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2019-04-08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工作者文化遗产

张 玲

(威海市环翠区文化馆,山东 威海 26420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发展群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历史演化保存下的较为完整的智慧宝藏,有着各种各样的民族艺术和特色,与群众文化相互促、共同发展。

《吕氏春秋》中有一篇文章就展现了古时的民乐,人们在演奏时,三人各拿着牛尾。脚下踏着足歌,互相歌唱舞乐。《公羊传》中也有古人创作的情形,在饥饿的时候就唱着和粮食有关的民歌,在劳动的时候唱着生活中的大小事。古人生活的日常创作往往一种经典,为歌谣和诗歌文化的发展提供出良好的创作素材。鲁迅先生曾说:前人一般是不言语的,但劳动时需要大家一起协作,这时就要有一个声音来统一节奏和动作,逐步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呐喊声,就像伐木扛肩,几十个人需要统一节奏和动作,就需要一个带头人来呐喊带头号,带动后面伐木人的齐声震动。这种是劳动者在劳作时口口相传下来的,还有人用文字记载并留存下来,这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如今,少数民族脍炙人口的歌谣,砍柴人的伐木山号,各种历史传说等等,尽是古民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次的领悟,非物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厚实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必需要群众文化这个平台来继承与发展。

实际上群众文化引导非物质文化的进步和创新,非物质文化又进一步为群众文化提供浓厚的文化基础,部分非物质文化是前人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比如说民歌、绘画、刺绣、舞蹈、戏曲及传统手工技艺等等。很多民间艺术又有着艰苦复杂的实践过程,比如,江河上的渔夫,常年日晒雨淋的在船上滑行,经历了为生活劳苦奔波的痛苦遭遇,因此,他们更能体悟人生的起起落落,创作起来,灵感自然而出,这也就是为何大多民谣、歌谣都来自渔夫、樵夫这样的人。

群众文化对社会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调节性作用,它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大型平台,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核心文化进行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民主、文化教育等。当前出现了很多民族模范村,响应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大力推进,以非物质的传统文化为核心,根据群众文化在社会潮流方面的特性进行创新。比如,新疆维吾尔族卡姆艺术,是民间艺术在群众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比较大众风格的艺术。最近,倡导地球村的发展,这是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带动非物质文化的齐头共进,实现适应现代潮流的创新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民间艺术的展现,是古人在固有家传技术的发展,再结合社会新潮流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在人们视野中体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需要社会大背景的推动,出现在人们的事业中,否则,将淡出群众文化的前沿。如小品和相声,结合现代信息化媒体,进行全面的本质不变的创新,最终被接受,并得到了提升。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并且制定了各种保护措施,旨在调动人民群众和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新时代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化的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却忽视了非物质文化的发扬。需知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宝藏,群众文化工作者更是要以身作则,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建设。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做好配合,在做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做好有关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的相关政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外来文化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群众文工作化者不能对此抱有异种眼光,文化本身是没有界限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如何保护、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正确认识其文化内涵,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去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当今社会的经济建设为基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在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的兴趣。

其次,国家还要号召地方部门和群众文化工作者做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演讲,大力支持和关注传统艺术文化。

最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那些损害严重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复原、改进、保存,避免意外因素而造成失传,当今社会群众往往接受那些潮流的文化,对非物质文化认识不到位,这就需要倡导群众学习、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避免因过于保守而遭受社会淘汰。如今的社会是出于一个大繁荣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的相互碰撞都会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重视群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密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做好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实现非物质文化的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中永久传承。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工作者文化遗产
关爱工作者之歌
与文化遗产相遇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