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靖时期大同镇的地位

2019-04-08边志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明军东胜边墙

边志鹏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明前、中期大同镇边防形势

明朝建国之初,军力强盛,在与蒙古的征战中拥有绝对优势。洪武年间,大同尚处于明朝的腹地,大同之外,有众多卫所如东胜卫等深入边外,拱卫中原。洪武三年(1370年),“置大同左右二卫”,洪武七年(1374年),又“置大同前卫”,永乐元年三月,“命江阴侯吴高镇守山西大同,防御胡寇,节制山西行都司诸卫”,大同之外本有东胜卫作为屏障,明初“赫然命将,欲清沙漠。既以馈运不继,旋即颁师。遂撤东胜卫于大同”。

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势力增强,不断袭扰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使明蒙双方的关系降至冰点,明军在此役中损失了大量精锐,再也无力出塞北伐。正统十四年,明军防线进一步后缩,边外的玉林卫也被并入大同右卫,云川卫则被并入大同左卫,大同镇外再无屏障,形势更加凶险。明世宗嘉靖年间,明朝和蒙古冲突最频繁,开始进入了明以来与蒙古最为严重敌视的状态。

二、嘉靖时期大同镇的堡、墙修筑

嘉靖时期明军在与蒙古的作战中胜少负多,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大同镇广筑边墙和军堡,嘉靖三年(1524年)还因为修筑军堡一事操之过急,而引发大同兵变,使明廷威望大损。嘉靖十八年(1539年),有大臣奏议“大同以北,川原平衍。既无山险可恃,又无城堡可守。原系无人之境,虏寇一入,漫无阻遏”,于是设立了宏赐、镇川、镇虏、镇边、镇河五堡,这五堡通常称为内五堡,设于二边之内,“俱当要害。且势相联络”。嘉靖二十年(1541年),置得胜堡;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筑威虏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筑灭虏堡和破虏堡;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筑迎恩堡、败胡堡、杀胡堡、残胡堡、瓦窑口堡。同年,总督翁万达、总兵周尚文“自大同东路天城、阳和、开山口诸处筑墙百二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后“益筑阳和以西至山西丫角山,凡四百余里,敌台千余”。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筑助马堡、拒门堡、拒墙堡、保安堡、镇羌堡,合称外五堡,外五堡紧邻蒙古酋长驻地,形势尤其险要。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置守口堡、镇虏堡,于同年在守口堡之西置靖虏堡,守口堡之东二十里筑镇门堡。又筑新平堡、平远堡、保平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爆发的庚戌之变中,蒙古俺答部绕过大同,在京畿地区大肆掳掠,使明王朝的虚弱暴露无疑。迫于俺答兵盛,明朝和蒙古在嘉靖三十年(1551年)持续了为期一年的马市,以满足蒙古的经济需求,缓其攻势。后因明世宗对城下之盟不满而罢马市,此后,蒙古袭扰中原更甚,明朝为加强防御,于大同镇继续频繁修筑军堡和边墙。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发太仓银五万五千四百两,于大同镇修筑边墙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俺答之子辛爱因其小妾桃松寨和属下一个小头目私通而逃至大同,大同总督杨顺便将其收留,辛爱闻知,便发兵攻打大同右卫,大同官员将桃松寨还给辛爱后,辛爱将其处死,却并不退兵,右卫军民“悉力捍御,士卒无变志”,但被围七个月之久,右卫军民死伤殆尽,明廷朝议汹汹,严嵩主张弃守,但众多臣子认为“右卫不守,即大同亦将为虏巢矣 ”,于是明世宗派遣兵部尚书杨博率军至右卫解围,辛爱被迫退兵。右卫保卫战胜利之后,杨博“于大同右卫东路牛心山等处,筑大小土堡九座,墩台九十二座,接连左卫高山站以达镇城。浚大壕二道,各长十八里”,巩固了这一带的边防。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又“发太仓银六万六千九百两有奇,于大同镇备防秋兵饷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于大同镇筑镇宁堡。嘉靖年间通过在大同镇频繁修筑军堡、边墙,使大同镇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三、余论

大同镇的地位变化完全符合明代边防形势的需要,大同镇和明代的政治状况、国力兴衰密切相关。嘉靖时期是大同镇在明代九边中地位最崇高的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九边之首,明朝在这一时期于大同镇频繁修筑军堡,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明蒙关系的紧张及双方之间战事的频繁。嘉靖朝后的半个多世纪,大同镇边防渐渐松弛。到明朝灭亡后,清廷入关,收服了内外蒙古各部,不需要大同镇来承担防御职能,于是大同镇渐渐被裁革,昔日的边防重镇随之成为历史。

猜你喜欢

明军东胜边墙
明初东胜卫置废考辨
明中后期对后金之情报活探析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壬辰倭乱时期移居明朝的朝鲜流民考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河谷地形对面板混凝土堆石坝边墙施工期挤压形变规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被抹黑的明朝中日惨战
单线铁路隧道仰拱、矮边墙快速施工技术
杭锦旗地区东胜气田构造及断裂特征研究
切好的牌还能变回去,猫腻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