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9-03-30余艳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作用

余艳莉

摘 要: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中,体态律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如今体态律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法,但实际运用中,很多教师都只关注了律动的动作,而忽略了律动的目的与意义。为此,本文就谈一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态律动 小学音乐 作用

体态律动是培养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以及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良好途径,因此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很多地区的小学音乐课堂上已经开始逐渐被重视、被运用。但实际运用中,很多教师都只关注了律动的动作,而忽略了律动的目的与意义。所以很多音乐课 上,虽然能看到孩子们不再正襟危坐地 呆板学习,但同时也能看到孩子们毫无章法地〃群魔乱舞"。为此,本文就“体态律动”谈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1]

一、体态律动寓于节奏训练之中

中国音乐课中节奏教学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心的节奏感,而内心节奏感的建立往往可以先借助身体外部的体态律动开始,在节奏教学中加入体态律动可以使孩子们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低年级的节奏教学,可以让学生用“走”来表示四分节奏;用“跑”表示八分節奏;用“滑步”表示二分节奏;用“跑快快”表示八分节奏和十六分节奏的组合;用半蹲表示休止符,并制作成卡片,边出示节奏卡片边让学生做动作。第一节音乐课,一年级小同学刚入学,互相还不熟悉,老师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进行节奏游戏——“你的名字叫什么”。如,按节奏“走/走/跑跑/走”介绍自己“我/叫/王小/平”(化名),让小朋友也像老师这样说出自己的名字,叫两个字的按节奏“走/走/走/走”来介绍,如“我/叫/李/薇”(化名)。每个同学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再记住同桌的名字。这时老师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在让同学们按“走”和“跑”读出来。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两个节奏型加深印象,再配合动手、脚的动作和小动物的名字来巩固。如:小/猫、小/猫、大老/虎,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用声音的强弱,来让同学们体会节奏有强弱。在愉快的游戏中自然、轻松地掌握了不同音符之间的时值,学会了常用音符的节奏。[2]

二、体态律动寓于唱歌教学中

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倡导元素性音乐教育。所谓元素性音乐,是把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具体到唱歌教学,就是不能以教会歌曲为目的,而应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唱歌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每当听到音乐响起,我就强调孩子们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一定要动起来。对于学生熟悉的旋律,可以让学生边唱边打拍子。用手拍击大腿或用手指点击桌面,或拍臂、拍肩。先用较听话的右手,再换不太顺当的左手,然后左右手交替练习,最后左右手同时练习。对于新授歌曲,先让学生听准音乐的节拍之后,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边听边打拍子,再不断地随音乐的节拍变换体态动作。在初级阶段体态律动的动作设计以学生创编为主,动作力求多种多样、舒展大方、节奏明快。如,拍手、点头等基本动作,上肢动作(打鼓、吹喇叭、手腕花等)、模仿动作(鸟飞、兔跳、大象走、鸭走、猫叫、马跑等)、简单的劳动动作(刨土、捉虫、洗手绢、划船等)。只要能随着音乐动起来,就说明学生真正听到了音乐,然后才能逐渐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3]

三、体态律动寓于艺术表演中

在音乐教学中,我常选择一些风格特点显著、节奏感强,又具备舞蹈意蕴的歌曲,让学生获得舞蹈体验。在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我设计了骑马、挥鞭、勒马等系列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体会到蒙古族音乐的韵味及草原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学习《金孔雀轻轻跳》,结合傣族舞蹈的风格,模仿孔雀的几种动态设计了孔雀鹤立、孔雀开屏等动作,启发学生用身体动作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孩子们在掌握了不少舞蹈语汇的同时,也学会了音乐、掌握了节奏,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性培养,对学生艺术潜质的多样性发展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低年级的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记硬背,首先学生是被动的,而且好不容易记住了,过两天就忘了,既吃力又没效果,渐渐地抹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我一般都是根据歌词内容让他们边唱边表演,学生很自然地就能背唱歌曲了。

四、体态律动寓于创编活动中

在音乐教材“编创与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各种形式的创编,自编动作、即兴表演、小组合作、分组展示,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中应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还要注意学生动作和音乐的协调性,并启发学生有感情的做动作,做到动之以情。音乐教学中,我觉得对音乐的感知莫过于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教学中体态律动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音乐本来就是声音的实践性艺术。学生只有在反复的演唱、演奏、律动、听辨中不断领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旋律,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4]

总而言之,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固定不变的模式,动静相宜的教学在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审美能力。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合理地在课堂上开展体态律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珏.低年级音乐游戏活动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0.

[2]王少花.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律动[J].读书文摘,2016.

[3]杨松花.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4]马凤.简析音乐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小学音乐作用
少儿器乐教学法创新研究
利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级阶段欣赏能力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