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大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介入幼儿同伴互助的思考

2019-03-30刘俊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6期

刘俊

摘 要: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在幼儿园大班美工区中,当幼儿出现求助行为时,教师是否介入和介入时机的案例,揭示了大班美工区中同伴求助行为出现在原因及特点,探究教师介入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并从幼儿发展角度出发对教师介入美工区中同伴互助行为提出建议:积极支持幼儿帮助同伴、合理评价幼儿互助行为、选择恰当时机引导互助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大班美工区活动 教师介入 同伴互助行为

长期以来,幼儿园美工区都是孩子们施展创意的区域,利用多种材料,绘画、粘贴或者拼接,发散思维,是另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方法。大班幼儿正处于发展人际关系以及情感表达的关键期,在美工区的互助行为对他们此时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教师介入与否或介入时机至关重要。本研究运用观察法,记录教师介入、教师不介入、教师介入时机不同时的幼儿互助事件,分析不同条件下幼儿互助行为发展趋势特点及对幼儿社会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是否介入与介入时机不同情况下同伴互助案例

案例1

幼儿A:老师,这个是这么剪的吗?

幼儿B:你这个不对,你应该先对折再剪,你这样剪会剪坏的!

幼儿A:(对B说的话不相信)是吗老师?

老师:你看看B说得对吗?你剪一下试试。

A决定试一下,结果失败了。

老师:你看看B她成功了,你可以让她帮你一下。

幼儿A:B,是这样吗?(重新拿了一张新的纸,进行第二次剪纸)

案例2

两个好朋友在美工区画蝴蝶,其中一名幼儿画的好看,另一名幼儿模仿她的蝴蝶画。

幼儿A:哎呀不是那么画的!我给你画一个吧!

幼儿B(拒绝):哎呀不用!继续用眼睛看A怎么画的。

幼儿A:哎呀是这样的!(在纸上一笔一笔教步骤)

幼儿B一步一步学。

大班幼儿在美工区中会发生模仿行为,当模仿者出现困难时,有些幼儿会主动帮助他人,但是被帮助的幼儿会选择拒绝,原因可能是自主性强或不信任他人。案例1中教师选择介入,不会让帮助他人的幼儿自尊心受挫,如果教师选择忽视,那么幼儿以后可能因为常被拒绝而不再帮助他人。案例2中的互助行为显然不需要老师介入指导,幼儿之间就非常和谐。

案例3

幼儿A:老师,你可以帮我写一下chen字吗?

教师:你们有人会写chen吗?

其他幼儿:没有

幼儿A:XXX,你会写噩梦吗?

幼儿B:会写呀!

幼儿A:嗯……不对,你会写yi字吗?Yi怎么写呀,你会吗?

幼儿C:yi不就是一横吗?

幼儿A:不是不是!XXX(她想送的礼物要写上小朋友的名字)的yi。

幼儿C:哦,那个yi呀!我也不会写……

老师:来,我给你写。

幼儿A:XXX,你真厉害,还会写噩梦。

幼儿C:我不会写噩梦,但是我会写幸福。

于是C在纸上写出了幸福两个字。

案例4

美工区中在操作碎纸机,一名幼儿只想粉碎到一半,将纸做成流苏状。

幼儿A:你起开,我来!幼儿B退让。

幼儿A发现不行,教师介入:“你们一个人拿着纸,一个人转动扳手。”

幼儿A成功:好啦!好啦!

幼儿B拿起另外一张彩纸:XX,我需要把这张纸也弄一下。

幼儿A转动扳手,幼儿B扶着纸,需要停下的时候幼儿B会叫停,这样就会出现流苏状。

案例5

幼儿A:老师,这个我得加工,得做一个像包一样的能盛东西的。

老师:那后面可以再贴一张……

幼儿B:白纸!!

老师:欸对!真聪明~(及时夸赞)

幼儿A:那怎么弄啊!

幼儿B :这儿弄上双面胶!下边也弄上双面胶!

幼儿A:可是那样就会掉下了呀!

老师(看着幼儿B):你告诉她怎么弄。

幼儿A自己探索:把这里折起来一个小边然后再粘不就行了吗?

幼儿B:我也要做这个小包了!

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想解决方案,是培养幼儿发散思维最好的办法。

教师对幼儿同伴间无法帮助的事情要及时介入,可以用语言或行为引起幼儿互助行为的产生,同时美工区的书写绘画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幼儿前书写能力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学会了夸赞、听意见等行为。案例4中幼儿自然地去帮助他人,由求助帮忙转变到后来合作操作碎纸机,由此见得,互助行为也会促进幼儿合作的产生。

二、教师介入对幼儿互助行为的影响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幼儿在美工区活动时遇到同伴的求助会积极帮助,但有时会拒绝,因为怕担心自己的手工做不完或觉得其他小朋友很麻烦,在满晶与马欣川的研究中指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互助行为会变少。大班幼儿自主能力变强,有自己的主见,再加上家人灌输的“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思想,逐渐呈现互助行为减少的现象[1]。此时教师的及时介入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提醒幼儿要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照顾被拒绝幼儿的情感体验。

教师对幼儿求助行为的理解与支持,会让幼儿在日后的社会交往中更加自信,能够促进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皮亚杰提出同伴间的社会向相互作用对幼儿认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维果斯基也强调过同伴的协作与交流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2]。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工区不仅对于幼儿审美能力有促进作用,优质的求助互动行为更会让幼儿的发散思维、合作能力甚至是书写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准确的介入予指导求助行为,对发挥美工区的教育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反之,不恰当的教师介入会让幼儿失去求助的欲望和自信,让幼儿产生自卑感,同时会让掌握这项技能的小朋友觉得自尊心受挫。

三、教育建议

1.教师积极支持幼儿互助行为

对于美工区发生的幼儿互助行为,教师应在物质和情感上给予丰富的支持,让同伴间自主解决困难,不仅仅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对于促进合作也会有积极帮助[3]

首先在物质上,要保证美工区材料的充足与多样,避免在区域活动时发生因为材料短缺而发生冲突的情况。大班幼儿之间更容易进行模仿创作,互助行为一般集中在询问同伴手工做法或请求一起创作的事件上,保证材料的充足,让幼儿有条件进行模仿,从而隐性的影响互助行为,为日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4]

其次在情感上,面对主动帮助他人的幼儿,要及时肯定与回应,以幼儿为本,做美工区域中幼儿互助行为的积极支持者。教师应了解大班幼儿在该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5—6岁的幼儿处于主动内疚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如果得到积极支持,就为幼儿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爱帮助他人的人奠定了基础。

2.合理评价幼儿的互助行为

当美工区出现幼儿互助行为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判断、合理评价幼儿的互助行为。幼儿积极帮助他人时,教师应及时肯定、表扬与鼓励幼儿的行为,并寻找恰当时机在全班幼儿前分享这次互助事件,让幼儿谈谈自己帮助他人的感受,让被帮助的幼儿也分享自己的感受。当幼儿表现出拒绝帮助同伴时,教师应及时对这种行为指点、引导,在空余时间找幼儿谈话,询问其拒绝帮助同伴的原因,从根本上找寻解决方法。但教师此时需要注意幼儿的自尊心,不能在全班幼儿面前批评这种行为,会对幼儿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互助行为的产生

大班幼儿正处于社会性发展关键期,而美工区又为幼儿提供了比较开放的场地,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幼儿第一时间会想到求助教师。在这时如果教师选择有求必应,就会让幼儿形成一有困难就求助老师的习惯,如果不是幼儿能力外的求助,可以引导幼儿问问美工区的其他小朋友。例如在案例1中,幼儿的问题不是必须要教师回答,教师会在此刻引導幼儿去寻求其他人的帮助,这就是教师介入的恰当时机。

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介入幼儿互助,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更在言语和行为上告诉幼儿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促进幼儿道德发展,让幼儿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满晶,马欣川.幼儿互助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2]李丽.5-6岁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秦晓红.大班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张卫民,陈芳.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中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思考——基于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案例对比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