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与交融的现代陶艺

2019-04-02刘颖睿

上海工艺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陶艺家陶艺陶瓷

刘颖睿

现代陶艺发展至今在风格、样式、表现手法、文化关注点和精神指向上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义的、多元的不确定状态。现代陶艺向生活现实和大众文化的拓展,意味着陶艺家在原创性的基础上对国际环境提出应有的思考和应对,本文从现代陶艺的社会性介入与背景人手,阐述现代陶艺发展承载的文化性和艺术担当。

中国艺术之变,是非物质形态的变化,否则我们无以创造当代的艺术,也无以判断现代陶艺,它是一种从文化传统到历史脉络到精神心理的巨变。

现代陶艺是一种艺术存在。对于存在着的现代陶艺发展至今,我们充满了好奇、疑惑、问题和执着。现代陶艺在陶瓷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不为地域所独有,但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地方,它又确实各有特点和差异。

虽然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语词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状态进行准确的描述,但混搭与交融,多元与共生还是构成了现代陶艺的叙事路径。从严肃的批评视角看,相当多的现代陶艺作品都充满了文化的伤逝情怀和忧郁沉思。如果不从一种时代的精神特质去体会、分辨、深思这些陶艺作品,就无法感知陶艺发展在当下文化的矛盾和焦虑。毋庸置疑,在一个混搭的时代,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现代陶艺在风格、样式、表现手法、文化关注点和精神指向上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义的、多元的不确定状态,但活跃、冲动与丰富,其间夹杂着混搭,无疑又构成了现代陶艺整体呈现的关键词。虽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把现代陶艺描述成“介入”,但现代陶艺还是呈现出了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现代陶艺

我们常说的现代陶艺,是指近二十年来的陶瓷艺术,而本文则更指向了近些年来的陶瓷艺术。正是因为现代陶瓷是一个驳杂、迷离的艺术景观,作为研究与批评,我们不希望关注点漫无边际,也不希望我们的论说没有明确的立场和诉求意义。

当我们具体到中国的当代艺术,这意味着不止是关于中国的,也有一种和世界相关联,包含深处其中的现代陶瓷。陶艺家在文化传统浸染下,仍表现出强烈的本土文化情怀。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改变,危机和焦虑感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对成熟的陶艺家而言,他们已经没有了“85”情节和英雄情怀,艺术家直接面对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理解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从实践中,这就是今天的现代陶艺提出的课题,不是简单的思想或理论建构。传统陶艺的叙述已经成为一个标志,并成为历史。

在今天的中国陶瓷界,批评家、理论家们一再主张和呼吁的,是重新认识艺术和其功能价值。根据新的叙事情境,陶艺家注重和进行的,是在原创性的基础上对国际环境提出应有的思考和应对,并呈现出个人修养和文化担当的陶艺作品。他们不再回避或简单地否认传统,而是注重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同时彰显当代的文化特征。他们是将传统陶瓷艺术中那些永恒的精神价值以当代的方式创造性地转化出来,并对当下现实世界发生作用,强调艺术的灵动及东方人所特有的温情。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再次凸显出来。中国现代陶艺重要的艺术方式的存在,就是介入社会。中国元素、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中国特色、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已经内化为思维的现代陶艺家的创作过程,已成为一个持续的创作过程。但是,这一弥漫了强烈的中国传统精神的再传统、再中国化的创作方式,也出现了一些空洞化、浅表化和符号化的表达。

二、现代陶瓷的社会化介入

当代社会,现代陶艺事实上仍存在巨大争议。陶艺界并非相安无事的净土,所谓的商业氛围,洋溢着更加激烈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的硝烟。现代陶艺受商业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更加依赖于权力和资本,而商业化导致现代陶艺的商品化与庸俗化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警醒。虽然艺术市场和学术研究并没有多大关系,但在市场经济中,资本全球化,现代陶瓷艺术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化影响。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作为艺术表达方式之一的现代陶艺,是不可能脱离整体独立发展的。现代陶艺家的展现方式、资金来源、资本渠道也符合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多极化的状态。

现代陶艺之争,也不仅仅是现代陶艺的问题。在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层面上,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巨大差距。这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相互作用,一种是基于个人经验、艺术观念、社会氛围、市场影响在创作;一种是批评家根据不同理论、经验对现代陶艺提出种种的批评意见,试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两者并不总是一致的。

这里谈到现代陶艺的矛盾,尚有深入研究的地方。这就要求现代陶艺进行社会学的转型,或者改变观察和研究的角度来解读现代陶艺。从创作上看,转型意味着陶瓷创作趋势出现新形式、新潮流;理论上,则需将现代陶艺理论过渡到社会学理论主张上来。“在于让理论重新关注社会事实,重新解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重新理解艺术家表面看来属于个人化的行为方式,并寻找背后的社会动因,寻找与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理论不同的解释路径,从而为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事实上,当我们开始以“现代陶艺介入社会”这样的线索分析中国的现代陶艺时,会惊讶地发现,具有肯定意义上的参与型、介入型艺术在当下的现代陶艺领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倡导现代陶艺的独立性和个性化时,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现代陶艺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缺乏重视现代陶艺的公共性使其狭隘和自我限制,容易导致现代陶艺失去活力。

三、现代陶瓷的变革之路

中国的现代陶艺理论家强调“从上世纪80年代,现代陶艺发展至今,其历史背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意味着中国现代陶艺仍然在自身逻辑之中,并且这种艺术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断出现的。从陶瓷的历史背景出发,当下的现代陶艺解决之道应该是“现代陶艺向生活现实和大众文化的拓展,意味着陶艺家改变现代主义的个人化的形式追求,更加看重陶艺和他人的交流,和社会的互动。”

现代陶艺家也的确随着特殊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近年来,现代陶瓷领域一直强调要具有问题意识。可是,问题意识也在不断的改变,在不同的时间,陶艺家主体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客观地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陶艺并没有离开社会性的艺术创作,都在以各自对社会性的解读来创作着形式与面貌不同的艺术作品。这里面的差别只是:有意识的从属性、地位和身份、批判性与赞美性、追求观念与追求形式的差别。

现代陶艺的发展至今在混搭和融合,多元共存。发展至今,还处于现代性的讨论中,尤其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混搭的讨论,恰恰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而当代社会是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并存交织在一起的纠缠状态,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结构,社会活动和文化命题的关注在激烈变化着。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现代陶艺的关注远超越风格样式、语言材料,而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文化身份、民族与地域依然是陶艺家关注的主要焦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深刻的社会现实,也导致了现代陶艺家都对当下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进行着激情的思想表达,但陶艺家的创作背后彰显的立场观念,从意识的角度看问题,才是一个肯定的现代陶瓷发展的力量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小彦“从对一个个案的分析看艺术理论社会学转向的必要性”见《艺术与社会》鲁虹、孙振华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5年第192页。

[2]杨小彦“艺术为什么服务”《读书》北京2005年第9期,第51—56页。

[3]王春辰《图像的政治》 2013年07月版中央编辑出版社

猜你喜欢

陶艺家陶艺陶瓷
趣图
陶瓷艺术作品
陶瓷鉴赏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
陈烈汉陶艺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