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互济:明清霍州水利碑刻所见古人的天人观念

2019-04-08皇倩倩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霍州天人水源

皇倩倩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人力与天力是古人通常会诉诸于两方面的势力。中国古代处于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因而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土地资源与水资源便成为两大命脉性的资源,水利资源开发便成为民众不断发展的动力,以此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的天人观念。

一、人力开发:凿井筑堰

霍州之地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严重的区域性、季节性用水不均,因此,村民十分珍视水源,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了一系列分水用水的新形式。乾隆辛巳年,霍州贾村天雨连绵,猛水泛溢,淹没的村庄土地,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破坏。在暴雨来临之际,村民团结一心,应对水患,即“山峙□云如故,水流惜乎反常,盍以人力补之”①。因而便邀四乡亲友以及本村能人,联为百人摇会②,各输己囊,集资大筑堤防,最终使水势曲行如旧,一次次的水害也将村民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碑文载“遐稽上古之世洪水横流,民无所安息,则水固为民之害。治水而后,水有所归,民非水不生活,而水转为民之利。”③这种变水害为水利的过程充分体现水利开发过程中民力的重要性。道光五年冬,因水资源减少,不能满足村民需求,南李庄香首总管聚集全村人再议,准备再凿一池。最终经过全村人出钱出力,新池建成,刻碑铭记“兴工凿池,成工甚速,虽曰人力,若有天意存焉”,可见民众对己力认可的同时仍对天意抱有莫大的敬意。

二、诉诸天意:求神祈雨

霍州属于内陆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旱季雨季分明,灾害常发。旱灾使霍州退沙村传承着祈雨的古习俗。人们在退沙村鼓楼东街与北门内街交叉十字路口的东南角,雕刻了一尊青石狮,作为抗旱求雨的寄托。常言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传说这一天是“忠义仁勇神武关圣帝君”磨刀的日子,是神圣的降雨日,也是老百姓盼雨的巅峰。在古代,这一日如果是晴空万里,村里便邀集孀居的七个老太婆,用盆端着水,来到青石狮前刷水,口里还不停地念叨着:“狮子爷,摇头头,下的那雨长流流”,试图感动上苍,为老百姓送来一场甘霖。

雨季,人们惧怕洪水的侵蚀。退沙村古名仁义村,由于地处汾河之滨,所以洪灾也是该地常见的自然灾害。明代初年,因经历了几次大水患后,仁义村才改名退沙村,以求洪沙永不为患。同时,村民们又在村西财神楼与西龙王庙之间雕刻了一尊大石牛,作为人们抗洪止水的寄托。石牛双目圆睁,面对汾河,威武雄壮,确有一副不可侵犯之势。每当淫雨无度,洪水欲滥之时,人们便到财神楼、龙王庙及大石牛前烧香祷告,祈求石牛显灵,止雨镇洪。霍州区域社会种种关于求水、分水的习俗与传说,无论是虚构还是事实,都体现出人们对水资源有着至高无上的尊崇。与民间水利管理密切联系的水信仰与水传说,从精神上给予民众更多的希望,从而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三、碑文中的天人观

“闻之大小事,虽由天定,亦赖人为。如天赐以福,而人竟坐以待之,未必能享其福。此人力与天事相合始终,决不可少也”④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对本地区资源条件的清晰认识,对于人力与天事也有深刻的感悟。段庄村古有水浇地依靠下马湾东南山下水源,但该泉水日渐衰微。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该村总管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带领村民筑堰开渠,彰显了缺水状态下村人的积极应对。“尝闻天一生水,以滋万物,是水泽之所关诚大矣哉”⑤。“水权天授”,将水利之来源与天挂钩,以彰显其神圣不可侵犯之意。霍州东乡三十里龙崖寺,古有立马满圣水泉眼数处。正德年间,被刘思忠欺凌,强霸私己。最终收回水权后,碑文载:以天意来惩治那些争水之人。“从来事之由于天定者,人固不得而胜之,而事之可以人为者,天亦不得而禁之”⑥等记载都充分彰显了古人所信奉之根深蒂固的天人互济精神。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不可或缺。作为自然构造的一部分,在传统社会,虽然民众没有水资源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但水源分布不均趋势明显,因而也产生了诸多的争端。对于水的需求,也激发了人类最具创造性的部分,开渠筑堰,凿井挖池等都是古人应对水源变迁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对天的信仰也是人们应对资源短缺的重要方面,精神永远是指导实践的一部分,其天人互济的理念始终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刊,贾村筑堤碑记,现存大张镇贾村玄帝庙。

②摇会为传统社会民间盛行的一种集资方式.

③清道光七年(1827)刊,南李庄村凿池碑记,现存陶唐峪乡南李庄村学校北库房内.

④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刊,段庄村筑堰开渠碑记,镶嵌于辛置镇段庄村小学院内西墙上.

⑤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刊,秦家岭龙量寺泉水权属碣记,现镶嵌于李曹镇秦家岭龙崖寺东墙上.

⑥中华民国13年(1924)刊,贾村上渠新开泉图碑,现存大张镇贾村娲皇庙.

猜你喜欢

霍州天人水源
保护水源
用档案讲好霍州南下干部故事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浅析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南水源头清如许
“通”的哲学
论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天人之“和”
寻找水源
回望霍州
山西省楹联家赴霍州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