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通心更近—写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之际

2019-04-03田野

中国石油企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东线中俄天然气

□ 文/本刊记者 田野

横跨中俄两国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12月2日17时投产通气,中俄元首通过视频连线共同见证投产通气仪式。

这条输气管道总长8000多千米,是当今世界最长的天然气输气管道。俄罗斯境内约3000千米,中国境内途经9个省(区、市),全长5111千米,其中需要新建3371千米,利用已建管道1740千米。按照合同,未来30年里俄方将向中方供应超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2020年输气量50亿立方米,随着今后中段和南段的陆续建成投产,逐步提至每年380亿立方米输气量。

中俄双方高度评价这一历史性时刻,盛赞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俄中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是双方深度融通、合作共赢的典范。

“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建成,是两国元首战略引领、直接关心推动的结果。”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米勒在投产通气仪式上表示,“这一刻将载入两国关系史册!”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彼得罗夫斯基表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能源“对话”,是大资源与大市场的“对接”,不仅进一步夯实了俄中关系的坚实基础,也为促进全球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海共同见证中俄两国政府《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如果从1994年中俄两国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开始算起,这场跨世纪的谈判到2014年正好经历20年。

20年磨一剑,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对全世界意味着什么?可以肯定的是,这条天然气管道的意义超出双边范畴,对世界能源格局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俄罗斯作为全球最大天然气出口国之一,与全球市场需求量和增长量最大的中国市场相联系,本身就标志着全球能源市场的秩序已经发生了比较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表示。

谱写能源合作共赢新华章

一个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市场,一个是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之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对双方乃至全球能源格局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对中国而言,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首先为国内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提供了一个重要气源。在我国天然气消费中,进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来源。我国天然气远景储量虽多,但探明可开采储量并不乐观,开采成本也相当高;仅仅依靠国内天然气,不仅数量难以保障,而且价格市场化改革到位后,价格也会明显偏高,将进而抬高下游产业成本,削弱我国制造业成本竞争力。2018年,我国进口天然气1214亿立方米,是全球第一大天然气消费国。未来几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仍将大幅增加,稳定的气源来源始终是一大隐患。目前,我国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隐患始终存在。增加了俄罗斯这条线路,在资源上增加了一份保障。

其次,中俄东线北段包括“一干三支”,即黑河—长岭干线和长岭—长春支线、明水—哈尔滨支线以及大庆—哈尔滨支线,在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明水、大庆、肇源和吉林省的长岭设有5座分输站。北段投产通气后,将首先改变东北缺少足量气源供应的现状,有助于东北振兴,带动工业、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通过秦沈线的双向调峰作用,也可缓解华北地区取暖季用气高峰期的保供压力。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看,我国西北、东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中,东北一直缺少一条管道天然气进口通道。中俄东线的建成,补齐了这一短板,使我国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实现了原油和天然气都能输送。

再次,从天然气资源灵活调运看,由于我国天然气消费区域分布不平衡,重点消费区域远离气源地,以往受管网建设短板制约,天然气管网的灵活调运优势得不到发挥。中俄东线全线建成后,可与西气东输、陕京系统、东北管网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对加快形成“全国一张网”格局意义重大,提高资源的灵活调配能力。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激活一条天然气经济发展带,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整体协调发展。

此外,俄气东来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气价改革。目前国内天然气供货市场价格是以国家补贴方式进行的,所以存在一个非常大的国内和国际价格剪刀差,国内气源进口企业长期承受价格倒挂压力。虽然中俄双方都未透露外界分外关注的协议气价问题,但若按供气量和合同总价估算,俄气价格将高于我国进口管道气到岸均价。价格倒挂现象,说明国内天然气价格尚未完全理顺,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价格是由市场形成的,什么样的市场或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随着中俄东线天然气进入,再加上管道天然气,以及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液化天然气,多元化的充足气源供应,将使我们有了足够底气和动力去推动气价改革。

对俄罗斯而言,该项目首先为俄罗斯天然气进入东亚市场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优化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格局。作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之一,俄罗斯过去基本都向欧洲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加上西方对俄制裁,俄对欧出口天然气面临种种挑战。目前,俄罗斯对外战略出现了结构性矛盾:西线受到北约东扩挤压,同欧洲在诸多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南部局势也不稳定,同格鲁吉亚、乌克兰关系不佳,对中亚各国的控制也力不从心。而这一管道将加强俄罗斯在与欧洲进行天然气合同对话中的地位,为俄罗斯对抗欧美上了一道保险,成为俄罗斯的“一张王牌”。

其次,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一方面是国家复兴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维护国家统一的要求。如果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心就会不稳,地方分离主义就会抬头。因此,尽快发展该地区的经济是俄罗斯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要开发这一地区,离不开经济蓬勃发展的邻国中国的合作。事实上,俄罗斯实现新时期工业化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借助中国。首要的一条是俄罗斯盼望中国为其提供一个稳定的能源市场及发展其能源产业所急需的资金。俄罗斯经济复苏一直缓慢,要实现再工业化必须引进外资,以维持石油产能增长,中国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俄罗斯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另外,就是中国的制造技术。以往俄罗斯并不看好中国的制造技术,但是这些年来全世界都在使用“中国制造”,俄罗斯不得不刮目相看。

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在70年岁月风云中,双方有过蜜月期,也曾经有过波折。在长达20年的对抗期间,苏联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0多亿美元,中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两国都清醒地意识到,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两败俱伤。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被誉为“中俄合作的世纪工程”。该管道的投产通气既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更是新的合作起点。如今,经过中俄高层多次会晤,双方已商定在油气、电力、煤炭、核电、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实现上中下游全方位一体化合作。有理由期待,中俄将打造出更多像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这样的拳头项目,为两国各自发展加油助力,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能源从来就不是普通的经济资源,它具有战略属性。中俄能源合作从来就不由单纯的市场因素来主导,国际政治因素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俄能源贸易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但是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却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里不仅得益于双方供给和需求对接的市场因素,地缘政治因素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俄能源合作

中俄能源合作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重要成就及进展,既有一些历史性、战略性的背景原因,也与近年来国际形势,特别是国际能源地缘格局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国际能源战略格局正经历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是技术进步和供需变化导致的结果,不仅造成了油气价格剧烈波动,也对能源地缘政治和国际能源合作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重心日益向亚太地区倾斜,欧亚空间区域内的供需关系更为紧密,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尤其是中俄作为该地区最大的油气消费国和生产国,相邻的地缘优势和结构互补优势同时凸显。两国加强能源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会进一步带动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规模和进程,为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新动力。

从全球能源供需变化来看,美国自从爆发“页岩气革命”之后,全球油气勘探开发重心有西移态势,中东和俄罗斯不再是影响全球油气产业走向的主要风向标。进入本世纪之后的两轮油价下行,没有对美国油气产业地位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对中东和俄罗斯冲击巨大。美国页岩油气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灵活,富有竞争力。即便在每桶30至40美元的油价水平,油气生产商依然能够“有利可图”。在油价回升的推动之下,2018年美国页岩油气产业表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EIA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7大页岩区页岩油产量达到4.1亿吨,比上年增长27%;页岩气产量达到756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2%。在页岩油气产量保持大幅增长的形势之下,美国油气出口力度进一步加大。未来美国天然气的出口最主要流向是亚太,欧盟、日本等天然气消费大国已接近饱和,而中国及东南亚依旧具有需求空间。美国非常规能源的崛起,令俄罗斯能源产业遭遇挫折,其在国际能源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呈现衰势。一方面,俄罗斯现有主力油气产区基本已达到生产峰值,如果要保持现有产量,必须对远东、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的新油气产区加大投资。但受技术落后和投资不足制约,这些地区的开发未来会遇到诸多困难。乌克兰危机后,西方一些跨国石油公司相继退出与俄罗斯共同开发北极油气产区的项目,俄北极开发难度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俄罗斯在传统的欧洲能源市场遭遇到现货液化天然气、欧洲加大能源进口多元化,以及能源宪章规则等多重压力,其在欧洲市场上的原有强势地位已风光不再,被迫对欧洲客户打折销售天然气,并在逐步改变天然气价格同油价挂钩,以及“照付不议”等传统做法。2016年一季度,俄罗斯对欧供气价格比上年下降33.8%,为每千立方米188美元。2016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欧供气均价约为每千立方米167-171美元。独联体地区的能源格局也在发生不利于俄罗斯的变化。曾经受俄罗斯“天然气大棒”胁迫的乌克兰,现在天然气进口的50%实现了从欧洲“反向输气”,同时也在增强液化天然气的引入力度。此外,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已运往全球市场,将为东欧国家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提供选择,并对俄罗斯长期以来在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垄断地位形成挑战。2017年,波兰通过新建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从美国进口了第一批液化天然气,未来波兰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有可能取代80%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而波罗的海三国也已启动液化天然气进口终端建设。

从地缘政治变迁来看,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一直奉行东西方平衡外交政策,能源在其外交中更多地体现在周边外交上。在处理后苏联空间国家的关系中,俄将能源供给和价格作为制衡这些原加盟共和国伙伴的主要手段。苏联解体后,许多原加盟共和国虽获得主权独立,但在能源领域仍需要依赖于莫斯科。俄根据这些独联体国家政治关系的远近亲疏,制定了不同能源价格。白俄罗斯由于与俄罗斯的特殊伙伴关系,长期享受着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内部价格,价格补贴年规模达20亿美元。而另外一些想要“去俄罗斯化”、在外交上热衷于“欧洲一体化”的国家则受到俄能源价格市场化影响。2003年在独联体国家爆发一系列的“颜色革命”,其中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在外交上亲西方,甚至威胁要退出独联体组织。于是,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能源价格的国际市场化改革,把原来的“盟友价”改为“欧盟价”。对另外一些能源储量丰富的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国家,俄凭借在运输管线的重要地位,影响其能源出口量。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快速复苏后的俄罗斯外交重新活跃起来。2012年开始,普京重新启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欧亚经济联盟,尝试重新将后苏联空间打造成为类似于欧盟的国家共同体。但是,后苏联空间经济一体化与西方向后苏联空间渗透的“东方伙伴关系计划”迎头相撞。二者都将乌克兰视为潜在目标,这两种不同的地区一体化政策矛盾导致乌克兰在2014年爆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复杂化,此举也导致俄西部地缘安全环境复杂化。近年来,北约应对俄的军事部署逐步升级,由美、英、德等北约成员国组成的4支战斗群已派驻在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加快了在东欧地区的反导体系部署,相继启动在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的反导系统部署。俄与西方关系全面复杂化,使得其西方地缘安全压力持续上升。对于崇尚做东西方“平衡外交”的俄罗斯来说,必然会选择加大东方外交的力度。俄罗斯有计划地加强了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强化政治互信、安全合作和经济合作,加强了中俄两国关系。能源合作是提升中俄关系的重要内容,扩大对华能源出口有助于稳定制裁下的俄罗斯经济,而且还能回应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的迫切需求。

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资源与市场互动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国际格局的变化只是一个客观现实,真正驱动中俄能源合作深度发展的还是合作共赢的精神。这不仅是两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世界的现实需要。

中俄牵手将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俄中东线投产是俄天然气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俄罗斯国家杜马能源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伊戈尔·阿南斯基12月2日接受《今日俄罗斯》采访时表示,“从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到建设巨型管道,再到管道投运,反映了高质量的两国关系。这只是双方能源合作的一个开始,中国由此获得了价格合理的天然气资源,俄罗斯开辟了前景广阔的巨大亚洲市场。”在俄新社的报道中,俄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副总经理阿列克谢·格里瓦奇指出,俄中东线使俄罗斯成为年消费增速达两位数、最具发展活力的天然气市场,也使中国获得了满足发展需求的稳定供给,并为两国其他合作项目树立了典范。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不仅改变两国能源格局,也将对世界能源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资源与市场互动过程中的自然选择。

近年来,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加快,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1070亿美元,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增幅高达27.1%,位列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增幅首位。能源合作是中俄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也是中俄务实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之一。2018年,俄罗斯对华出口了7160万吨石油,比上年增长了20%,占俄石油出口总量的1/4,俄已连续两年超过沙特,位居我国石油进口国之首,我国也成为仅次于欧盟的俄罗斯石油第二大买家。

从未来市场趋势看,俄对华大规模管道气出口对平抑东北亚天然气市场的贸易价格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亚洲天然气市场一直是“溢价市场”,世界天然气进口量居前列的日本、韩国、中国不得不承受相当于美国几倍的天然气价格。俄对华大规模管道输气还将把俄相当一部分天然气产量锁定在中国市场上,进而削弱了其与伊朗、卡塔尔联合组成的天然气卡特尔对东亚天然气市场的操纵力量,这对于我国抑制进口气价长期目标而言非常重要。须知国际天然气卡特尔一手制造的“亚洲溢价”,使得亚洲天然气进口国不得不承受价格歧视。

在近乎寡头竞争的国际天然气市场上,任何一个重要供应方在重要大市场上的进展都会大大加重另外几家大卖主的焦灼,促使其迈出步伐同样进入这个重要大市场,为此不惜降低过高要价,这是寡头竞争市场博弈的客观规律。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大规模输入中国,就有力地推动了中俄天然气谈判的进展;这次中俄东线天然气通气,一方面会抑制已有的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缅甸管道气价格,另一方面也会刺激澳大利亚、加拿大、莫桑比克液化天然气项目加快建设进程和向东亚市场推销,以及刺激美国页岩气产业加快推动其国会放松对液化气出口的管制,以免错失分羹东亚市场的机会。毕竟,由于“页岩气革命”,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仅有东亚价格1/4左右,放松天然气出口管制已是大势所趋,否则美国国内天然气产业就只有全行业亏损,而且放松天然气出口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旦美国廉价天然气较大规模进入东亚市场,必将进一步压低东亚天然气价格。

与此同时,中俄深化能源合作也可以与依托页岩油成为原油市场“新贵”的美国分庭抗礼。虽然相比OPEC与OPEC产油国联盟,美国可谓是形单影只,但其力量却不容小觑。2017年11月,美国提出了“印太构想”,成为美国新的亚太—印太战略的核心,无论是在地缘经济上还是在地缘政治上都对中国提出了考验。2018年5月开始,中国停止进口美国能源。9月底,美国每年对2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关税的新举措生效。中国也对600亿美元美国进口商品征收5%至10%的关税。虽不涉及石油,但中国企业暂停购买美国石油。中国对美国石油的进口仅次于加拿大,排名第二,约占美国石油出口总量的20%。此外,中国宣布将对美国LNG加征25%的进口税。路透数据显示,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中国对美国天然气的购买量占到了美国天然气总出口量的14%。中俄能源合作,将使中国能源需求在“去美国化”之后仍能维持供给平衡。并且,地缘政治风险叠加全球经济放缓导致的原油需求减少的预期,令国际原油市场的前景更趋复杂化。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导致中东格局呈现碎片化趋势,叙利亚战争和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直接导致全球能源安全压力剧升。可以说,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恶化正在由量变向质变过渡,这必将对世界能源合作产生影响。

中俄是最大的地缘邻居,是最紧密的战略协作伙伴,“一带一路”的三个重要延伸方向都与俄罗斯有关:一是北部走向,直通俄罗斯,链接欧亚联盟,进一步延伸到欧洲其他地区;二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三是中部走向,链接中亚、俄罗斯,进一步向西亚、欧洲延伸。因此,俄罗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关键的位置,中俄双边合作,以及与第三方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俄两国充分挖掘潜力,深化务实合作,提高合作质量,各领域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未来,中俄双方很可能会在北冰洋沿岸、东西伯利亚及远东沿“东西伯利亚-太平洋”与“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两侧开展合作,国内油气公司可适当关注这些地区发展上游业务的机会。

世界新能源革命的发展给中国能源安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选择。美国页岩气革命重塑了全球LNG的流向,进而重塑了全球的天然气供需格局。中国是全球天然气增长最快的市场,消费总量正在迅速增长,也将改变世界天然气市场格局。中俄天然气合作不仅改变中俄双边贸易结构,而且将改变世界能源贸易的格局。

猜你喜欢

东线中俄天然气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东线混战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中俄东线 天然气管道正式进入中国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