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墨画色彩的文化语境初探

2019-04-08林洪钱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水墨画色彩绘画

林洪钱

(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引言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与西方的绘画艺术所面临着相似的初始状况,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陶器上的图案、山壁上的岩画或墓室壁画都是重要的美术形式。其后,由于受到工具的影响以及文化因素,中国的绘画艺术出现了艺术家自我风格的特征,而水墨画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的。水墨画包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识,影响了民族整体的审美情趣,其中色彩的应用是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水墨画的发展史中,不同历史的阶段中国的水墨画具有不同的色彩系统,研究这一色彩的系统与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密不可分,值得重视。

二、中国水墨画色彩应用的发展历程

由于受到五德观念的影响,在中国早期的绘画中,五种色彩的应用较为普遍,分别是青色、赤色以及白色、黑色与黄色。这些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中进行应用,具有一定的礼仪规范和尊卑等级的区别,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对绘画色彩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墨画中的色彩应用始终与文化内涵具有联系,在东汉之后,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青绿色调代替了以往受到五德文化影响的黑红色调,成为中国水墨画中的主要色彩表现形式①。魏晋以来的文化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他国家地区的颜料也大量的涌入,因此水墨画中色彩形式的应用更为丰富。在隋唐时期的文化,其中所建立的文化基底仍旧延自魏晋时期,因此青绿色彩仍旧是绘画中应用主要色彩系统。通过这一时期遗留下的壁画可知,敦煌壁画以及墓葬壁画,能够对于这一时期的特点进行观察。宋代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一种内化的阶段,绘画所具有的文人色彩也越来越明显。受到蒙元时期的历史文化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一度陷入凝滞的境地,到了明清之后,绘画中的色彩应用延续着宋代的传统,同时也具有更多的内化性的文化思考,在色彩的应用上更为精细。

三、水墨画的色彩应用中所包含的哲学思维与文化意识

(一)道家、玄学以及禅宗思想在水墨画发展中产生的影响

中国水墨画中受老子以及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相关哲学理念,通过内在无意识的净化,逐渐地渗透于画家的创作思维的意识之中,进而建构出他们与众不同的绘画思想与艺术品格。在水墨画色彩应用的发展中逐渐的产生着不同的化学性嬗变。在道家观念的引导下,水墨画中的色彩应用偏向于“无为之色”,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白纸本身所具有的色彩以及黑墨的应用,就构成主要的水墨画色彩中黑白两色,根据用墨的浓淡干湿,对于色彩的意向进行表现,更是能够体现出水墨画中道家文化思想的内涵。在阴阳太极图中,两色的应用就是相互之间转化所具有的哲学性表现更为明显。而在魏晋时代,由于受到佛教文化传入的影响,佛教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融合,并与中国这一时期的玄学文化相互影响。其中青绿色彩的系统逐渐开始体现于绘画之中,色彩的诠释上更为复杂微妙。唐代之后,逐渐的受到禅宗文化与理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水墨画中的色彩应用逐渐的偏向于朴素。继陶渊明、魏晋名士畅谈玄学之后,追求空灵之境的平淡天真之美,对于色彩表达强调在空白中见形色。禅宗美学中的虚无与简素使得绘画形式不拘泥于形似,用最简单质朴的素材去创造真正的艺术。简言之,水墨画色彩之淡,黑白之道,是老庄、玄学与禅宗的融合之果②。

(二)儒家思想对于水墨画中色彩应用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文化,在东周时期逐渐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乃源自于周文化中对于秩序、礼制具体的规范,对于五德的文化在儒家文化中其水墨画的影响较为深刻。在混乱的东周时期,儒家的文化尚未大行其道,直到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才成为官方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观念皆广泛地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在众多思想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力而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水墨画的色彩应用中受到的礼仪规范的秩序影响,有着根本上的差别。

儒家思想塑造人的品性和心性,具有其他思想所不可比拟的塑造作用。强调“成教化,助人伦”具有不可比拟的社会作用。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重视尊卑等级也体现在画中。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这幅绘画是用绘画作品引导社会风向的典型作品,以直观简洁的视觉形象,把画家想表达的思想传达出来。同时也应用传统儒家文化中特有的秩序观,使得中国水墨画中的色彩应用更为富有礼教的意涵。③另外,从《历代帝王图》画作上的色彩来说,以朱砂、黑色、白粉、赭石、花青等几种颜色为主,而黑色与正红色是皇家所专用的颜色一般人是不得僭越的,所以整张所画的13位历代君王部分一律以黑色与红色为主调,并且强化帝王主体的形象而显得特别壮硕、魁武,强调了尊卑的主从关系,体现“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以显身分的尊贵。因此,在中国绘画中所应用的色彩是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来自于较为抽象化的文化感受,以做为创作时“写意性”的表达。而南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随类赋彩的设色观念,更是奠定中国画用色的基本态度。

在宋代之后,儒学出现了新的变化发展,并融合了中国社会中的其他文化内涵,理学思想的形成强调自身自省的功夫,而陆王心学的中的哲学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文人水墨画的创作观,黑白水墨的色调是对于自己的内心所进行反射,在绘画上抛开众多色彩的应用而转换为质朴与淡雅的画境。

四、水墨画中色彩表现的人文内涵

(一)色调诠释强化了个性的象征含义

若说西方绘画是对自然客观的真实再现,那么中国的文人书画就是内在意识主观性的真实再现,而“主观性的色彩”成为中国绘画的一大特征。历朝历代的水墨画其对于色调的表现和审美思维是有所区别的,然而,由于受到的文化因素与宇宙观的影响,这些区别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在早期的彩绘中,黑色以及红色的运用普遍在帝王贵冑的生活器物中出现,随着外来文化的移入,绘画中色彩逐渐丰富起来。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应用了矿物性的颜料,使得色彩更加艳丽突出,并且运用了间色与分染的技法让色调更为丰富多变,色彩成为视觉上的第一印象。而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李昭旭的《明皇幸蜀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在色彩的体现上都十分耀眼。但在宋代理学的哲学观影响,文人画大行其道,山水画的色彩归于朴素,黑白墨色逐渐取代了浓重多姿的颜色。而元代在异族的统治下,士大夫辞官归隐山林,隐逸江湖、参禅学道,渔樵耕读不问世事而修养心性,闲来拾笔书写讲求笔墨情趣,不拘于像只求形似神韵,而逸笔草草自娱娱人。而在明代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墨葡萄》大胆变革,极具创新性,其作品更是风格迥异,性格乖张,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而清初的“四僧”的作品受徐渭的影响,作品藉物抒情,笔墨洗练雄肆,格调冷隽的水墨风格,并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独具风采的画风,是这一时代中具有独特性的面貌,在其绘画中的笔法墨韵具有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而在色彩应用上,并无其他色彩的装饰,仅应用绘画中墨色的浓淡等进行色彩的表现。四僧在色彩的应用上,与徐渭具有同样的特点④。

(二)绘画中对于留白的色彩空间意识

在中国的绘画中,留白的形式代替了白色的颜料,也成为独特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之一。不同时期的绘画中,由于受到审美趣味的影响,对于留白的应用程度是有差异的。在早期的绘画中人物画较多,这一时期的留白多半是处于空间布局的表现,带有一种写实主义,画面之间的留白,是为了在不同的人物之间,构建出合理的间隔空间,营造出前后左右距离的空间感,也形成画面的一种节奏性。在宋代,世俗画与山水画大行其道,《清明上河图》、《瑞鹤图》、《千里江山图》等,其中对于风景以及世俗的描绘中,留白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艺术内涵,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表意性。而在宋代之后的绘画中,文人画兴盛对于画面的留白的意识更加强调,画面色彩的应用上仅应用墨色色调,作为主要的色彩表现形式,留白的应用不考虑自然空间的现实,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意识和画面营造的意境需求来展开,呈现“有意味的形式”,并非视觉上的写实表现。

其后,明代的文人画中,留白的应用更为刻意,是为了表现出作画者的心理感受,将一部分眼前实际看到的景象进行省略,“惜墨如金”在画面的构思更为讲究,留白的形式成为内在心境的外在体现。这种应用的形式,更能体现出留白应用在中国画中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⑤。

(三)色彩对于绘画者个人心境的表现

绘画中色彩的应用表现出绘画者个人的心境,这实际上是文化的内涵具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及个人的情感思绪的具体外化,也是画面情境空间的意识表达,同时,也是时代审美意趣的一种缩影。这一点,从敦煌的壁画中就能够得到解释。在盛唐时期的绘画中,由于受到时代精神以及时代生活的整体性影响,在绘画中色彩的应用是为多彩厚重与富丽堂皇,作为画师在当时也能够感受到时代中独特的文化风貌。在其后的创作中,随着朝代的文化意识、审美趣味而趋向改变,而国势的逐渐衰落,也显示在色彩的应用上,因此色彩的表现较为暗淡,不没有盛唐时期所散发出的民族优越感、对人的礼赞,其色彩富有着视觉上强烈的冲击感。当创作者对生活上的某件事或某样物的自身感受到达一定程度后,他会用某个途径来进行感情的输出,而作品的艺术张力就是在于作者在作品上置入的浓厚感情思绪,不论是愤怒,喜悦,感伤,遗憾……藉由可见的色彩意识、线条笔触、造型图像有机性的构思与表达,而读者与观者也透过作品外在形式来揣摩当时作者们在他们个人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对周遭事物的感知。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画家的心灵之趣,精神之寄托,即色彩就是一种心境表现。

另外,在水与墨的随机渗化特质产生偶然性的墨色深浅变化,使艺术家感受到色调的情蕴变化而逐渐反观式的内省感悟,色彩简单却不单调,层次千变万化的黑白以简约的色彩形式传达出一种更加贴近精神的信息。黑白元素的画面组织与运用往往涵盖了作者对生命的探索及思考⑥。而画家在创作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导向而是靠“天机”,也就是潜藏于自身的天性或是自身无异识的灵感知觉⑦。

五、结语

中国绘画的人文精神是贯穿整个中国美术史的一条隐形的轴线,它承载了画中的性格与精神,形塑了画家们独特的绘画与法。观读中国传统绘画,我们不仅仅要关注画家对于笔法墨韵所诠释的绘画语言,更要察觉物体形像背后所隐喻的精神意涵。水墨画色彩意识受制于生活、文化、风俗、主体性格与情绪等多方面影响,在历经几千年的塑造,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作为民族身份的符号和文化象征,它是“文化情结”中的重要一环。而作者,意念不仅是要在画中显露,更重的是在复杂的画面诠释所隐喻其中的作品寓意如何让观者感知到,进而向内心世界的一种自觉与文化反观。所以作为文化传承者,传播者,继承者,需要在不断地在前行中都应该思考如何用色彩这种独特语言来表达画境。

注释:

①邓荣斌.简述现代水墨画的色彩主观性表达[J].美术大观,2018(08):74-75.

②刘翔鹏.水墨人物画色彩语言的实践和思考[J].美术,2018(09):148-149.

③陈梦兰.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J].美与时代,2019(10):31.

④薛小芬,吕盛琦.中国水墨画色彩的文化探析[J].大众文艺,2017(10):61-62.

⑤刘芳.论现代水墨色彩的主观性表达[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03):99-104.

⑥邹晓.论禅定对中国古代水墨画形成的影响[J].汕头大学学报,2003(03):48-53.

⑦卜寿珊.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M].皮佳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水墨画色彩绘画
牡 丹 (水墨画)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安静的水墨画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