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产业低端同质的潜在风险及调整思路研究

2019-03-30尹聪平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同质化思路

【摘 要】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扶贫产业低端同质问题存在低效扶贫、易返贫等潜在风险,据此提出了优化产业扶贫战略调整思路。探索优化产业扶贫战略;不断改善产业扶贫条件;充分发挥产业扶贫主体作用;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

【关键词】 产业扶贫;低端化;同质化;思路

产业扶贫是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产业为依托,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发展产业也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随着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我国贫困地区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可喜進展。2017年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经营净收入人均达到897元,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1]但与此同时,产业扶贫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产业发展中存在部分潜在风险。

一、产业扶贫低端同质现象

1、低端化现象

一是产业选择低端化。大多数贫困地区选择扶贫产业时因地区、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选择产业面窄,大多为农副产品,产品结构不当。例如普遍贫困地区选择的家禽养殖、果树种植等短平快产业,这类产业的普遍特征是规模小、见效慢、投入少且附加值低,深加工与利润的价值创造空间较小,即回报小、对脱贫的帮助小。[2]

二是产业发展低端化。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单一,大多个体经营,产业之间无联系交互;其次产业发展规模小,大多无相关龙头企业带动,在明星产业的发展上严重缺乏;最后因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产品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单一。在一些企业投资扶贫产业过程中,因贫困户水平有限,贫困户只需要提供土地和劳动力,便可直接得到分红,无需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从而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成为了单一分红的福利项目,贫困户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产业扶贫的效果难以实现。

2、同质化现象

产业选择与发展的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产业选择上缺乏长远考虑。对部分贫困地区的扶贫干部而言,脱贫攻坚首先是一项政治任务,其次才是民生工程。出于上述考虑,在选择产业时,风险小、见效快的“短平快”产业容易成为首选项。

其次,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选择余地相对不足。贫困地区选择产业时,受到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基础普遍较差等共性特征影响,难以拓展产业错位多元发展的空间。

最后,扶贫产业缺乏足够规划布局时间。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硬仗。产业发展本身也面临着未知风险,所以以往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既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也可以在保险起见的前提下作为扶贫产业“托底”的考虑。因此,某一地区产业出现成效后,其他地区普遍跟风复制也就不足为奇了。[3]

二、产业扶贫低端同质原因分析

1、扶贫产业低端发展的原因

第一,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差。一方面,贫困地区通常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劣,市场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等共性问题,因此在扶贫产业选择上,考虑到实际情况,发展难度相对较小的种植业、畜牧业就成了首选;其次,扶贫产业选择实施以后,产业的发展对资金、技术、品牌等因素要求较高,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致使扶贫产业落地后不能得到链条式发展。

第二,贫困户参与程度低。大多数产业都是依靠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的合作社等方式成立起来,贫困户虽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仅是作为被雇佣者参与其中,通过固定劳动获取报酬,或是直接将原始产品转手销售,没有参与到产品的利润升值过程中,也无法获得其带来的附加价值,达不到脱贫目的。此外,部分贫困户始终存有“等靠要”、坐吃山空等消极思想,扶贫产业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唤起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仅靠政府和扶贫干部推动鲜有成效。

2、扶贫产业同质化的原因分析

其一,片区内发展条件高度相似。截止2017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达3046万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连片山区,例如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等11个大范围连片贫困区,这些地区的资源禀赋高度类似,无论是气候、土壤、海拔环境等自然因素还是经济基础、发展潜力等影响条件都呈现出大范围的相似性,并且扶贫产业大多仍处于发展初期,区域性的协作以及规模优势难以发挥,这就为扶贫产业规模发展打下了同质化烙印。[4]

其二,扶贫干部脱贫摘帽压力较大。当前我国脱贫时间紧、任务重,在扶贫压力层层传导及脱贫攻坚时间节点步步紧逼的背景下,留给贫困地区思考谋划扶贫产业的时间极为有限,为了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部分扶贫干部在发展产业时也出现了急躁症与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急于求成与愿景短期化,政绩心理与形式主义,未充分考虑脱贫产业的合理性,未能对市场占比、市场饱和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考量,直接采用“一刀切”式的决策方式,通过行政命令推动产业发展,希望快速获得扶贫“效果”。[5]

三、产业扶贫低端同质潜在风险分析

1、“低效率”式扶贫

一方面,低端同质的产业扶贫对产业的选择并不精准,要么脱离实际选择了“短平快”产业,要么盲目跟风随大流,结果是项目选择与实际状况的契合度不高,扶贫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脱贫目标实现难度大,甚至事与愿违。另一方面,低端同质的产业扶贫发展具有局限性。首先扶贫产业的发展链拓展有限,原始产品的经济效益低。其次,贫困户难成经营主体,龙头企业等新型产业的主体发展不充分、贫困户与企业的利益共享机制缺乏。第三,大量的趋同产品进入市场,市场受供求关系影响,产品价格下降甚至无路可销。上述情况下面临的风险是产业扶贫高投入与低产出的“低效率”式扶贫。

2、脱贫易“返贫”

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每年有上千万贫困人口减贫,2017年减贫1289万,其中电商扶贫带动274万贫困户增收,光伏扶贫直接惠及80万贫困户,旅游扶贫覆盖2.3万个贫困村。[6]可见产业扶贫对脱贫的关键性作用,但低端同质的产业扶贫受自然、市场等条件影响颇深,如不适宜气候发展的种植产业受到自然灾害破坏低收、未考虑市场饱和率便存在的大规模同质化产品的滞销,形成市场崩溃造成大面积亏损等问题仍有发生可能,仍面临着因产业估值摆脱“贫困帽”但又因产业受损而“返贫”的潜在风险。

四、产业扶贫可能面临的困难

1、贫困户风险承受程度

一方面,对于贫困户来说,高质量的产业扶贫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风险压力,受传统思维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影响,贫困人口更倾向于收入稳定,而非风险大、回报高的产业;另一方面,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风险小、见效快的扶贫产业无疑是脱贫首选,扶贫干部同样希望尽可能减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轻扶贫压力。所以无论从贫困户与扶贫干部的风险、效益还是责任视角来审视,破解扶贫产业低端同质问题都绝非轻而易举的事。

2、“时间紧”与“任务重”的矛盾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但产业发展的成效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否在有限的时间發挥出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探索更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错位竞争和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广泛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总之,发展扶贫产业,除了达成脱贫攻坚的近期目标,还需立足长远,确保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逐渐具备“造血”功能,从而彻底摆脱贫困,稳定脱贫不返贫。

五、扶贫产业低端同质的调整思路及建议

1、探索优化产业扶贫战略

(1)合理规划设计扶贫产业。一方面要因地适宜,立足当地资源情况,推出多种产业扶贫项目。在充分精准谋划的基础上,立足扶贫主体,考虑当前与长远产业,短期脱贫与长期脱贫相结合,解决断层问题;另一方面要对市场充分调研,厘清当前市场容纳状况,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市场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产业。[7](2)加大对扶贫产业的监管。顶层设计与基层状况相符合,对扶贫产业从立项到开展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克服产品一致、附加值低、加工链短等扶贫产业的出现;其次,对扶贫项目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加强指导,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对脱贫的带动作用,保障贫困户权益;最后,要利用市场数据分析监管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管制好一哄而起、形式化等扶贫产业出现。

2、不断改善产业扶贫条件

(1)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当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低端化、同质化的重要原因。健全产品市场要素,改善智力支撑条件,加强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及时更新市场信息。同时要鼓励用活农村耕地、林木等集体经济资源,推动资源资产化、股份化、产业化,培育壮大集体经济。(2)提高龙头企业扶贫带动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利用龙头企业带动贫困个体,来解决产业规模小,生产单一的问题。尤其要拓深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联系程度,让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的更多环节,既让贫困户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确保扶贫产业利益最大化,实现长效脱贫。(3)探索延伸扶贫产品产业链。加大扶贫产业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一方面是把产业链向纵向延伸,通过深加工等方式制造出能体现特色品质的高端消费品,构建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知名品牌,获取更大商业价值;另一方面是横向延伸,利用地域优势,应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创新营销模式,开辟细分市场,把扶贫产业从单一的生产性功能向文化功能、观光功能、休闲功能扩展。[8]

3、充分发挥产业扶贫主体作用

(1)发挥扶贫干部主观能动性。扶贫干部是产业扶贫发展的领头人,要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培训。一方面加强对扶贫产品本身的提升,加大对资金管理,加强全局意识;另一方面带领贫困户选好脱贫产业,做好脱贫规划,用好脱贫技术,走好脱贫道路。[9](2)重视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要鼓励贫困户从原始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加大政策宣讲,通过宣传与讲解的方式转变贫困户思想,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让贫困户更多的投入到产业扶贫中去。并且要提高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加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鼓励贫困户主动脱贫。

4、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

打破产业扶贫低端化、同质化怪圈,还可结合实际情况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一是将扶贫产业做优做精,通过专业产业与市场论证,选择最适宜在当地发展的产业,保障新上产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市场需求,市场承受度,且能够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科技扶贫,更多运用科技水平解决产业扶贫难题,一方面可从光伏、高效种植技术等技术层面出发拉动产业扶贫,提升扶贫产业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建立市场监测预警机制,来防止扶贫产业同质化问题,通过互联网搭建大数据处理平台,对扶贫项目进行监测,减少风险。三是从大体方向上大胆创新产业扶贫思路,打破传统思维怪圈,如以“抱团经营”为形式的区域扶贫产业,破解同质化难题的同时,加大发展规模,解决市场技术等核心问题,抓住新思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10]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加快增长[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01_1579703.html,2018-02-01/2018-06-30.

[2] 邓雷.扶贫产业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9.208-209.

[3] 焦斌龙.警惕扶贫产业同质化倾向[J].农民科技培训,2018.06.35-36.

[4] 巩前文,穆向丽,谷树忠.扶贫产业开发新思路:打造跨区域扶贫产业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5)736-740.

[5] 中新网.扶贫办回应扶贫同质化[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2-24/8158712.shtml,2017-02-24/2018-06-30.

[6]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E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7/12/29/art_624_75961.html?from=timeline,2017-12-29/2018-09-23.

[7] 李宁.关于产业扶贫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以豫北产业扶贫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123.

[8] 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9] 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5)7-15.

[10] 黄承志,覃志敏.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契机—基于重庆市涪陵区产业扶贫实践分析[J].农村经济,2013.2.67-71.

【作者简介】

尹聪平,男,汉族,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同质化思路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我的思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