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次“结合” 培养书法特长生
——以汉隶名品《乙瑛碑》教学为例

2019-03-28连程峰

中国篆刻 2019年3期
关键词:读帖运笔临帖

文︱连程峰

当蝉在蝉衣中成长的时候,它会有蜷曲的痛苦,当花在含苞之时,它那艳丽的光彩会被埋没,然而,蝉每一根筋脉,花瓣的每一条纹理,都在这严格的限制和约束中成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严格的约束中而能自由的才是大手笔、好身手。把囊中之锥磨得更锋利些吧,它终有脱颖而出的一天。(范曾《范曾谈艺录》)

那些脱颖而出的书法学习者,不就是书法特长生吗?

笔者学校有着将近百年的历史,已经被评为浙江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学校重视书法教育,并长期在学校周围开展书法活动,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在书法教育上的成果比较认同。学校在各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在做好普及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提高工作,把全校书法特长生组织起来,成立了翰墨飘香书法社团,社团成员至今已经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多次,在省级以上书法刊物发表书法作品多篇。所以,笔者学校对书法学习有着浓厚的氛围和肥沃的土壤。下面笔者以《乙瑛碑》临摹学习为例,来谈谈是怎样实现三次结合来推进学校书法特长生培养的一些成功经验。

乙瑛碑局部

笔者辅导学生谢欣桦临写乙瑛碑

一、自荐与推荐相结合,进行多面选拔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较为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这与小学生常见、常用的楷书,无论是在字形还是书写方式上,显然都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这就要求学习《乙瑛碑》的学生,对于这样的书体,需要有较好的感受力。因此,选拔学生成了走好这第一步的关键因素。笔者对书法特长生学习班的学生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选拔:

1.学生自主报名,是选拔书法特长生的基础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2.班主任的推荐,是选拔书法特长生的参考

通过班主任的日常观察,对于那些在扣纽扣、系鞋带、打活结等方面较为出色的学生予以推荐。古人说:心灵手巧,这是有心理学的依据的。以上这些活动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说明这些他们的“视动统合力”即手眼协调能力较为出色,也就是说这些学生视觉与上肢的精细动作相互配合的能力较强。附带的,这样的学生其视觉分辨力、视觉记忆力和视觉注意力都比较好。这些视觉能力,是学生记忆和发现书体特点的先决条件,往往能使学生对隶书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书法教师“物色”,是选拔书法特长生的保障

在平常的书法课堂教学中,书法教师如果发现有书法学习的好苗子,并且这个学生对书法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则立刻吸收他到书法特长生学习班中来训练。

书法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书法特长生只能是一个很小的群体,否则就谈不上特长。所以对于选拔,笔者向来是比较严格的。当选拔出这些出色的学生后,第一节课,笔者往往会用多媒体展示书坛名家的隶书作品,以及笔者收藏的一些隶书名品拓片。因为笔者认为对于学生在审美能力的提高上面,下的功夫必须要不遗余力。如果有机会笔者还会带部分学生去观看书展,在观展的同时,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也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学习心得,同时在观展的时候还要用心体会隶书古朴端庄的美感。

二、读帖与临摹相结合,熔铸用笔技法

读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读帖的重要性,中国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社员黄惇有着精辟的论述:读不懂,则临不好;临不好,则写不好。但是,书法学习的过程,一直是一个“眼高手低”的状态。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书写能力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当学生在临帖时无法掌握书写技能的时候,读帖的水平和能力也会受到阻碍。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第二次结合,一定要扎实地做好这三点:首先是读帖,其次是摹帖,最后是临帖。

1.读帖:清代冯武在《书法正传》中写道:“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每本字帖的风格不同,在结体和笔法上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要临像一本字帖,就要反复地认真地观察、琢磨、背记并能做到化繁为简。比如,怎样让学生读懂处理隶书各笔画间的关系。在读帖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关注隶书的整体风格一般以扁宽为主。这么扁的字形,当有很多“横”的时候怎么办?横与横之间的间隙要匀称,继而引导学生发现,有些笔画也可以当作“横”来看,比如,一组“点”也能当作一个“横”来看待。这样的引领,让学生读懂笔画之间可以排列得更加致密紧凑而又有条不紊。笔者要求学生在读帖时,能理解隶书各笔画之间“密可走马、疏不透风”的特点。隶书的“横”之间做到“密可走马”,也就是说,虽然横与横之间挨得很近,但是中间的空隙是匀称而有序的,并不是杂乱无常的;隶书的竖笔之间做到“疏不透风”,虽然笔画之间分得较开,但是相互之间是有呼应的,无形之中气韵是相连的,所以,虽然疏,而能不漏风。

在读帖时,读懂用笔更是关键,要控制运笔惯性,则要做到:放慢行笔。在书写之前,先要深思熟虑,每个字每个笔画的书写都要心中有数。运笔时的快慢,行笔时的提按,笔画的长短,都要了然于胸。同时,行笔过程中严格落实每一个动作要领。放慢行笔,书写时思考的时间可以更长,提高注意的广度,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书写的稳定性定能有效提高,所写出的笔画和线条,更加致密有力。“密处可以走马,疏处不使透风”是笔画线条的极高境界。“疏不透风”,也是指,笔画致密有力,无处虚弱。当每个笔画,每根线条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实现“疏处不使透风”的境界。

“密可走马、疏不透风”的境界,是高于“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境界的。

2.摹帖,要采用特制的课桌。桌面为玻璃,玻璃底下有灯管。每次摹写的时候,打开电灯,学生只需要铺两张毛边纸为垫子,然后放上要摹写的字,再放好练习纸。这样,底下的光能轻易透过纸张,使学生摹写的时候,更加清晰准确。这样的摹写方式对学生把握字形,以及正确运笔,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当学生对《乙瑛碑》的整体风格和隶书运笔有了一个大概的把握时,再让学生进行临写,升华对隶书美的把握。

3.临帖:意在笔先。中国的书法家常说:“胸有成竹, 胸有丘壑”,这虽然是一句家常语,却是语浅意深。学生在落笔之前,对字形已经有了准确的把握,对运笔的方法已经心中有数,再写到纸上,这样的字,才称得上形神兼备。意在笔先提高了临写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读帖、摹帖和临帖,三者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漫长的时间里,熔炼古人的用笔,然后才能深深地浇铸在学生的心中。

三、创作与临帖相结合,建设校园文化

当学生能够把握住隶书的整体风格了,我们就要通过作品的方式,一次次不断地尝试,把字帖中汲取到的隶书的美,通过自己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准确地表达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创作出来的精彩作品来装饰学校、美化学校,构建学校的校园文化。为此,笔者努力去做这些工作:

1.建立书法创作的信心

许多学生平时练习的时候,临写的时候,字写得很漂亮。一旦要写在宣纸上,就会非常的紧张,书写时大失水准,笔者称这样的现象为:作品恐惧症。让学生像往常一样,放松心态地书写作品,是指导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除了经常让学生练写作品外,还尝试了许多方法。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书法作品时,笔者常常是这样实施的。第一步,确定作品内容后老师先试写,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在这个观察过程中的任务是,要关注教师的运笔。(如下图笔者平时在教学学生临摹乙瑛碑时的讲解修改例图)第二步,临写教师的作品。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为自己创作做一个铺垫,减低难度。第三步,回归字帖。当学生对作品的内容以及整幅作品的运笔、停连节奏等有了一个宏观的把握时,就需要再去临写《乙瑛碑》原碑。教师的作品是带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和风格的,这与原碑的感觉肯定是会有区别的。笔者让学生继续临帖,是为了让学生在书写作品时,能够尽量表现原碑的古拙生动的美感。第四步,临写一段时间后,再提笔书写作品。这样一步步,由易入难,层层递进,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当学生加入书法特长生班后,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书法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最关键的是,要依托学校的书法校园文化。当学生的优秀作品被装裱后展示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这对于学生的鼓励是极其巨大的,这样也能带动一大批学生书写书法作品的欲望。同时,笔者每年在临近春节之际,都会举行一次对联书写大赛,让书法班的学生为写出他们最满意的春联,给同学或他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同时,在笔者看来,书法特长班的学生,虽然对于碑帖的理解和感悟不如教师,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在模仿的过程中,在不刻意中,也有一些个性化的表现,笔者是比较愿意看到这样的现象的,也会鼓励学生,可以有自己创造性的表达。所以,在书法班上,同样是学习《乙瑛碑》,在临写的时候都很像原碑,但是创作作品时,有的学生线条纤细有力,整体风格偏向《礼器碑》;也有的学生,笔画舒展柔媚,很像《曹全碑》的风格。让学生能自由地表达书法之美。这样自由的表达,也是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一个保障。

总之,作为一名专职书法教师,应该用一种独特的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受汉字独特的魅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书法人才,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这朵古老的奇葩。

吕珺玲 第十二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成人组二等奖

猜你喜欢

读帖运笔临帖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写意青蛙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字钉运笔
学好书法,重在读帖和临帖
读帖: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先锋”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