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

2019-04-08朱宝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旅游景点景点文化产业

朱宝华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馆,山东 德州 253000)

一、引言

文化产业在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成为了重点建设项目。在文化创建方面,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支出,我国旅游业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在景点建设过程中被充分的体现出来。从我国景区的发展趋势表明,文化元素的加入对旅游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形式不容乐观

在物质丰富、思想繁荣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地方日渐没落。传统文化势单力薄,后继无人。科技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为了追求时尚,年轻的一代丢掉了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奇巧淫技,这些都是人类发展上的宝贵财富。然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存在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这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旅游行业火爆

如今,旅游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讨论最多的话题。国内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全面展开,不少历史悠久的景点得到了二次开发。国家旅游局在2015统计得出,全国旅游景点数量达到20万,其中5A、4A级景区达到1500家。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许多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历史息息相关,文化为国内旅游开发注入了灵魂。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从无序到有序,从模仿到创新,如今我国的旅游景点开发处于建设的创新期和高速发展期。

(三)景区的发展需要

纵观我国景区的开发与发展,无一例外,全部都与历史挂钩、与文化互融。历史事件、古人经历、前人故居、地方特色文化成为了景点最好的名片。人们厌倦纷繁复杂的社会竞争,想要从历史遗迹中寻求生活的真谛。景区的发展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繁荣。江西庐山因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驰名中外;安徽黄山因那株迎客松声名远扬;湖北黄鹤楼因李白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世人所熟知。文化自然成为了城市的明信片,文化也成为了景点最好的名片。在景点的开发建设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能够提升景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四)文化繁荣的需要

当下,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文化载体,文化传播的形式单一,影响力度小,波及人数不够。文化的繁荣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心口相传。旅游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秀载体,能够有效促进文化的繁荣。将文化特色置于景点中,游客能够在参观过程中去接触文化、了解文化。在琴棋书画在景点中得以永久流传。通过旅游的形式,将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到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中,让文化在游玩途中深入人心。游览历史景点只是人们认识历史、欣赏文化的一个窗口。在这个窗口中,人们能够看到社会历史的发展,看到中华文化优秀的历史成果。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被人们熟知,中华文化之林得以繁荣昌盛。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联系

(一)相互依存

旅游产业的的经济效益与文化创建息息相关。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普通唇齿,唇亡齿寒。旅游产业的衰败必然会影响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在景区建设中缺乏文化的投入也必将导致景点人气的下降。一个没有人气、没有知名度的景点不能够称之为景点。景区的衰败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障碍,而文化传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导致景区知名度的下降。因此旅游产业和文化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者在对方的衬托下相得益彰。旅游行业因为文化的参与而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而文化有了旅游作为载体更加丰富多彩,更有魅力。

(二)共同成长

文化是旅游景点更加有韵味,而旅游景点也使文化广泛传播,两者互根互用。相比于旅游行业的自我吹捧自我宣传,以文化作为媒介,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得以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对中华儿女有着独到的吸引力。文化的渗透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文化给景区带来的不仅仅是知名度,也丰富了景区的景点内容和文化特色。一个只有奇山异水的景点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也难以给人留下印象。景点的不断开发,景点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如何在理解的行业竞争中拔得头筹,文化对人更有冲击力。而对于文化本身而言,文化传播缺乏的是载体,当代青年对历史古迹、名人书籍知之甚少,通过旅游,让文化迸发活力。

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转变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里所指转变观念是不论是景区建设规划人员还是文化产业管理部门都应当转变观念。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以景区的长远效益和文化积淀为宗旨。文化弘扬和景区建设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景区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将文化与景点更好的交融在一起。旅游行业是一个高投入好回报的行业,但其资金的回笼周期较长,开发商应当兼顾长远效益,在景区的开发上,精益求精,用人性化的设计,将文化特色与自然风景结合起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应当将服务放在首位。

(二)通过文化建设,带动政府投资

景点的开发应当与地方文物的保护相结合,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例如西安兵马俑,通过文化保护和建设带动政府的财政支出,向国家贷款。用文化保护的资金去开发文物的剩余价值。让传统文化产业化,与旅游产业走向融合。我国政府每年在文化产业的帮扶和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将文化投资和旅游投资结合起来,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旅游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文物保护、文化弘扬的意识,通过政府的融资,让旅游景点的规模和质量更上一层楼。

(三)打造地区特色文化,统筹兼顾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在旅游区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主动融合地方特色。景区建设要有大局观,在景区中融入更多的区域特色文化,是景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让文化从古至今,发展壮大。不同的文化能给游客不同的视觉效果,围绕不同的文化,从多个角度出发,丰富景点的内涵。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景区建设也是这样,大胆吸收区域特色文化,在景点建设上、景点服务上、景点饮食文化上全方位的凸显区域特色。大自然的风景可能会有相同,但是人文情怀和历史积淀是独一无二的。

五、结语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走向融合是两者相互发展的好方法。用一份资金办好两件事,实现综合效益的提升。打造景点名片,以文化提高景点的人气,以景点建设凸显文化的魅力,让文化之花在旅游景点中盛开。

猜你喜欢

旅游景点景点文化产业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美人鱼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