悬挂“素质教育”的旗帜,另一边各种补习班生意越来越火。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改变,教育中不正常现象就永远会存在。

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与希望。作为一名教师,在国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去改变教育理念,推动新课程改革,引领教育走在更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每个学生都是教育里的幼苗,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灌溉;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是美好的,都值得我們去付出爱,让他们成为有能力的幸福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理念新课程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用心处事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