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书记在蒙阴——乡村中国梦

2019-04-08丁爱波

齐鲁周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蒙阴工作队第一书记

丁爱波

2012年3月9日,山東省委印发《关于以选派“第一书记”为抓手,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从省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实施方案》。

自此,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在山东拉开大幕。

2017年2月21日,省发展改革委第三轮7名第一书记抵达蒙阴县桃墟镇,开启了新一轮为期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

2019年初,《齐鲁周刊》记者来到蒙阴,实地调查采访第一书记们的工作实际,切实感受第一书记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战中所承担的使命与发挥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程,每一轮第一书记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第三轮第一书记身处全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上,乡村振兴战略也在其任期内成为国家战略,伟大的战役、宏大的战略需要一个个民生细节来实现,这些复杂的工作任务考验着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们。

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在省发展改革委的坚强领导和蒙阴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7名第一书记因地制宜,发挥工作特长,传承“一人包七村,七人包一村”的工作理念,7个帮包贫困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套成熟完善的精准扶贫体系在蒙阴建立了起来。云蒙湖畔的贫困乡村,更深入地融入到了乡村振兴大潮中,中国梦的具体实践在这里一步步成为现实。

从主管一省宏观政策的发展改革委来到事无巨细充满柴米油盐气息的贫困村,他们的身心也迎来了一次新的洗礼。泥土的气息,大地的温度,那些不同于城市的景象与秩序重构了他们的知识体系。他们深入乡村肌理,用脚步丈量微观中国,重新思考发生在这里的山河故事,这段不长的工作经历已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城市里的中国、乡村里的中国,我们从不同的尺度观察中国,就会发现不同的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汇聚成时代的浪花,推动着改革潮涌的到来。

“天洗兵”

第一次到村里开党支部会,阎庄村第一书记罗艺尧就被雨淋了个透。

会议通知是9点开会,但直到10点多,60名党员才稀稀拉拉来了不到30人。很快,雨便下了起来,他们本来坐在马扎上,后来雨越下越大,会议只能冒雨进行。

“这是天洗兵。”罗艺尧心底不由得浮出当年高中课本上的这句话。

原先的村委会办公房已经不记得是哪年修建的,因为年久失修,早已废弃,这个下辖9个自然村2200多人的大行政村,多年以来,一直处于露天办公状态。

刚一进村,老天便给了一个下马威。“说实话,我们当时有些怀疑,大城市来的干部,他能多了解农村?村里多少年都没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哪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阎庄村党支部书记张荣宝描述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

“你们不用跟我讲困难,说原因,到2018年就是改革开放40年了,咱们村现在还是贫困村,咱们作为党员,没把这个村带好,不觉得丢人吗?”罗艺尧的开场,气势如虎,一下子便“镇”住了他们。

“讨价还价”还在继续。

“罗书记,你说的上党课肯定很好,可现在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怎么让老少爷们听咱们讲?”

“连个聚起来商量事儿的地方都没有,怎么让老少爷们信咱们?”

面对七嘴八舌的声音,雨中的罗艺尧向在场的“老少爷们”许诺:“我是来干事的,我向你们保证,咱们村的面貌,等我走的时候绝对要大换样。”

诺言许下了,工作如何开展?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可支部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又如何树立村委威信、发挥党员的带头先锋作用?

年久失修的村委会,威信很低的村党组织,这些摆在眼前的实际困难,让第一书记们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

阎庄村并不是个例,高建军所在的桃墟村、王之栋所在的魏城社区、孟宪烨所在的陡山社区、李星所在的吉宝峪青崖村、杜鹏所在的前城村、苏志省所在的安康村,总共7个帮包村,4个没有办公场所,3个破旧不堪。党建阵地,几近“失守”。

“我们把基层党建视为推进扶贫帮包各项工作的总抓手,然而现实情况是连个开会学习的地方都没有,组织建设无从谈起,这样一来,村委会的威信难以树立,党员在扶贫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高建军告诉本刊记者。

面对这一难题,工作队认真研究相关政策,了解到民政部门乡镇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提升专项资金能够支持党建阵地建设,在向委领导汇报后,工作队和委有关处室多次到省民政厅主管处室对接工作,客观反映实际困难,“眼见为实,把他们请到村里实地看看,他们也就明白了办公场所对于这些贫困村的重要性。”

140万民政资金很快到位,工作队以此为杠杆,又撬动了市县配套资金380万,新建基层党建阵地4个、改造提升3个,“党员群众坐着马扎开会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白菜汤”

党建阵地有了,党组织的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第一书记刚进驻时,多数村班子的配备非常薄弱,有两个村甚至没有支部书记。

在这段时间里,第一书记挑起了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两份重担,充分发挥“一人包七村,七人包一村”的优良传统,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他们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持续进村入户开展调研。村民白天种桃忙,工作队员就挑选清晨或者傍晚时间到村民家里拉家常、话冷暖;老党员腿脚不方便,工作队员就亲自到党员家中询问支部工作开展建议;致富能手平时不住在村里,工作队员就专门到县城联系沟通。

工作队先后走访了上百名贫困户、老党员、退休村干部和致富能手,分不同层次召开了20余次座谈会,发放950份调查问卷,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详实掌握了各村基本概况、集体收入、资源禀赋、班子特点、发展需求等第一手资料。

高建军“私车公用”,自己的车成为了大家上山下乡的考察专用车。李星多方联系,协调社会资源,让某军分区也参与到贫困村的帮扶工作中来。

一系列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开始起步,一系列的扶贫项目开始落地。第一书记让村委会成员参与、主导这些工作,在一点一滴的工作中,村党组织的职能与威信,逐步得到了重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逐渐体现了出来。

2017年冬天,为了解决陡山社区的农资上山、果品下山和群众出行难题,孟宪烨和陡山社区党支部决定修一条十几公里的生产路,修路就要砍桃树,路的资金由第一书记协调解决,但树的费用不可能包含在内。

“孟书记来到我们村后,已经为我们新修了办公场所,铺设了灌溉设施,人家一个外地干部能这样扑下身子做事儿,咱们也得做出点样子来。”陡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姚玉学说。

于是,那年冬天的某个清晨,姚玉学请来所有社区党员,在新修建的社区中心里支起炉灶,熬上满满一锅白菜汤,吃完后一抹嘴,带着党员上山砍自己家的果树。

党员带头,群众工作便迎刃而解。“把党员说动了,带着头做。我们告诉大家,如何做到户户通,路通了不仅能解决鲜果及时运输问题,安全也更有保障。”孟宪烨说。

2018年是村“两委”换届之年,根据上级组织部门统一部署,第一书记们精心筹划、认真准备、积极参与,顺利完成了7个村换届选举,村领导班子得到有力加强,换出了正气,换出了活力,换出了激情,得到党员群众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

后备队伍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两年,7个帮包村发展预备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17名,培养后备干部10人,不断为党员队伍注入新的血液。

“第一书记的到来,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让党员发挥了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蒙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苏云涛说。

大棚+龙头

隆冬时节,吉宝峪青崖村的产业大棚内温暖如春,村民亓发林正在修剪葡萄枝。大棚内种的是高温葡萄,对他这个老果农来说,高温葡萄还是第一次种植。

“第一次种,各方面的管理还不是特别理想,不过收益还行,去年夏天,一棚葡萄10多块钱一斤,让电商全要去了。”

这个大棚造价20多万,是第一书记李星为吉宝峪青崖村带来的产业扶贫项目之一。像这样的高标准大棚,工作队在7个村共建设了28个,有效改善了帮包村的种植结构。

脱贫致富,产业是基础。第一书记驻村前,7个帮包村集体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并不强。有411户、850人刚刚实现脱贫,基础尚不牢靠,容易返贫;另有39户、64人由于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尚未脱贫,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在经过大量的调研走访后,工作队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省市的美丽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先进经验,结合蒙阴实际,精心编制完成了《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三轮第一书记帮包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规划(2017-2019年)》。大棚就是这个《规划》中首先要抓的产业项目。

高建军告诉记者,工作队多方整合了72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在前城、安康建设生态观光大棚,发展草莓采摘、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在其余5个村建设冬暖式大棚,发展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和甜瓜、葡萄、西瓜等优质水果种植。

“大棚建好后,我们无偿移交给村委会,让它成为村集体的产业。村集体再将大棚租出去,通过租金收益分红模式,每年可为7个帮包村带来不少于40万元收益,带动贫困户平均增收1400多元。”

全面脱贫攻坚战,是整个社会都在参与的一项事业,大量各级涉农资金进入到了基层,有力改善了贫困村的面貌。但同时,“撒胡椒面”“大水漫灌”“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等现象也困扰着扶贫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难以形成真正的扶贫产业链条。

如何整合扶贫资金,打造一个更具备高科技含量的龙头产业项目,是第一书记们试图解决的问题。

2018年,为了放大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探索產业扶贫新模式,工作队积极引入山东美华农业科技公司和北京农林科学院、中国供销总社果蔬研究院,将2018年度32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整合,带动社会资本3500万元,集中投入建设了蒋沟桥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

本刊记者在农业示范园现场看到,包括实验室、育苗室、炼苗室、展示厅等在内的建筑占地大约10亩,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据山东美华果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王宁经理介绍,500平的实验室主要做矮砧的桃和苹果的育苗,一年的出苗量大约在500万株,1700平的育苗室、炼苗室用于培育出苗果树,4000多平的展厅用于技术的推广展示和水培蔬菜的种植。

王宁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基础性劳作,全部聘请当地村民来工作,每人每月收入最少2000元左右。每逢节假日,公司也会去贫困户家庭中走访慰问。

“经过积极探索和创新,这个项目最终采取‘四权分置模式,即:产权是村集体的,经营权是公司的,监督权是镇政府的,收益权是老百姓的,”高建军告诉本刊记者。7个帮包村通过扶贫资金入股,每年能够获得不低于20万元固定分红,实现了政府易监管、农户有收益、项目好管理的长效机制。此外,该项目通过引入世界先进设备与国内一流组培育苗团队,将对种植区域内的蜜桃、苹果等品种改良、提升果品品质、提高农户收益起到深远影响。

桃墟镇是个传统的农业镇,各个村庄都有一些特色农产品。为增加阎庄村小米种植收益,第一书记们还组织成立了有机小米合作社,以规范化运营带动价值链提升。金水河畔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也成为近年来桃墟镇乃至全县重要的农业开发项目,这也是第一书记资金重点打造的项目。

一些村级电商服务站点也在这7个村中落地,在第一书记的推动下,“粮舍生香”“桃小蒙”等本地优势电商与帮包村积极对接,拓宽了市场销路,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蒙阴县委书记王皓玉向本刊记者表示:“脱贫攻坚一定要有产业支撑,抓住了产业支撑就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第一书记+产业不仅是一种‘扶贫模式,更是一种‘发展模式,不仅让群众脱了贫,更让群众走上了发展富裕的道路。”

“一三一模式”

高建军记得他们初到蒙阴的那天,半夜天降大雪,房子里冷得跟冰一样。桃墟镇党委书记张宝华看到这种情形,不顾雪路行走艰难,找到镇上已经关门的被服店,买了7床棉被送到第一书记的住处。

“平日里的嘘寒问暖、关心帮助,种种事例举不胜举。我们如何回报老百姓和当地干部的深情厚谊?只能用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高建军动情地说。

在短短两年中,他们扑下身子、真蹲实驻、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经过不懈努力,7个帮包村整体面貌有了明显改善,村级党建提升、产业扶贫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事业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第一书记累计协调争取各级各类扶持项目92个、资金5350万元;7个帮包村集体收入平均增加8.5万元;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除去项目的建设、民生的改善,更难能可贵的是,第一书记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扶贫工作模式,这为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提供了一种思路。

蒙阴县委副书记盛利告诉本刊记者,第一书记在深入调研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三一”工作模式:第一个“一”是指牢牢抓住一个核心——党建,筑牢村级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党建这个“龙头”的引领作用,实现乡村振兴;“三”是指做好产业发展、民生实事、乡村文明三篇文章,加快村庄脱贫发展步伐;第二个“一”是指打造一个特色和亮点,就是每位第一书记和帮扶村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打造各自的特色和亮点。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工作队成员大多是从城镇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工作环境变了,工作对象变了,他们积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找准定位、努力作为。在帮扶过程中,工作队主动向村干部、老党员、致富能人等学习,不断掌握农民致富办法和手段,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一个成长和历练的过程。

2017年9月23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新文到蒙阴县视察调研第一书记工作。张新文充分肯定了第一书记工作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从委党组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给予了第一书记工作精心指导和热心关照,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一书记入村后,积极主動转换角色,严格规范内部管理,全身心投入工作,抓党建、定规划、上项目,工作推进紧张有序,成效明显;第一书记们精神振奋,朝气蓬勃,有干劲、有热情、有思路、有方法,是一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两年时间转瞬即逝。而在这有限的时光中,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第一书记们留下了坚实的印记,收获了基层群众最朴素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与基层群众结下的血脉相连般的深情厚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又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芳香。

猜你喜欢

蒙阴工作队第一书记
2022年“蒙阴杯”全国早中熟桃鉴评大赛在蒙阴成功举行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山东蒙阴:促城镇一体化发展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新例析导数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