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偷窥多是心病使

2019-04-10文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9年2期
关键词:男同学念头小丽

文德

小丽是某普通中学的学生,长得文静秀气,学习成绩也不错,但跟同学的关系处得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小丽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翻看同学的书包,哪怕不是很熟悉的同学的书包她也想打开看,而且这种愿望强烈到她自己都难以控制。

有次上体育课,小丽提前回到教室,翻看一男同学的书包,里面有一新款手机,她就随手拿出来把玩。正在此时那男同学回来了,他大声指责小丽为什么要乱翻他的东西,是不是想偷手机?小丽当时尴尬极了,忙分辩说她只是看看他的手机,根本没有偷的想法。事情闹到老师那里,班主任严肅批评了小丽的这种行为,当时她委屈得流下了眼泪。后来每当想翻看别人书包的念头出现的时候,她就暗暗发誓,再也不能这样了。但是小丽控制不住自己,老是忍不住想去偷看。

说来奇怪,当小丽看到同学书包里面的东西后她就踏实了。其实,每当想看别人书包的时候,小丽心里也认为这样不好,有一种自责感。可是她又改不掉这毛病,看到同学背着书包走过她身边时,小丽会莫名其妙地编出一些理由来看他们的书包。小丽也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她该怎么办呢?

小丽的这种异常行为就是偷窥心理在作祟。偷窥心理是指通过窥视别人的隐私(比如日记、信件、短信、包包等)获得一种快感和满足感,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偷窥心理主要成因有:

个人成长的需要。从娘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对于孩子来说,一切事物都是未知的,都属于疑问和隐私,他怀着新奇、激动和迷惑开始接触、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问和隐私就形成了一种动力,导致儿童对隐私的好奇和探求欲的形成。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生来就存在好奇心,喜欢窥探隐私是人类的天性。

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

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来自于童年,来自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儿童通过窥探父母隐私来了解自身来历,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欲求。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破解了父母的全部情感隐私,从理论上讲,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将不会过分热衷于别人的隐私。只有那些儿童期窥探欲没有得到足够满足的人,成年后才会疯狂地窥探别人的隐私。

可见,人都是很好奇的,谁都想知道别人的隐私,但一般人都能控制住自己的这种好奇心,因为人毕竟要受到社会公德与良心的制约。中国人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非礼勿视”。如果超过此标准,在心理学层面上讲,就可以称为“好奇心过盛”,或是“好奇心失控”,再进一步,就是“好奇心变态”。而小丽显然是好奇心过盛,出于对别人隐私的强烈好奇,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产生偷看别人隐私的念头。偷窥别人的隐私,是对别人尊严的侵犯,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一般的偷窥心理并不是一种人格缺陷,也不是不能完全克服的,只要小丽能努力改变自己,就一定能够消除它。

要消除偷窥别人隐私的心理,以下方法可供小丽参考:

思维阻断法。当偷窥别人隐私的念头出现时,小丽可以对自己当头棒喝:停止!同时,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到感兴趣的活动中去。

想象厌恶法。当出现偷窥别人的欲望或行为时,小丽可以立即闭上眼睛,想象面前站着一个严厉的警察,手里拿着镣铐在盯着她,或者回忆过去因为偷窥被别人愤怒呵斥的场面。这样可以很好地减少偷窥别人的心理的出现。

升华法。小丽可把对别人隐私的偷窥的心理升华成一种对别人关注或关心的心理。偷窥别人隐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会受到周围人的谴责。平时,让自己少一点对别人隐私的偷窥,多一点对别人生活的关心,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对别人隐私的好奇心不一定非得通过偷窥来满足,可以采取一些被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来满足,例如把这种好奇心转移到对大自然的热爱上,去仔细观察身边的那些花草树木以及小动物等。

猜你喜欢

男同学念头小丽
早晨锻炼
“树木”与“树林”
一念之间
鱼和水
玩的智慧
送给MM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