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心知”问题的尝试解决

2019-04-09刘智铨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灵人工智能人类

刘智铨

在怀疑主义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叫做他心知问题。这个问题的内容是,我们如何确证“我”的心灵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孤独的心灵?也就是说,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他人的心灵,我们怎么知道他人也像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心灵,而不是没有心灵、只是在外观和行为上和我们类似的“僵尸”?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我们作为人,我们的心灵和肉体是区分开来的,这就是自笛卡尔以来被许多人接受的身心二元论,即作为精神的心灵和作为物质的肉体是相对独立的两种东西。笛卡尔认为,我们关于精神的心灵的知识,全部都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心灵的内省;这也就是说,一个个体的人关于心灵的全部知识都来自于同一个对象,也就是这个个体本身,这个归纳推理的观察样本只有一个。那么通过这样的观察所归纳论证出一切与我们自身有类似行为、外表相同的东西都和我们一样是具有心理状态的,这实际上类似于通过观察到一只北极熊的毛色从而推断出全世界的熊都是白色的一样,是十分弱的推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理由怀疑,相对于我来说的他人,可能是完全没有内心活动,他的行为是由于不同于真正的心理状态的某种东西而引起的(比如说科幻电影中的宿主病毒,或者像《黑客帝国》中的电脑程序“僵尸”)。

从上面的叙述和例子中我们能看出,这种他心知的问题根源于直接认识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我们坚持唯有第一人称对于一种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具有唯一权威性的,我们可以直接感知从而获得关于自身类如“疼痛”的认识,而他人的疼痛,我们是无法直接感知到的。

總的来讲,身心二元论是他心知问题产生的逻辑前提。二元论认定人由身、心两部分构成,因为人只有通达自己内心的直接通道,对于他心只有间接的认知方式,便产生了怀疑论。这在认识论和心灵哲学上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难题,在这里,我并不期望自己能与许多睿智的前辈们比肩,只希望能给出自己的一点点思考,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思路,我将尝试通过对心灵和语言的考察,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

从个人的心理直觉来看,我们的心灵大概由后象部分和语言部分组成。在生理学上,后象即是人的感受器在受到某一物体的刺激之后,即使当这个刺激物作用停止之后仍然会有感觉,暂时残留的一种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人望向一盏很亮的白炽灯,因为感觉眼睛刺痛马上闭上眼睛,这时似乎在眼皮上仍能看到那盏灯的影像,这个眼皮上的影像就是后象。心灵的后象部分是指外在的一个刺激物刺激了我们的感觉器官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它带给我们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视觉上的感觉,以及听觉上的感觉。根据经验,我们发现要去想象出我们正在体验一种嗅觉、味觉或触觉是极其困难的,但想象出我们的脑海里有一幅眼前并不即时存在的图画或一段声音,却是十分简单的事情。这个部分全部是由外在事物给予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外在的事物像一个个印章,在我们接触到它们时,这枚印章便在我们这张白纸上盖下了一个印记。这些印记就是印章(外在的刺激物)的独特签名,使我们在回忆或重看这些印记时可以连接到外界的对应物。同时,因为留下的这些印记已经是属于我们的了,所以我们的心灵可以自由地将各种不同印记组合起来,形成我们的想象,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找不到这些作为整体的组合体,但却可以找到每一个构件的原型。

后象的心灵部分并不是使我们的心灵成为人类的心灵的原因。我们心灵中的后象部分并不是一个理智的世界,而是充满回忆、幻想和欲望的荒诞世界。稍微想一下,就会发现,所有在我们脑海中出现过的画面或声音,无非由于以下几种原因:生理的欲望,如:饥饿,口渴,使我们脑海中出现一个画面,是我们正在做着我们想做的事情或听到想听的声音;对过去的回忆,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出现曾经看到过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闲暇无事时,对于我们曾经看到过听到过的东西进行幻想,以从中取乐。这几种情况并不能使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拥有理智心灵的人,因为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最初的孩童阶段的心灵,我们不会认为一个婴儿可以被称作拥有完整的心灵的人。最重要的是,这些想法仅是外在世界的投影而已,正如前文所述,这样的每个想法都能追溯回外界的对应物,所以,如果我们的心灵只是处在这样的状态,我们仍然是被外界操控着的,心灵只不过是外在物质的附庸,心灵和肉体的区分也就不复存在。而我们讨论的起点是身心二元,也就是肉体和心灵是全然不同的两种东西,因此,我们的心灵必然还有一些其他区别于肉体的部分。

这个使心灵和肉体区别开的部分就是心灵的语言部分。这是把我们从懵懂混沌的状态中解救出来的重要部分。语言斩断我们心灵的后象部分对外界的依赖,从而使心灵成为与外界物质和肉体相区分的事物。比如:当我们说“红色”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眼前正好有一幅红色的图景,我们所说的“红色”也并不特定指向某一种我们曾经看见过的红色。我们所说的红色是一种语言概念,而且我们拥有对这个语言概念不需要专门的定义也能从现实中将其辨认出来(在我们的器官都正常的情况下)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正确地使用这个词语。这样一来,我们的心灵就完全不需要再附庸于外界,从而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事物。可以这么说,当我们学会一种语言的时候,我们也就拥有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心灵。我们心灵所拥有的一个个概念是不可能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产生的,那样,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回忆而已,也就是我们仅知道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件事情,但是我们连其中的相似性都不知道,因为我们连“相似”这个概念都不曾拥有。

同时,我们会发现,构成我们心灵的重要部分的语言并不是私人的。语言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如果人都是自食其力、不需要与他人交流,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停留在未开化的、只拥有后象心灵的阶段,而不需要去发明一种作为沟通工具的东西——语言;并且,并不存在纯粹私密的隐秘自我、私人经验和用以描述它们的语言。只有一种作为不同主体之间公共的东西才能被称作语言。我们心灵的语言部分绝不是由一种隐私的语言构成的,只要它们是按照通常的规则和语法构造出来的语句,那么就必然是公共的。因为这些词并不是一开始是就被我们用作称呼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被我们拿出来作为语言的,而是我们先习得一种语言,从而能够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当你学会语言时你就学会了‘痛这个概念。”

对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反驳,可能是许多看到这里的读者已经想到了这个反驳,在此必须做出回应。那就是在现代,我们制造出的很多人工智能也具有了一种和人用“语言”去“沟通”的能力,比如:Apple公司的Siri、Windows公司的Cortana,在运用人类语言沟通的层面上,大部分人认为这些人工智能“说话”已经和普通人说话没什么两样了。并且在认知科学领域,同样认为人工智能使用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有相似之处。从人工智能的语言程序设计思路来看,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或多种语言的大样本进行概率分析和机器学习,通过判断当前所处的情景和所接收到的信息去选择最合适的语言进行回应。而作为有心灵的人类,在行为学上来看,同样会有一个自发地、无意识地进行概率分析并寻求最优解进行回应的过程,这一点上人类和人工智能是十分类似的。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人工智能是和我们不同,是不具有心灵的。这样似乎就和我们上述的分析矛盾了。但这个反驳是可以被驳回的。首先,人工智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语言的理解仅停留在概率的层面上,也就是通过许多次重复的机械学习去习得一个词语或句子的使用方法。从外在的行为表现来看,这样的结果符合人类的语言规律,但和拥有心灵的人类的区别在于,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对词语和句子“概念”理解的能力。人类可以运用语言解释自己对语言的理解,比如说“红”这一概念,在我们的心灵中我们会用语言和后象去诠释它,比如说“红是一种颜色,是夕阳、血液、苹果的那种颜色。”但对人工智能来说,“红”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被使用的词语”,其并不具备与之对应的后象,也无法用语言解释这一概念。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类具有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自言自语”。人工智能必须处在一个交互的坏境下才能产生语言的输出。比如:人工智能侦测到气温和湿度的变化,才会说出“两小时内有下雨的可能”;又或者,有一个人对Siri说“Siri,帮我呼叫老王”,Siri才会回应“正在帮您呼叫老王”,并不存在一种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但人工智能却在说话的情况。而人是存在这种情况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梦话。没有任何外在于我们心灵的事物发生改变,但是我们仍然可能有语言的输出,这是我们的语言使我们和无心灵的人工智能区分开来的地方。以影视作品为例,在影视作品里曾经出现过许多“有感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影视作品在刻画这些有感情的机器人和其他冷冰冰的、程序化的机器人时,重要的区别就是这些有感情的机器人时常会自言自语,而其他机器人只会听到别人说一句然后回一句。比如:著名的科幻电影《我,机器人》中的机器人主角桑尼就是一个话痨,经常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这使我们感觉桑尼似乎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只是外观有点区别,同样拥有自己心灵。

自此,将所论证内容总结出以下的结论:心灵分为后象和语言部分,其中语言是使得心灵成为心灵的独特部分,而且语言本身就是公共的、相互的,并且拥有自己心灵的人会使用语言和自己进行交流,从而与类似人工智能所使用的那种近似于语言的东西(事实上仅仅是在声音和语法上和我们的语言相同)区别开来,于是我们可以经由他人的语言来确认他人和我一样,是拥有心灵,拥有自己的心理状态的“人”,而不是僵尸。

事实上,笔者提出的对于他心知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并非无懈可击。人类的进化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在没有语言的前语言阶段,也就是当人处在纯粹后象的心灵中和语言心灵的产生过渡阶段时,可能以纯粹私人的方式描述人内心产生的各种想法,然后这些私人、隐秘的方式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公共的语言。对于这一阶段的人,我们能否认为他们拥有自己的心灵?由于那时语言还不存在,所以对于这个阶段我们是不可知的。人的心灵是纯粹封闭的,这就导致语言的纯粹公共性受到了损害,也就是说一种纯粹私人的语言是可能存在的,这就使语言作为我们观察他心的基本手段变得不是那么可靠。心灵是否真的分为后象和语言两部分?这是一种直觉的感觉,但并没有充足的证据去支持这一个划分,这就直接关系到整个解决方案所依赖的根基。

“他心知”問题依然是一个充满着魅力的问题,让我们不停地去追寻问题的答案,为自己孤独的心灵寻找到一个永恒的旅伴。

【参考文献】

[1]高新民,沈学君.现代西方心灵哲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6

[3]沈梅英.维特根斯坦哲学观视角下的语言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心灵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第一杀手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工智能与就业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