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刍议

2019-03-27韩素花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教育现状留守儿童

韩素花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物质生活条件或精神条件有限,留守儿童的成长存在问题。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境况,要在工作中对症下药。本文针对这些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生存状况    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衍生问题。近年来,许多农村青壮年为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选择去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城市务工,而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农村交由长辈或亲戚抚养,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怀,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

(一)生存状况。

1.家庭经济来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母大多数在外务工,家庭成员多是年迈的祖父母辈,日常生活也是由祖父母照顾,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来源是由父亲外出打工获得,母亲在家种地的同时负责照顾孩子。虽然说有父母在外务工挣钱作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在实际农村家庭中,负责照顾年幼孩子的大多还是祖父母辈,或者母亲通过种植、养殖的方式挣钱支撑经济支出,而真正依靠外出务工父母获取经济收入的仅占很少一部分,家庭生活拮据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可大致分为居住环境与成长环境。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居住环境状况堪忧。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环境不能满足基本的环境需求,有的家庭甚至缺少基础生活设施,不能为儿童提供相对私人的居住空间,许多已经步入青春期的留守儿童还与爷爷奶奶居住在一个房间里,这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缺乏照明工具等基础设施,导致其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受到较大阻碍,最终影响学习成绩。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很难为其提供应有的精神支持。由于伴随留守儿童成长的大多是爷爷奶奶,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接收到的是一些十分传统的观念,成长环境中爷爷奶奶陪伴较多,缺少父母的交流,导致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

3.监护情况。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分为五大类,即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代监护和自我监护。隔代监护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即由爷爷奶奶,抑或是更加年长的长辈对孩子进行监护,而单亲监护则是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照顾孩子,另一方外出务工,这种监护情况极为常见。亲戚监护是将孩子送到较为亲近的亲戚家里寄养,同代监护与自我监护的极为少见,即相同辈分的哥哥姐姐对儿童进行监护,抑或是儿童自给自足,自己养活自己。

(二)教育现状。

1.学习基础差。

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进入学校之后表现出学习基础差的特点,家庭教育质量不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低,这些留守儿童在课后学习中缺乏有效指导,难以与教师取得沟通,不能对孩子平时学习和家庭作业进行必要的辅导,不但基础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而且不利于养成专心致志、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此外,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速度较慢,随着时间的累加,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

2.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家庭氛围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可能出现一些的心理问题,例如自卑、焦虑心理等。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不喜欢与同学合作探究、课后不爱和同学交心、不爱与同学交朋友,甚至抵触参加学校或班级的集体活动,回到家后有心事也不向爷爷奶奶倾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这类学生更容易对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产生过度依赖,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长此以往,心理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容易封闭自我,不易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庭方面。

1.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缺乏对子女的有效教育。

迫于生计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往往选择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家长在他乡异地奔波劳碌、忙于生计,时刻面对着极高的工作压力,大多数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够回家看望孩子,更有甚者几年才能回一次家。如此,家长能看望孩子已经实属不易,难免疏于对孩子展开教育。在无法兼顾教育孩子与为孩子提供良好物质生活的情况下,大多数父母都会优先选择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需求,而放缓对孩子的文化或思想教育,被迫缺席孩子内心世界的成长。

2.监护人教育观念滞后。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家庭教育观念较为滞后,不能做到对孩子的有效教育。监护人的教育观念落后一方面体现为片面追求成绩,忽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及生活习惯和优秀品质。儿童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监护人在教育过程中却忽略了这些,违背了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监护人采取将孩子完全交由学校教育的态度,认为自身认知有限,不足以管教孩子;或者误认为学校应担负起全部教育责任,与自身无关,在此期间出现的教育问题及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与己无关。

(二)自身方面。

1.自卑心理强烈,缺乏自信。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存在一定的困难,生活水平比较低,经济比较拮据,进入学校之后,身边同学的生活层次水平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生活消费水平自然不同。儿童的心智尚为年幼,内心极为敏感,在与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同龄人相处时会感受到落差,久而久之便产生“我比不上别人”的想法,认为自己事事不如别人,面对其他同学时常常不敢正视他人与其平等交流,在内心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2.社交关系紧张。

年幼时期的儿童认知有限,又十分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内心情感极为细腻,心理状态极易受外界事物变化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对自身的不正确认知,留守儿童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敢与他人正视,抑或是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恐惧与不信任。另一方面,一些儿童会因为自卑而极度敏感,内心过度敏感,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甚至冲突,使人际交往关系紧张。

3.学校表现欠佳。

受家里年迈长辈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在进入学校前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形成的行为习惯与一般学生有所不同。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往往在行为方面与他人表现不同,很容易引发其他学生的孤立。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制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与教育现状,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显得尤为必要。政府一方面要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投入家乡的经济建设中,实现农村发展城镇化,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家长回乡发展,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另一方面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资助倾斜,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对经济困难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不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

(二)加强对学生的关爱,促进师生互动。

要想改善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促进其快速融入学校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了解其生活动向与心理,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指导。除此之外还需要定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定期给学生观看相关心理讲座,从而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加強与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合作。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双方努力与付出,家校合作显得尤为必要,学校需要通过家校合作掌握孩子的家庭基本情况,并对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指导,帮助其更好地成长。家庭应该通过家校合作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实现对孩子的有效教育。家校合作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家访,定期开展家长会等进行。教师可以对孩子在学校内的生活情况和教育情况进行总结与概括,家长可以与老师进行实时沟通,既可以总结孩子在家里的生活情况,又可以和老师、家长进行相关的教育经验交流讨论,不断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教育现状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法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其的关爱,多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家校合作,实现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娥.浙江文成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7.

[2]宁宁.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姚聪.小学教师留守儿童关爱能力构成及发展途径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7.

[4]李慧.安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5]支晓燕.泰宁县朱口镇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6]黄梦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7]孟雨晴.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此论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改善‘麻雀学校‘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策略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2185)。

猜你喜欢

教育现状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