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国维“诗境”对钢琴教学的启示

2019-04-08潘鸿泽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理想境界诗境学琴

潘鸿泽

(东北石油大学 艺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一、引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了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成就事业也好,做学问的也好,这三个境界备受学界推崇并反复引用。

二、规划与展望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词中,晏殊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离愁别绪。(此处应接着谈王国维要表达的意思,下同)本文我们将其理解为钢琴教学过程中,人们对教与学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展望。

(一)关于学习者

在学琴之初琴童家长应该做足关于孩子学琴的准备工作,应该对孩子学琴的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对学琴涉及到的诸如教师的选择、要坚持学多久、学琴最终达到什么程度等,都要进行调查研究做到心里有数。

例如:关于给孩子选择老师的问题许多家长持这样的观点:“不希望孩子在这方面有什么出息,以后能自娱自乐有个业余爱好就行了。”我对这种观点很不以为然,如果仅仅满足家长这样有限的要求,似乎找一个平庸的教师就可以了!波兰钢琴家约·霍夫曼在他的著作《论钢琴演奏》中说“缺乏良好基础对才能的发展极其危险。许多人毕生致力于改正他们在初级阶段中从无知的教师那里学到的坏习惯,结果却失败了。”可见,即使是在钢琴的初学阶段,也要注重教学的规范性,以免孩子在学习到较高级别时难以进行下去。

(二)关于教师

作为钢琴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展望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在的日常生活中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练琴和备课。进行论文写作、科研课题研究、学术报告等都要成为生活的常态。体制内的教师,由于教学压力和评定职称的需要,上述情况会相对好些。体制外的教师容易产生惰性,应该尽可能找机会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班、大师课等为自己阶段性充电。

其二、对学生分类设定培养目标。对于业余钢琴教学而言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客观的评估,例如:对于那些有天赋、肯用功、学生一定要重点培养。教师应该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从而对钢琴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配合。通过从文化课中挤时间、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等多种渠道让有天赋的孩子脱颖而出。为其以后走专业音乐院校埋下伏笔。大多数学生由于自身或其他原因只能达到一般的演奏水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弹奏技巧可以不规范、艺术水准可以降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授课内容、授课进度,同时对近期学生的比赛、考级、表演、艺术中、高考的规划都要有提前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三、恒心与耐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本文我们将其理解为钢琴教学过程中,在钢琴教与学的过程中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的过程。

(一)无法回避的定律

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一个人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对一个钢琴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从五岁到初中毕业平均每天练琴一小时。从高中到高考平均每天三小时。考上音乐学院钢琴专业以后,每天至少要练琴五小时。如此算法学,生从五岁学琴到本科毕业时累计练琴时间是14400个小时,去掉感冒发烧、过年过节、旅游度假、闹情绪不想练琴,时间也总不会少于10000个小时。

捏高兹在谈艺录中有一句话:“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给中等程度的人设计的。”言外之意像“里赫特”这样的天才是不能用常规的理论来套用的。(李赫特对音乐具备天生的敏感),一个对钢琴有着天生的敏感度的人较一个普通学习者来说效率的确高得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每天仅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保持演奏水准。一年前我在网络上看到一张郎朗在柯蒂斯音乐学院的练琴记录单,上面记录郎朗当天的练琴时间,是中午12点到晚上11点。像郎朗这样的世界级钢琴家也要拿出这样一大块时间练琴,看来作为一位卓越的钢琴家,一生也没有懈怠的权利。

(二)兴趣的作用

绝大多数孩子开始时学琴都是因为喜欢,往往都是与家长达成“协议”之后才买琴、找老师的。那么孩子是真的喜欢学钢琴吗?其实不然,严格意义上讲,孩子是喜欢看别人弹钢琴,或者只是喜欢钢琴本身。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叫做原发性兴趣。一旦孩子学上琴以后就会发现有那么多的规则要遵守,那么多的难点要克服而且做游戏、看动画片的时间也会因练琴而减少。这时候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放弃学琴。所以为了防止学琴中途“夭折”,教师和家长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重孩子后天兴趣的培养。盲人钢琴家孙岩再(在)一次学术交流中谈及学琴兴趣时说:“扩张孩子的虚荣心、增加孩子学琴的乐趣、陪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成就感!”这句不经意间说出的妙语,揭示了培养孩子学琴兴趣诸多方面的奥秘,值得同行们细心揣摩。

兴趣在孩子学琴过程中可以起到引领作用,可以减轻学琴过程中的“痛苦”。从我多年的经验来看,事实上一个普通学琴的孩子每天练琴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一个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可能还没有“尽兴”时间就到了!所以在兴趣伴随下的业余的学琴也许不必要在“衣带渐宽”层面上纠结,把它看成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后的一种放松就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兴趣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对于演奏家来说“唯兴趣论”是不现实的,因为演奏家不可能绕过学琴的“定律”去取巧,“定律”对钢琴家来说终身存在,而且从小到大、从非专业到专业,练琴的时间呈递增态势。从众多钢琴家的成功范例来看,必须经历“衣带渐宽”的过程才能达到钢琴演奏理想境界,最终拼的还是恒心与耐力。

四、理想境界

治学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王国维将其喻为做学问的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意在成大事者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开朗,有所作为。

把钢琴教与学的第三境界称为“理想境界”,这“理想境界”又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一)广义的理想境界

这一理想境界的门槛比较低,在一个孩子学琴的过程中,大到比赛获奖、考级通过,小到一次成功的表演、完成作业后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阶段性目标的达成都可以纳入“广义理想境界”的范畴。美国管理学家埃德温·洛克认为: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要想成功,就得制定一个奋斗目标。但是,目标并不是不切实际地越高越好。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所以,洛克定律又可称做“篮球架”原理。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给学生阶段性的设定不难达成的目标,对于这样的目标,学生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业余学琴最终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呢?按照周海红教授倡导的:“每一个孩子一生都要学习一件乐器,大抵从四五岁开始,要坚持学到初三毕业。”如果按照这样的起止时间来界定,把业余学琴的理想境界归纳为四点:

第一,这时候的学生掌握的钢琴演奏技巧应该基本成体系,有一定驾驭速度、力度的能力。

第二,要发自内心的终身热爱音乐,能通过演奏诠释音乐的美。

第三,如果准备考专业音乐院校,以目前的积累不至于因为基础较差而被迫放弃。

第四,不会因为方法不正规表现力差而羞于在专业场合展示。简而言之就是:“要技术有技术、要艺术有艺术、想搞专业能衔接得上、在任何场合表演有自信。”

(二)狭义的理想境界

这一境界是相对广义的理想境界而言的,我说:“是那些把中国的钢琴发展作为终身的追求,在相关领域有大成就,并且影响力非常广泛的行业精英和领袖们,他们所达到的境界就是狭义的理想的境界。”他们是谁?可以追述到最早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的前辈们,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到50年代短短几十年的积淀,中国钢琴家就在诸如舒曼钢琴比赛、伊丽莎白女王钢琴比赛、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 ,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为国争光。80年代后他们为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更加突出的贡献,在他们的运筹与引领下,我们有了自己的期刊《钢琴艺术》、有了世界公认的“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有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有国际竞争力的音乐院校,更培养出了像郎朗、李云迪这样的世界级钢琴家。

迄今为止钢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各类钢琴赛事、艺术节、大师课、职业培训课层出不穷。在这些音乐活动中老一辈的钢琴家们仍然十分活跃!像周广仁老师、朱亚芬老师将近90岁了,她们依然在讲课。刘诗昆、赵晓生70多岁了还在开钢琴音乐会。这些人除了在钢琴事业上都取得了大成就以外还有许多共同的特质,比如:体质好、精神矍铄、乐观、思维敏捷。们把毕生的热情和精力都献给音乐,音乐也回馈给他们以身心的愉悦与精神上的富足。

王国维“诗境”中的三种境界与钢琴教学的三个阶段从规律上讲是相通的。如果了解了钢琴教学三个阶段就像实施一项工程前手里有了设计蓝图,以三个阶段为背景“对号入座,”学习、工作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规划与展望”阶段,教师应协同学生家长做好钢琴教学初期学习目标设定和学前准备工作。“恒心与耐力”阶段,需要了解和认同学习钢琴的“定律”,业余学琴重在兴趣开发,专业学琴必须加之恒心与耐力。“理想境界”阶段,要将阶段性的境界和最终的理想境界加以区分,以达到最终境界的前辈为榜样,不断进取,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以求事业境界持续进展,不断提高人生境界。

猜你喜欢

理想境界诗境学琴
佘景峰
诗境
孔子学琴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自主 交流 拓展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无为而治:走向中学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
(连载二十七)第四章 孩子学琴家长一定要知道的事——了解与沟通篇
孩子学琴家长一定要知道的事—— 了解与沟通篇
例谈诗歌美的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