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纠正小学生歌唱中的“喊唱”现象

2019-03-30周静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声部歌唱习惯

周静

摘 要:小學阶段是歌唱基本训练部分的重要时期。但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歌唱时尖声大叫。学生通过这样的“喊唱”结果就是声音粗糙难听,容易走音跑调,使原本纯净甜美的童声失去色彩,同时,对孩子稚嫩的发声器官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如何纠正学生歌唱中的“喊唱”现象成为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歌唱教学喊唱现象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标准的音调、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音乐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一个良好的演唱习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针对学生歌唱中的“喊唱”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并取得不错效果。[1]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时我们教师会强调气势,做出错误的引导,为此,我们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并加强与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沟通,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大声歌唱。要知道,弦绷紧了要断,鼓敲重了要破,声音响了要谨防儿童娇嫩的声带受损伤。[2]

二、克服孩子爱表现的特点

这在男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他们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使学生懂得,集体的歌唱活动要依靠团队精神、集体力量,声音才能和谐统一,才能使自己和别人都获得美的享受,突出个人就会破坏整体效果。如在歌曲《嘹亮歌声》教学中,学生为了不唱错自己的声部,捂着耳朵不去听另一声部的声音,结果越唱声音越大,最后丢了旋律和音准,‘轮唱变成了‘乱唱,破坏了歌曲的意境,毫无美感。为此,我从听觉入手,让孩子从听中感受歌曲意境和演唱方式,从听中寻找发现自己的声部,然后分声部跟琴练唱,并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找准旋律音高。在两个声部配合时,先师生合作,再生生合作,引导学生注意互相倾听,互相照顾,每个人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还要能听到另一声部,控制好气息,声音要明朗悠扬,切忌喊叫。虽然在有些班级学生合唱的效果还不够完美,但是学生乱唱的现象得以改善,学生也从中真正体验到了合唱的魅力。

三、树立正确的声音美感意识

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多看一些优秀的、不同类型的童声合唱作品,让学生懂得不是所有的歌都要唱得那么响,不要认为响的声音就是高音,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去听辨、分析、比较。同时引导学生学好节奏、旋律,演唱。《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并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所以良好演唱习惯,也得从学谱方面要求,为以后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是一味地会唱歌曲就行了,节拍、力度、节奏等都要接触。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信的表演唱,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潜能,使学生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并与人沟通,享受美的音乐,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声音的美感观念。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和方法

小学生唱歌基本技能训练不同于专业的声乐训练,但是无论训练的深浅,要求的高低,都要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为依据。在我们的常规课堂教学中,既要从心理上引导学生自信有激情的歌唱,同时还要注意交给他们必要的唱歌技能。

1.正确的坐姿和站姿。我对学生要求:歌唱时上身挺直,头部端正,挺胸抬头眼平视,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面带微笑愉快的演唱。站姿,全身自然直立,精神饱满,两眼正视,两肩平齐,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尖贴裤缝。只有有一个良好的养成姿势,声音才能流畅和饱满。良好的歌唱姿势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作用很大,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要求很难,所以老师就要丰富教学活动,增加趣味性,引起学生兴趣,帮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2.正确的发声。在开口歌唱时,学生无形中好像在比赛一样,看谁声音大,谁就唱得好,这些都是不好的演唱习惯。声音过大,容易听不到自己声音,会出现演唱音准问题,容易伤害嗓子,并使音乐毫无美感。所以要养成正确的发声练习习惯,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改变大喊大叫的喊唱。老师可以先给学生从无声做起,用气息推动声带发出声音,不是单纯靠摩擦声带发声。长期练习,巩固,才能形成正确的发声习惯。

3.教会学生清晰的咬字、吐字。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结合的艺术,要把自然圆润的发声与歌词的正确读音融合起来。通过朗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比等方法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到“咬清字头声母,引长字腹,收住字尾”,逐步达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

4.用轻声唱法来训练学生,既能防止学生的喊唱,减轻嗓音的疲劳,还有助于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哼鸣练习,让学生轻下来。要求学生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根平放,口腔内好像含着半口水。哼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声音像是从眉心发出似的。练习时气息要做到“匀、慢、稳”。

(2)“轻声唱”。在哼唱的基础上轻声唱,放轻松,思想集中让声音慢慢地出来,从中体会和控制自己的声音,能避免大声喊叫的毛病,也能解决高音唱不上去的问题,同时对歌唱的感情也有很好的培养。

5.培养自信有感情

音乐的感受是天生的。拿到一首歌曲,首先让学生感受怎么样的情感,带有感情的去演唱。比如:在《故乡的小路》这节课,老师应该创设情境,帮助孩子进入到音乐活动中,使本节课始终带有浓郁的情感性,激发学生对歌曲丰富的情感感受,培养良好情感表现能力。学生对于歌曲理解得越深刻、越全面,就会唱得越好、越动人。

总之,引起学生“喊唱”的因素很多,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多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负责,教学中多进行反思与改进,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善克服。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巩固,才会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实现音乐教学目标,有美好的歌唱青春。

参考文献

[1]王爱峰.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歌唱教学[J].林区教学,2011.

[2]周娟.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J].小作家选刊,2015.

猜你喜欢

声部歌唱习惯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上课好习惯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好习惯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