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故宫修房子的人

2019-03-29蒋肖斌

幸福 2019年8期
关键词:吴伟木结构古建

文/蒋肖斌

作为一个在故宫修房子的人,吴伟的工作内容之一是上房顶。

2013年10月,刚入职故宫博物院工程管理处的吴伟,第一次爬上了宝蕴楼的屋顶。因为过于兴奋,他忘了戴口罩,吸了满满一口百年老灰。

2015年4月,故宫博物院开工修缮大高玄殿,当时27岁的吴伟经过了宝蕴楼项目的锻炼,成为该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大高玄殿是故宫的一块“飞地”,并不在宫墙内,而在景山公园西侧,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吴伟站在大高玄殿的屋顶上,以前所未有的视角遥望紫禁城。时为秋季,红墙黄瓦,天朗气清。

“我学的是考古,若把古建筑当成一个未发掘的考古遗址,房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探方。我每天在房子里发现历史——这算屋顶上的考古吧。”

2013年10月,经过入职培训,吴伟参与了第一个项目——宝蕴楼。这是民国时期修建的一处存放故宫文物的库房,曾为咸安宫。故宫需要修复的古建,一般都是到了不得不修的地步。第一次走进宝蕴楼,屋顶在漏,地上摆着塑料盆接雨,吴伟有些心疼。

“古建修缮在动工之前要做勘察测绘、出方案,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榫卯结构的,有很多隐蔽部位,在没拆开之前,很多信息你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方案。”吴伟说。比如,宝蕴楼的咸安门,前期测绘时,一根柱子怎么测都比其他的短几厘米,打开屋顶后才知道,是因为柱头里面朽坏了。

作为新人,吴伟主要负责做记录,但他会给自己加活。咸安门的木结构拆开后,斗拱和梁架榫卯呈现在眼前,吴伟就自己爬上去测绘。一测就发现,这个构造特征是明代的,这在之前并没有明确记录。

吴伟并不上手具体施工,但他喜欢和师傅们聊天。“说来惭愧,刚来的时候,大家讲专业术语,如油饰的一麻五灰,瓦的压七露三,吻兽每个部位的名字,根据砖墙的缝隙就可以分出干摆、淌白、撕缝……开始我都听不懂。”在施工现场,吴伟一有不明白的,就请教师傅。

渐渐地,吴伟给施工方“找碴”的本事长了不少:比如,钉望板(又称屋面板,铺设于椽上的木板——作者注)必须用传统的镊头钉,不能用洋钉;毛坯砖需要砍制打磨,砍的过程必须手工完成,不能用机器……宝蕴楼完工后,吴伟来到了大高玄殿。由于长期被用作办公用房,宫殿年久失修。“我很幸运,这可能是我这辈子能遇到的最大项目,几个大殿要全部拆解,瓦木油彩画几个大项目都有涉及,锻炼十分彻底。”

在吴伟看来,古建修缮的理念十分重要。大高玄殿的后殿九天应元雷坛,曾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烧毁了屋顶,只有斗拱以下是明代建筑,大木屋架是光绪年间复建的。那现在修复屋顶,是以明代还是以光绪年间的为准?

吴伟认为,如果没有那段被烧的历史,可以恢复到明代,但光绪时的复建,也是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我们要防止过度修缮,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能保留的都尽量保留。就算不能保留,也一定要记录下来。”

修缮过程中也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打开九天应元雷坛的屋盖,吴伟发现,大木结构东西两边的榫卯做法截然不同,这说明当时可能有两个工程队在同时施工,各自传承的手艺不同,且互不妥协。

“我学的是考古,考古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透物见人——透过器物,看见古人的生活与文化、古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吴伟说,就这样,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当时的施工场景,工匠们在自己身边忙碌着,却隔了百年光景。

有时候,在故宫里走着,吴伟就想,古人在走这条路时,两边的建筑是什么模样。

吴伟说,他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北京的秋天从未让他失望过。

猜你喜欢

吴伟木结构古建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云南藏区木结构民居框架构造研究
三晋古建
古建军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八字与命运
再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