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

2019-03-30殷廷睿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学评价教学方式

殷廷睿

摘 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学生的发展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特色发展;还特别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评價呢?

一、面临的问题

做任何事情都要搞清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新课标的教学,我们也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长期以来,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课以讲应用工具、讲语言为主,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传授上。即使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与新课标相比,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

(2)鉴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

2.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新课标认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然而,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多年来,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小学与初中之间开课的不均衡,造成新课标面对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差不齐。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1.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水平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多元性,设计相应课堂学习任务。设置不同类型的项目作业或涉及不同领域的活动主题,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来达到目标。还可以设计不同水平要求的探究学习任务,譬如同是文本信息加工的学习,水平一般的同学学习文档的编辑排版,主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水平高的同学可以使用不同的字处理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对软件的特点和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文本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共性问题。

2.分组合作学习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互教互学、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到。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活动教学法。

1.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

①“任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

②“任务”要有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③“任务”要有合作性。

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

2.发现问题,确定学习主题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学习活动主题的设计是关键。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主题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并经历信息处理的全过程,还可以学习总结一些技术技巧和方法以,加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三个纬度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选拔作用。在新课标的教学评价中,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看他们是否具备了进行某项教学活动的条件。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测定评价对象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指出没有掌握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终结性评价是指当某一项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的成果做出判断。它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

如何做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总体说对学生的评价要重激励、重发展、重能力。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学评价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