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

2019-03-27吕洪刚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大学生

吕洪刚

摘    要: 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担当精神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给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带来了一定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应从顶天理想和立地实践两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 时代新人    大学生    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时,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时代育人目标。“时代新人”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现实回答,也是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培养目标新的时代表达。“时代新人”的核心内涵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强调一个人对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担当。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使命。

一、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与历史溯源

(一)新时代担当精神的科学内涵

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首先要了解担当精神的科学内涵。担当精神是由担当和精神两个概念组成的复合概念。所谓担当主要指“接受并负起责任”。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担当最初是分开使用并各有内涵的。“担”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以背曰负,以肩曰担”,具有担负、承担的意思。“当”指“田相值也”,具有相抵、相持的意思。一般而言,担当一词并不单独使用,担当经常与责任、态度、使命、义务、精神等词共同使用。由此,担当在不同的语境下就获得了不同的内涵。首先,担当意味着负责,是对责任的承担。我们常常把担当与责任、义务等词一起使用,用来表示担当的内容。责任是担当的内核,没有无责任的担当。其次,担当是人们在承担责任、义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精神。担当体现了主体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追求,是主体在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最后,担当是对使命的认同和追求。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你就有使命,你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1]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担当精神时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由此可见,使命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个体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承担的使命和任务,都在客观上践行着这种使命与任务。当我们把担当与使命结合起来使用时,我们要表达的含义是主体对使命的主动追求,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主体对使命的认同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的。

从内容和范围的视角看,担当涉及“谁来担当”“担当什么”“如何担当”“为谁担当”等问题。这些具体问题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对一个人而言,担当就是要努力工作、尽职尽责,担负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职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对于一个中国共产党而言,擔当“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3]。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担当内涵作了全面阐释和解读:“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4]

担当精神是在担当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质,是主体在践行责任、义务和使命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敢于负责、勇于承担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担当精神是由多层次内涵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作用的以认知、情感、责任和践行为核心的知行统一的价值体系,指主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敢于亮剑、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挺身而出”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对担当精神的内容从八个方面作了概括:“矢志不渝的民族担当、无私奉献的为民担当、坚定不移的改革担当、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互惠共赢的大国担当、强军兴军的治军担当、敢抓敢管的治党担当、好干部的为官担当。”[5]

(二)新时代担当精神的历史溯源

新时代担当精神并不是凭空产生或一蹴而就的,其形成和发展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理论源泉和现实依据。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担当精神的文化根基。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直接使用担当一词的情况不多,但是从很多经典神话故事和优秀的道德人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对责任、义务担当的追寻和坚守。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无不彰显出古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责任担当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孟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这些优秀的人物身上都闪耀着担当精神的光芒。新时代的担当精神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担当思想是新时代担当精神的文化根基。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担当精神是新时代担当精神的理论源泉。综观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历史。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在其中学的毕业论文中就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和责任担当,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强烈的担当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新时代担当精神的现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弘扬担当精神,不断提高自己担当责任的本领与素质。

二、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现实挑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6]。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使之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然而,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给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自我发展不成熟等方面。

(一)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家庭生活中,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往往容易得到满足,不用经过艰苦的奋斗就可以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往往更加自我,更加注重个人需要的满足。由于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某些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出现疑惑。功利性的现实表现,会影响他们的价值选择,不易产生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二)学校教育的挑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但是担当精神没有量化的指标,无法通过定量的分析考察其实现的程度。这就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只是随大流,无法真正理解和践行这种精神。二是培养的内容欠生动。在担当精神的具体培养过程中,一些教师选取的材料往往是比较陈旧的,难以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学生难以体验到担当的精神。三是培养手段单一。在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大四学生很难在其他课程或者学生活动中体验到这种精神。

(三)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的挑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大学生要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以时代新人为目标,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之处。面对就业形势和社会生活压力,部分大学生只看到了眼前的物质利益,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没有很好地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由于自我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往往忽视了自己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缺乏担当的动力。

三、顶天理想与立地践行: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应该坚持顶天理想和立地践行的有机统一,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就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所以,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应该从理想和本领两个方面把握。

(一)顶天理想:大学生责任担当的精神之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7]大学生要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生前进的指路明灯和动力源泉,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如果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自然无法认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无法很好地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理想是担当的内容和依据,没有理想的确立,担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理想是担当的方向和指南,失去了理想的指引,担当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担当是理想实现的重要支撑,失去了担当精神的支撑,理想就失去了土壤,只能是空中楼阁。大学生只有树立了顶天的理想,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为职责担当、为社会担当、为国家担当、为人民担当。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立大志,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感召大学生,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人生选择。

(二)立地践行: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8]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想的层面,还需要大学生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果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想象,那么理想就容易沦为空想。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除了需要理想的精神引领外,还需要践踏实地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和关键环节。大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把学习到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体验到国家和社会的使命要求,才会在实践中形成担当意识,提高担当能力。高校开展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目的是用这种理论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应该是顶天理想与立地实践的统一,没有顶天理想的指引,大学生的实践就会失去方向,无法培养其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离开了立地实践,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样无法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综上所述,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既需要伟大目标的指引,又需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2]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31(1).

[3][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50.

[4][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講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10,13.

[5]赵坤,刘海飞.习近平选人用人思想研究[J].求实,2018(5):4-2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担当精神与大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8JKSJD8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新时代担当精神与大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8GZ GJ91)。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培育时代新人的三重维度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