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伏尔加河的交响乐

2019-04-02吴侃

上海工艺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陈列展厅画作

吴侃

笔者作为《巡回展览画派:饿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特别展览的陈列设计师,从方案设计、展览施工,到最后布展开幕,深入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展览结束后回顾整个展览过程,从展线的走向与平面布置、展品的分布与立面形式、环境的营造与装饰等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展览的陈列设计方案,并分享自身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一些感悟。

上海博物馆作为一座全国性的大型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一座面向全世界的高雅艺术殿堂。直面观众的就是展览,陈列设计则是上海博物馆的门面,陈列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上海博物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建筑自1996年建成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常年设有13个专题展厅与3个临时展厅,每一个专题陈列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上海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自费钦生先生始,经李蓉蓉女士至笔者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传承了,设计方案最强调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题精深的陈列内容要靠新颖的形式设计和精美的制作传递给观众。在陈列设计中,上海博物馆的理念与其他省市博物馆有着些许不同。我们根据每一次展览文物的种类和尺寸“量体裁衣”设计展线与展柜,将展柜融入到整体的展厅环境中去,极力还原一个契合展示文物历史背景的环境。

《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是上海博物馆2017年与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一个关于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特别展览。此次展览集结19世纪60年代后俄罗斯著名“巡回展览画派”的68幅精彩画作,是一场非常精彩的视觉“交响乐”,整个展览从方案设计到最后开幕,历时整整4个月时间。笔者作为此次展览的陈列设计师和参与者,从展线的走向与平面布置、展品的分布与立面形式、环境的营造与装饰等三个方面,分析《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的陈列设计。

一、展线的走向与平面布置

博物馆陈列设计不同与其它展览设计,所面对的展品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就这一特殊性应该将它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来面对。博物馆陈列设计包含了:形式设计、结构设计、色彩设计、柜内设计、灯光设计、辅助设计以及海报设计等几个方面,更包含了一个陈列设计师对文物历史背景的理解,每个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展线的走向和平面的布置是决定立面形式的关键。一个展览的布置都是从平面形式的设计开始,平面形式设计其实也是对整个展览内容的剖析。每一个章节的分布过程、对整个展厅的分割与展线的展开,直接反映出设计师对展出文物的理解程度。

“巡回展览画派”展是一个反映苏联巡回画派辉煌成果的油画展览,拥有绚烂的色彩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这些文物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整个展览分为序厅与六个部分,在设计过程中笔者考虑展线不能过于复杂,需要保持观展过程尽可能地连贯,所以主要展线以直线为主,有一些小的分支展线加以辅助。序厅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起到引领的作用,更是一个展览的结尾。通过两道门洞与之后的展线分开,一进一出,形成一个顺时针的环形。前言、引言、以及特列恰科夫先生画像、生平及其美术馆的简介都在这个空间内。笔者在平面上设计了一面弧形的会标墙,观众在进入展厅后就可以被这道圆弧墙上的内容慢慢引领,走近展览的第一件作品,也是序厅中唯一的一件作品——特列恰科夫先生的肖像。序厅与之后的展线通过一道门洞来相隔断,第一第二部分采用的是长直线的面对面分布方式,为何采用这种特殊的分布在后文中会做详解。第三和第四部分则利用矮墙来分割,之后又是一道门洞隔断第五部分,也是这次展览的精华部分“风俗画”。其中设计了一些转折的分支展线,使得本来是一条一览无余的直线上又有了新的探索区域。门洞的设立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了短暂的休息,避免长时间观展产生视觉疲劳。这些矮墙、转折分支和门洞隔断使得观众在观展路线上有了节奏的变化。展览大纲中还要求在展厅中放置一个视听室。在详细阅读了展览大纲后发现,最后的部分“求新·探索”其实是对前面几个部分的总结以及对巡回展览画派之后足迹的交代。视听室放在这个部分与第五部分“风俗画”之间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观众能够在观展后了解到“巡回展览画派”的来龙去脉。展览最后一个部分的墙面正是序厅那堵弧形会标墙的背面,再一次利用这条弧线引导观众走向展览的结尾。

将展线融入到平面之中后发现如此设计是比较中规中矩的,没有过多的曲折和分支,对于一个传统油画展来说,直线式的展线加上适当的转折可以将整个展览效果发挥到最佳。笔者也希望这样的展线能让观众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巡回展览画派中的那些伟大画家的精神世界。

二、展品的分布与立面形式

上海博物馆的陈列設计原则是“形式必须服从内容,而且要突出内容”,因此平面形式必须借助一个合适的立面装饰形式来衬托。对于画展来说,展品的布置与立面的形式设计是息息相关的。在平面形式的的基础上,文物画作在立面的空间中如何分布决定了立面的装饰在视觉上的形式与效果。每一个展览的主题和内容都是不同的,时代与文物种类的不同,都会对形式提出特别的要求,立面形式的设计就是要求博物馆陈列设计师用创意来表达,让形式与内容达到完善、和谐。

根据这次展览文物的尺寸,笔者预留大面积的空墙,在立面形式的设计上为了还原这些伟大画作的气势,大尺寸的踢脚线与石膏线条作为天地线组合赋予了展厅丰富的张力。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名为《融雪》作品,作为整个展览开始的背景图案,和前言、导言、特列恰科夫画像组成了序厅。在设计之初的设想是将这些内容组成一个空间,观众可以在这里初步了解展览的内容与特列恰科夫美术馆以及特列恰科夫本人的一些基本信息。而《融雪》这副作品中的这对农奴祖孙沿着雪融后印有车辙的道路行向远方的场景,正与展线最开始的那道弧线契合,达到形与意的统一。

穿过门洞就是展览内容的开始。当时的时代背景,学院派与巡回画派是作为对立的两方存在的。于是笔者将这两条展线并列前行,把两派画作做了一个对比的陈列,这样的陈列手法也交代给观众当时“巡回展览画派”诞生之初所处的社会环境。随后是风景与人物两个部分。《无名女郎》作为这次最重要的作品就在人物这个部分里,为了突出这幅珍贵地作品,笔者将她放置在贯通的走廊中轴线上最显眼的位置,让观众在一进入展厅就能够远距离看到这幅作品,(图7)并且在立面上做了突出处理来区分她与其他画作的不同之处。在人物部分的最后是俄罗斯著名文豪托尔斯泰与孩童肖像的面对面陈列,无意之中使得两组画作之间产生了眼神上的交流。这个部分结尾的地方笔者设计了一道门洞隔断,使观众在连续观展后得到些许视觉上的休息。而之后即将进入整个展览最重要的部分——“现实与理想”即“风俗画”部分,这个部分里的画作是所有章节中最多也是最精彩的。笔者在这里分割了小的专室与凹凸墙,来区分内容上的不同,让观众能够有节奏地欣赏到不同内容的画作,而不至于因展线过于单调而导致乏味。这个部分末尾的视听室被笔者设计成了一个半开放的空间,利用“巡回展览画派”的巨幅集体照作为装饰的墙面,将视听室若隐若现地融入到展线中去。观众走到这里就能够感知声音与光线,知道里面别有洞天。最后一部分借用了序厅弧形墙的背面,观众一边观赏画作一边慢慢地被引导着走向展览的结尾。

这些画作给我们的感受是“大开大合、沉稳凝重”。展览在立面的形式运用了多种长线条来引导展线,在大面积的空墙上,大尺寸的踢脚线与石膏线条的组合把展览内容控制在我们需要的范围内,也起到了引导展览走向的作用。

三、环境的营造与装饰

如果将平面形式与立面形式比喻成一个人的骨骼与躯体的话,那么对于展厅环境的营造就是外衣。骨骼的挺拔、躯干的强健再加上合适的外衣装饰就会相得益彰。笔者通过色彩与灯光的设计,为这个展览的文物营造出一个简洁而不简单、能烘托文物而又不盖过文物的氛围,“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这里达到最高潮。

在“巡回展览画派”这个展览设计之初,笔者查询了大量关于俄罗斯优秀的建筑形式和俄罗斯经典的室内装饰元素与其色彩搭配,以及特里恰科夫美术馆的建筑和展厅的资料,决定将整个展览分成了两种不同的色调。序厅颜色是经典的博物馆灰,之后的部分是非常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淡黄色。照明灯光我们采用了3000K色温的ERCO LED射灯,在文物保护上也避免了传统卤素灯中红外射线对油画色彩的破坏。为了使观众保持安全的距离欣赏画作,在每一幅画作前的地面上都有一个90cm的柚木色平台,台面上铺设了暖灰色的地毯,使得这一多出的层次能够很巧妙地融入到整个展厅的环境里去。乳白色的石膏线条、柚木色护墙板形成两条直线贯穿整个展厅,柚木色门框线条以及地板,将整个展厅控制在暖色调的环境下,为观众营造了仿佛置身于19世纪的莫斯科去欣赏这些伟大画作的环境氛围。

每一个章节的说明文字都是独具匠心的。笔者从每一个部分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同时又是识别度最高的一幅画作,取其局部做成剪影形式,再将文字排入其中,既避免了文字排版上的呆板,观众在了解信息后又能在接下来的画作中找到与之相关的联系。同样在展品说明牌的设计上,笔者也是有所考量的。为了让说明牌文字突出,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画作的信息,说明牌的底色是与墙面颜色相同的淡黄色,文字则是用了暖色调的深咖啡色,这样既能融入到整个展厅环境中,又能达到所需要的清晰度。之前提到过的“巡回展览画派”的集体照,平面设计师对原本模糊不清的老照片做了深化处理,去除了其中的杂质,又根据我们展厅的环境赋予其一个相同色调的底色,笔者再借用了两盏切片灯还原了其银盐照片的效果,犹如一个定格的电影画面,在展厅中述说着这些青年才俊的过往故事。

再者就是海报的设计,海报设计是一个展览的方向标,起到引领观众的作用。笔者选用了《无名女郎》与《列夫·托尔斯泰》这两幅画作作为户外倒影池的巨幅海报的元素,借用了这两幅肖像作品中的眼神,通过与观众最初的对视,形成精神世界的交流,仿佛是要去触动人们灵魂的最深处。在展厅的门口,笔者选用了列维坦的《宁静的居所》,大片的桦树林与远处具有鲜明俄罗斯民族特色的建筑屋顶,在夕阳下倒映在静静的河面上,一座曲折的木桥跨过河面通向森林的深处,画面是如此地引人人胜。这些海报一层一层地将观众引向我们这次画展的展厅。

这些营造环境的装饰和辅助设计,都是围绕着文物来制作的,所有的装饰都是为文物服务的。多一份则势强,抢去了文物的风头:少一份则势弱,达不到映衬文物的效果。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靠陈列设计师在日积月累的博物馆工作与文物面对面交流的经验中累积得来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堆砌,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并非一时一日所能完成的。

东方与西方文物的美大相径庭,通过陈列设计后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我们所需要营造的就是适合这些文物的展示环境,正所谓为文物“量体裁衣”,从平面、立面到最后的环境的營造都要围绕着展出文物的内容来做设计。为了达到设计效果,我们通常都会要求做一比一实样,因为通过搭建这样的实样,对形式、柜内、尺寸比例、辅助设计、色彩与灯光等都会有一个直观的感觉,然后再进行方案的修改。只有这样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才能实现最后我们想呈现给观众最适合的展览效果,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服务于内容”是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真正内涵所在,每一次设计展览形式的过程都是一次重新学习的过程。正是这一次一次重新学习的过程,累计成了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成果。笔者的老师李蓉蓉女士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合格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师来说,把自身工作当作是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奉献,把陈列设计当成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进行创作,那对这份特殊的工作一定会有满腔的热情和极大的兴趣!”

猜你喜欢

陈列展厅画作
出售中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组合与构建
学生画作欣赏
贪官“自我量刑”,满足了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