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分析视角下成渝城市群竞争研究

2019-04-04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成渝城市群协同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成都 611731)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逐步联接成一个整体,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趋势,是各国、各地区深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必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和长江经济带有力的战略支撑,又是特殊的双核城市群,其协同发展对于我国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保障国土安全、优化国土布局。

一、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

(一)地缘、人文相近。成渝城市群包含重庆市渝中区、江北区等27个区以及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等15个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位于长江经济带上,山水相连,地域位置相近,有利于区域规模化的发展。在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是最优选择。

(二)经济基础较好,中心城市作用凸显。从我国区域发展的经验来看,城市群的协同主要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且区域中存在一到两个核心城市,比如长三角的上海和珠三角的广州。成渝城市群的形成,不仅可以为成都和重庆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沿线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产业互补,资源优化的需要。城市群是一种空间布局调整和资源优化的形式。成渝城市群是较为少见的双核模式,成都市和重庆市都是中心,这也意味着双方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成都市目前主要以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食品等产业为主,重庆市优势产业主要是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以及仪器仪表等,两座城市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是相比于盲目竞争,协同发展能带来更大的效益。

(四)扩大经济腹地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成渝两座城市都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单一城市所能利用和享受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渝地区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的发展平台。

(五)政府政策支持。2003年,中国科学院首次在《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建设以成渝为中心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 2007年四川省政府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建立了初步的工作协调机制;2008年10月,川渝两省市签署《关于深化川渝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成渝经济区发展进一步深化;2016年出台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促进成渝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建设,签订的协议和出台的文件为成渝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分析研究

(一)产业结构情况

近年来,成渝城市群29个城市中多数城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较小。重庆作为直辖市,以金融、科技、教育等产业为主;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以第二产业为主,重点发展机械冶金、水 电、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产业,并建设相关配套产业基地,近年来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注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经济联系强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成渝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主体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密切联系,但经济联系仍然是最基本的。本文主要运用引力模型对成渝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通常情况下,要衡量一座城市的经济状况,最直观的数据反映就是该城市的GDP值,此外,人口规模也是计算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经济活动由人来开展,经济价值也由人创造,最后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间距离,城市群形成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地域相近,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成渝城市群,都控制了适宜的交通距离,在核心城市及周边地区形成规模化发展。由于成渝城市群双核模式的特殊性,本文主要选取该城市群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庆和成都两座核心城市进行研究。综上所述,并结合国内学者相关研究,采用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Rij代表两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iGi、PjGj分别代表两座城市的GDP和人口规模,Dij代表两座城市间的交通距离。所使用数据时限从1997年到2017年,来源于成都、重庆政府官方统计网站。

经济联系强度折线图如下:

经济联系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1)20年间,成渝两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呈增强趋势,强度从1997年的18.93增长到了2017年的357.00,最主要的原因是近20年来成渝经济的得到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交通通达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2)从折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在此期间,成渝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增长经历了由缓到快的过程,这与成渝城市群的逐步形成有关。

(3)经济联系强度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但从重庆直辖以来20年成渝两地的GDP增长以及经济联系强度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具备形成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一)推进产业集聚和整合,实现错位发展。成渝城市群各个城市,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和城市群整体规划出发,合理的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发展相关产业,推进产业的集聚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推动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城市间错位发展。

(二)树立合作共赢观念,打造互联互通平台。“成渝之争”由来已久。竞争主要表现在:资源的争夺、西部中心城市的争夺、设立地区壁垒。从目前来看,虽然政府采取了措施促进成渝的协同,但实质上仍然是竞争大于合作,最主要的阻碍因素就是两座城市设置的地区壁垒。成渝彼此信息传递不通畅导致合作的项目难以开展,来往经济贸易也存在重重阻碍。成渝需要加大合作共赢观念的宣传力度,积极出台政策推动成渝城市群的进一步融合。

(三)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成渝协调机制。政府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尽量减少对区域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 市场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鼓励投融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政府考核评价体系,推进依法执政,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形成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猜你喜欢

成渝城市群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