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关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

2019-03-27余音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源语喻体隐喻

余音

摘    要: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各类文体中,帮助读者用熟悉、形象的概念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特别是在政治语篇中,隐喻发挥着作用。在政治语篇的翻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分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版本,提出六种政治语篇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为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政治语篇    2019政府工作报告    翻译策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大,国家的重要政策文件、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逐步做到中英文同步发布。其中,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除了是上一年工作的总结外,还是接下来一年工作的规划和展望,是中国人民了解国家和政府政策动向的重要途径,是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的发展方向的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版本是面向世界人民的,是经过仔细斟酌和考量的,值得学习和推敲。本文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英文版本为研究对象,从概念隐喻角度探讨政治语篇中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技巧。

一、概念隐喻

隐喻最早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在中国古代的《诗经》中,曾出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思想,认为隐喻是由源认知域向目标认知域的映射,即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隐喻开始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学者们继而从认知角度讨论隐喻。

由于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学者们开始在不同的语料中分析概念隐喻的类别及其影响,其中最有特色的语料就是政治语篇。Lakoff在《道德政治:自由党和民主党如何思考》中,从认知角度分析美国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开启了概念隐喻研究的新篇章。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受到统治者的社会权利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制约。因此,通过隐喻,统治者可以向民众传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最大限度地爭取其认可。同时,隐喻的使用,让政治语篇生动形象,更容易被普通大众理解,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分析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有助于揭示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从而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对外策略。

二、隐喻的翻译

关于隐喻应该如何翻译,英国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了七种隐喻翻译方法:(1)重现源语喻体;(2)以目的语中合适喻体替代源语喻体;(3)以明喻替代隐喻;(4)明喻和喻底结合;(5)隐喻转换为喻底;(6)省略;(7)隐喻和喻底结合。但这些翻译方法仍然是从修辞角度探讨隐喻。语言学家Schaffner从认知的角度,提出隐喻的翻译是在源语和目标语、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切换。如何翻译,取决于隐喻在两种文化中是否激发了同样的联想。他提出的三种隐喻翻译方法:(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3)去隐喻化翻译;(4)同样是从文化层面上,刘法公提出的隐喻翻译三原则:(1)保持隐喻特征;(2)接通目的语和源语的关联文化内涵;(3)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

由此可见,隐喻的翻译受到语境、文化的影响,需要译者充分考虑隐喻在源语境、源文化中的内涵,并在目标语中灵活选用适合的方式替代或补充。

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隐喻的识别、分类、语料库等各个方面对政治语篇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涉及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翻译的却不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概念隐喻的数量和类别都非常丰富,为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价值。本文对照的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英文版本均来源于中国日报网(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按照隐喻的不同类型归纳为建筑、旅程、战争、机器、流水、空间、物体、生命体八种类别。

1.直译,保留隐喻。

不同的文化中有相同和相似的部分,当隐喻在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中内涵一致时,不同文化中的人对隐喻的认知就达成一致,因此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例如:

(1)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纽带更加牢固。

Our bond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grew stronger.

(2)经济外交、人文交流成果丰硕。

Our pursuit of economic diplomacy and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yielded rich fruit.

在中西方文化中,“纽带”和“成果”都拥有相似的内涵,因此经过隐喻映射得到的认知也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直译的方式是合适的。

2.替译,保留隐喻。

隐喻的翻译并不是词汇的直接对应,而是通过翻译,让处在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原文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和反应。因此,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有时会使用目标语读者更熟悉的隐喻,替代源语中的隐喻,在译文中建立更准确的认知映射。例如:

(1)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

We launched a campaign to combat organized crime and root out local mafia, and cracked down on crime and other legal viol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law.

(2)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

What we faced were severe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growing pain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3)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

We must not allow reform policies to become hollow promises.

将“扫”替译为“战斗”“阵痛”替译为“成长疼痛”“口头和纸面”替译为“空洞的诺言”,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也保留源语语境中隐喻的特点。

3.意译,不保留隐喻。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是源语文化中的每一个隐喻都能在目标语中找到合适的替代,因此,在隐喻翻译过程中,有的隐喻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例如:

(1)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

There is no difficulty that cannot be overcome in Chinas pursuit of development!

(2)这次减税,着眼“放水养鱼”。

Our moves to cut tax on this occasion aim at an accommodative effect.

将源语中的隐喻“坎”和“放水养鱼”意译为“困难”和“宽松的环境”,放弃了隐喻,但是传递了同样的信息,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4.改变隐喻的语法结构。

在隐喻的翻译中,另一种常见的模式是保留隐喻,但是改变源语中的语法结构,以适应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1)我们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We were firm in choosing not to adopt a deluge of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2)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Enabling more young people to gain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and producing a vast range of talent ready to shine bright.

“大水漫灌”在源语中是一个包含主谓的简单句,但在译文中转变成了表示数量的修饰语“a deluge of(大量的)”,似乎属于意译,已经放弃了隐喻。但是“deluge”正有“洪水泛滥”的意思,通过语法结构的转变,译文在目的语中重现了隐喻,且更符合目的语的语法结构和使用习惯。

同样,源语中“人才荟萃”和“繁星璀璨”既是隐喻,又都为四字成语,相互呼应。在译文中保留了“繁星”的隐喻,但是改变了语法结构,将两个成语合并成完整句,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

5.省略隐喻。

在中国的政治语篇中,常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形式上的呼应,引起读者注意,这是政治语篇的特点之一。因此,有些隐喻在语篇中传递的信息是重复的,在翻译时可以省略。例如:

(1)中国愿与各国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China stands ready to work together with all other countries to make new contributions in promoting enduring world peace and shared prosperity.

由于“同舟共济”就是前文“合作”的意思,译文直接省略了这一隐喻。

6.补充隐喻。

如果源语句中没有使用隐喻,而目标语中恰好有约定俗成的隐喻能指代同样含义,并且比直译更简洁明了,或者更生动,可以在翻译中补充这一隐喻。例如:

(1)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

We will work hard to cut red tape to enable researchers to concentrate on the pursuit of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s.

原文中的“简除烦苛”是李克强总理为政府工作报告加入的《后汉书》典故,意思是“简化和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这句话中并没有使用隐喻,但是由于借用了典故,拥有了独特的语言特色。在英美文化中,有用红色或粉色带子扎公文的习俗,所以“cut red tape(剪断红色带子)”就映射了“减少繁文礼节,简化手续”的含义。这一隐喻的使用,在目的语文化中非常普遍,有利于读者理解。同时准确传达了源语的意义,达到了良好的翻译效果。

隐喻大量存在于政治语篇中,并通过认知上的映射,提高读者对政治事务的理解。隐喻的翻译应充分理解源语的含义,熟悉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准确传达源语含义的同时,尽可能保留隱喻生动的语言特征,达到认知的统一,这是对译者平时积累的要求和长期翻译经验的总结。

参考文献:

[1]Lakoff, G. and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 G.. Moral Politics: 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6:1-50.

[3]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4-96.

[4]Schaffner, C..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 Approach[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1253-1269.

[5]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200.

[6]卫明高,余高峰,乔俊凯.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研究——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2):120-124.

[7]田苗.基于概念隐喻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57-160.

[8]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对照版[EB/OL].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a/201903/18/WS5c8efa3da3106c 65c34ef20c.html.

猜你喜欢

源语喻体隐喻
《活的隐喻》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