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创新能力 开发求异思维

2019-04-10李象英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作笔者校园

李象英

在学生写作中,往往照搬老师讲的一些范句、范文,照搬作文选里的范文;同样的一篇作文,开头结尾几乎一样,内容基本相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思维单一,人云亦云,只会“高级模仿”而没有独到的思维和想象力。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的观念要正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因为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压制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次,教师要巧用教材,多渠道地训练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从一次习作评卷说起

一次,笔者参加了语文期末考试评卷,其中五年级作文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文章,作文题目自拟。作文给了个开头,大意是:“清早,教室门口来了的一位不速之客——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站在教室门口,嘴巴不停地说着什么,班主任李老师急匆匆的从教室走廊跑来……”阅卷中,笔者发现其中60%的作文主要写:“某班的孩子们,在外面踢足球,一不小心把王大爷家的玻璃打碎了。孩子们吓坏了,都逃跑了。”作文的结尾大都是:“王大爷跑到学校骂学生,孩子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向大爷承认了错误,王大爷也原谅了孩子们……”多数的学生都写了这题材。题材陈旧老套,内容虚假,千篇一律。看完文章,笔者想:难道孩子们的思想都被复制了?怎么那么一致呢?学生思维狭窄,老师的教法单一,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千篇一律、虚假老套的现象,到底怎么造成的?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法有关。

对此,分析有三种原因:一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过于强调标准答案,指导作文条条框框多,甚至对与自己心中想法有差异的文章,持否定态度,给分低。二是老师被学生成绩所左右,干脆给学生一个固定的范围,让学生围绕老师指定的范围习作。这样,学生习作时既不会离题,又不会没内容。作文的评分总体不会太低。三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承的,久而久之,學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与其自己绞尽脑汁地写不如听从老师的意思,更稳妥。这三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学生在习作中往往照搬老师讲或作文选里的范句、范文,题材雷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要创造有利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多渠道训练求异思维。“求异思维”,顾名思义,就是追求与众不同、推陈出新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途径尤其重要。

阅读教学中鼓励求异思维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双基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途径。教师要善于挖掘求异思维训练的素材,鼓励学生多思、善思。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让学生也像作者安徒生一样,展开想象,想象小女孩临死时擦燃火柴看见了什么。有的说,小女孩看见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有的说,她看见一桌丰盛的饭菜;有的说,看见她和家人快乐地过节;有的说,她看到天堂般美丽的地方等。这些想象都能结合小女孩当时冷、饿、累,渴望得到亲人的爱抚,渴望得到幸福快乐的处境来展开。对此,教师要适时给予表扬。教师再让学生比较自己的想象与安徒生的想象,从中体会安徒生想象得更合理,从而落实该单元的训练重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运用先发散思维再集中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思善思,学生的创造欲望便会如喷涌而出。此外,在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与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回答课后问题、理解句子含义等阅读训练中,教师切忌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对非标准答案,一棍子打死,或给予低评价。

字词句的训练中开发求异思维

不容置疑,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得过字、词、句关。评议这类作业时,老师可以不同的问法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回答的面广一些,尽量让学生“一字多词”“一词多用”“一词多面”。譬如,在指导学生用“目不暇接”造句时,由于这个词指“景物繁多,眼睛看不过来”。因此,学生在造句时很自然地会想到眼睛看不过来这方面的句子。笔者就会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造句:“谁能用这个词造出描写鸟儿多,姿态不一?”有个学生说:“清早,鸟儿从树林中飞出来了,有的展翅飞翔,有的仰天鸣叫,有的掠过水面,有的立在枝头,还有的嬉戏玩耍……真让人目不暇接。”笔者又问:“谁还能用这个四字词来说一说商场里的货品多?”有个学生说:“国庆节那天,天河购物商场人山人海,货品琳琅满目,顾客们目不暇接。”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回答的面越来越广,既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习作修改中推行求异思维

俗话说:“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一篇好作文,离不开修,离不开改。传统的习作修改,自主权在老师的手中。通常一个班的作文,老师改得快要三五天,改得慢、细,起码要两个星期。其工作量大、效率低、任务繁重不说,而且还会影响习作的及时评讲,导致学对习作失去兴趣。在习作修改课上,笔者先出示:“习作修改的要求:①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②有无错别字;③句子是否通顺;④段落是否分明;⑤要有眉批和总批。写评语的要求: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有自评、他评、老师的总评。”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习作草稿修改,按照老师的习作修改要求,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进行自我修改,然后交换进行修改,最后写上自评和他评,老师统一写上总评。通过自主修改习作,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习作兴趣变得浓厚,态度非常严谨,习作水平也提高了,尤其是习作比较差的学生被优秀学生带动起来,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高涨起来。

作文教学中训练求异思维

作文教学之所以难,难在“指导”两字,要做到“导”得恰到好处,的确不是件易事。在作文教学中训练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在命题中求异 比如半命题作文“我爱 ”横线上,可填上人、事、景、物。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写人,就补成“我爱妈妈,我爱奶奶,我爱老师,我爱爷爷”等;写事,就补成我爱“骑车,我爱下棋,我爱游泳,我爱滑冰”等;写景,就补成“我爱校园,我爱黄山,我爱张家界”等;写物,就补成“我爱小草,我爱小狗,我爱木棉花”等。又如,命意作文:写校园的景物,要写出景物的特点,有动静态描写。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不同的选材角度命题,如“我爱校园、校园一角、早晨的校园、傍晚的校园、春天的校园、夏天的校园”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老师指导学生把这次活动写下来,参加校园作文大赛。笔者问学生:“你们打算写什么题目?”许多学生说:“一次有趣的春游活动。”学生的回答在笔者的意料之中,普通且没新意。笔者又用鼓励的语气说:“谁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最有创意的题目呢?”教室里沉静了一会儿,同学先后有人举起手,于是“再见,我的游乐园”“春色满园,暖意在心”“伙伴们向前冲”“一次心灵的洗礼”等新颖的命题,被学生创造出来。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

在立意中求异 2018年,茶山镇举办了一场小学生篮球赛。笔者带领班里学生去兄弟学校观看了本校男篮与另一所学校男篮的一场比赛。比赛中,本班黄同学表现突出,连连投篮得分,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本班杨同学在比赛到关键时刻——只差两分追上对方时,只争个人表现,与团队格格不入,连投几球未进,终场时间到,本校男队失败。后来,就这次比賽,笔者指导班里学生写了这篇作文。笔者先让学生回忆比赛过程,想想每个人印象最深的在哪里,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立意,让球赛还原。有的学生以“一场精彩的篮球赛”为题,记叙了篮球赛的经过,表现自己看到一场精彩比赛后的愉快心情;有的学生以“那一刻,我哭了”为题,批评了我队基本功不扎实,个别同学个人英雄主义,不打配合战术,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有的以“球场骄子”为题,赞扬了杨同学高超的球艺……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老师的点拨,大部分孩子的立意不同,选材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即使看的是同一场比赛,经历的是同一件事,写出的文章也不同了。

在选材角度中求异 同样的题材,表达一个中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材。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选材中标新立异,有独创性,这也是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要求。比如,笔者上了一堂录像课,以“美丽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作文,文章中心很明显是表现校园的美丽,表达作者对校园的喜爱之情。因为统一命题,写的都是校园,难免会千篇一律。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求异。首先笔者问学生:“你们觉得校园哪里最美?”有的说,最美的是莲花喷水池,凉亭;有的说,最美的是草坪和挺拔的大王椰;有的说,长廊和竹林相映成趣,那里是最美的等。笔者笑了笑又问:“你觉得它什么时候最美?”有的说,春天百花盛开,树木吐翠时最美;有的说,夏天运动场四周果实累累时最美;有的说,一场春雨后清新的校园最美;有的说,夕阳映照下的校园最美……问完之后笔者心中有数了,让学生根据观察选取自己认为学校最美的地方,选择学校最美的时候,把文章写具体。这样,在选材的角度求不同,学生所写的内容也不相同,表达的感受也不同。

在写法上求异 同样一个题材,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要认真考虑,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求异、创新,写出有自己的风格的文章。譬如,在“难忘的第一次”习作教学中,笔者着重训练了怎样开头。告诉学生开头有许多种,列举了许多开头的方法。比如,用联系实际回忆法开头:“夜晚,我推开窗户,满天的星星照亮了大地,驱走了恐怖无情的黑暗,正是这满天的星星让我克服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黑暗,那次走夜路让我获益匪浅……”这样的开头充满了诗情画意。用直抒胸意法开头:“每个人都会碰到他难以忘怀的第一次,然而,我的第一次却是那样惊险刺激,跌宕起伏……”这样的开头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人生如大道,看似平坦却暗藏陷阱;我的人生第一次却是那样让人啼笑皆非……”这样的开头通过排比句引出自己的第一次,别有新意。另外,还有引用名言警句开头、诙谐风趣法开头与用修辞法开头等。这使得学生们茅塞顿开,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了不同凡响的开头。文章的开头不同,学生的写法迥异,内容丰富。

说到底,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能紧扣课程目标的规定,时时处处注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就会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创造能力。那么,文章开头提到的千篇一律的现象还会出现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笔者校园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