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学一做”与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常态化

2019-03-27王洋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常态化大学生党员

王洋

摘    要: 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常态化,既是深化“两学一做”、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又是新形势下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纯洁性、锤炼党性修养的基础工程。信仰教育常态化,必须深入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遵循“集中教育与日常引导、组织教育与自我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传统方法与网络思政、过程开展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以“理论学习为前提、日常浸润为基础、实践体验为关键、网络引领为补充、考核评价为保障”的系统化、制度化体系。

关键词: 两学一做    大学生党员    信仰教育    常态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①(73)“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①(73)。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明确指出:“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理想崇高、信仰坚定,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背景下,探索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常态化,既是学习党章、党规的必然要求,更是争做合格党员的核心要义。

一、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常态化的重要意义

信仰教育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培养的基础工程,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把握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现状,探索建构常态化的信仰教育机制,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强化党员先进性,确保大学生党员成为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与根本保障。

1.深化两学一做教育,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两学一做总体要求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突出正常教育,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用心用力,抓細抓实,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②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常态化路径,就是要把“两学一做”经常性、广泛性的总体要求落实到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中,着力解决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信仰教育的常态化即是通过“常态化的教育机制、经常性的教育形式、制度化的教育保障”,促进大学生党员在错综复杂的多元化思潮中,牢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党性觉悟,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认同、目标认同与情感认同,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改”,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及看齐意识。

2.巩固意识形态阵地,严防各种思潮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关系调整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阶层结构、利益关系和分配格局日益多样化”[1],由于大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有限,部分学生党员缺乏独立的辨别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积极推进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常态化,就是将信仰教育蕴于日常党建工作之中,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以扎实的理论学习、多元的实践体验与丰富的师生互动,补足大学生党员的精神之钙,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效防止错误思想的影响。

3.强化学生党员党性,确保党员队伍先进纯洁的有效保障。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网络信息化、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可能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想与错误信息的影响而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促进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常态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知与实践体验的困惑,从而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二、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常态化遵循的主要原则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下,高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着力提升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尤其突出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同时,面对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体系还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与现实困境。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应该将集中教育与日常引导、组织教育与自我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传统方法与网络思政、过程开展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积极建构信仰教育常态化的有效机制。

1.集中教育与日常引导相结合。在传统的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体系中,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主要以重大历史纪念日及时政热点为契机,在响应上级党组织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开展集中性、定期性的理想信仰教育活动。集中性教育有利于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形式的生动性与多元性,提升信仰教育的仪式感,但也会出现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够、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无法发挥“非正式接触”对思想浸润与党性修炼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无法立足学生党员的个体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日常引导注重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日常引导,能够与集中性教育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既能加强学生党员对重大问题的宏观把握,又能深入细致地解决日常的思想困惑。

2.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组织教育是指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指导下,按照既定的党员教育学习方案,开展的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教育以各级党组织为主体,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强化信仰教育的统一性、规范性。在组织教育系统中,“学生党员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想象和自我升华的空间,教育效果往往不甚理想”[2]。自我教育是以学生党员为主体,注重激发个体在信仰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将组织教育的理论学习内化为个人信念,从而实现外化于心、内化于行。将组织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3.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理论学习是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旨在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解决他们在思想认知、理论认同过程中的困惑。但理论学习内容以抽象的原理与政策为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一的灌输式讲授方法,容易使学生党员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把理论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与形式,影响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导致少数学生党员认识不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价值。在信仰教育中增加多元化的实践环节,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实践本领,让他们在做中学,在行中悟,而且有利于增强信仰教育的生动性,促进学生党员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认知水平。

4.传统方法与网络思政相结合。在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法诸如专家讲座、红色参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等,有利于实现信仰教育体系的集中性、统一性、多元性及生动性。但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搜索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注重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构主題鲜明、内容生动、形式多元的自媒体,以贴近学生党员实际、大学生活的形式开展常态化的网络信仰教育。如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以答学生问为载体、以鞭辟入里的思辨分析为形式,注重解决大学生党员存在的思想困惑,受到了大学生党员的欢迎。

5.过程开展与评价考核相结合。在党员信仰教育系统中,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注重教育过程的同时,没有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评价考核体系,使一些大学生党员缺乏自我检查、自我提高的参考标准,不利于基层党组织科学评估大学生党员的信仰状况与培养质量,无法为完善信仰教育机制、保障信仰教育实效提供借鉴。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体系,部分学生党员对信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参与信仰教育活动的态度不够认真,直接影响信仰教育效果。将过程开展与评价考核相结合,实际上是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注重党员参与能动性的过程性跟踪,又强化党员学习实效的结果性考核,促使学生党员能够将信仰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三、“两学一做”背景下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常态化的路径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促进党员教育由集中性向经常性转变,实则是通过建构党员教育管理的常态化机制,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夯实党组织的根基。信仰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核心环节,其常态化必须深入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以“理论学习为前提、日常浸润为基础、实践体验为关键、网络引领为补充、考核评价为保障”的系统化、制度化体系。

1.以理论学习为前提,深化理论认同。认同是信仰教育的首要基础,理论认同更是基础之基础。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信仰教育的常态化首先必须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引导大学生党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深刻内涵,全面认识党的理论、路线及方针政策,正确分析当前社会因转型升级而面临的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科学对待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在理论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创新学习形式,除了传统的讲座、沙龙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如视频、动画、通俗读本、辩论赛等,即使是在传统的讲座或沙龙中,主讲人也应创新教学方法,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证,将有意义、有深度的理论学习变得有意思、有趣味,让受教育者能够乐于参与其中,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做到真懂、真信。

2.以日常浸润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日常浸润是指除了集中性信仰教育外的日常信仰教育,即教育者通过谈心谈话、师生互动及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接触的形式,开展信仰教育活动,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相较集中性信仰教育而言,日常浸润更加注重学生个体与氛围营造,能够针对学生个体的信仰现状,进行个性化的理论指导与信仰教育。教育者应该充分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通过观察、调研及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与思想困惑,尤其是对国家大事与时政热点的正确认识,及时交流想法,分享理论观点,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除此之外,基层党组织还要在党支部内部加强文化建设,营造爱学习、乐分享、善思考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以实践体验为关键,提高应用能力。实践是大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信仰教育过程中着重增加大学生党员的实践体验,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感受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及理论体系的必然性与创新性。在增加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要把社会现实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认知规律结合起来,突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使社会实践活动适应个体发展需要”[3]。基层党组织应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社会调研、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形式,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知社会,让学生党员真正能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另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通过课堂活动、参观实践等形式,增强信仰教育主渠道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强化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

4.以网络引领为补充,贴近学生生活。网络业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虚拟空间,成了大学生接收信息、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建构党员信仰常态化体系中,基层党组织应充分认识网络引领的重要性,以微信、微博、博客和QQ空间为依托,打造网络面对面、传播正能量的舆论媒介。基层党组织应认真分析大学生党员的网络使用状况,关注他们热衷浏览的网站及感兴趣的时政热点,以轻松又不失严肃、生动又不失理论深度的形式,定期发布或推送主题原创网文、微语、微课及微信PPT,引导学生学习党史党章,让学生乐于看,喜欢听,勤于思,善于辨。与此同时,还可进行在线问答,实时回复学生党员在网络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强化独立的辨别、判断能力,能够在网络信息世界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5.以考核评价为保障,形成闭环培养。为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基层党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标准,将学生党员参与信仰教育、党支部开展信仰教育的情况纳入党员发展培养、党支部创先争优的环节中,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党员闭环教育体系。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能为党员自我提升、自我教育提供方向性指导,让他们知道我要学什么?我要如何学?而且能够评估党支部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为创新活动形式,深度推进信仰教育积累经验。除了制定考核评价的标准外,基层党组织还可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评价载体,如成长档案、发展记录手册等,从思想学习、组织生活、素质能力培养、学风帮扶等方面,记录学生党员思想净化、修养提升的过程,也为完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提供有力的依据。

信仰教育常态化既是深化两学一做,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又是新形势下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纯洁性,锤炼党性修养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③这既为信仰教育常态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为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唯有以务实的精神、踏实的举措、创新的方法、系统的体系为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題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2016.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 0660.htm,2016.7.1.

参考文献:

[1]刘建伟.侯桂红.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不可忽视——基于陕西部分高校的调查[J].天中学刊,2014(1):39.

[2]李金地.当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27.

[3]詹灵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和现实路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0(3):246.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项目,“两学一做”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路径研究,DJYJ2017B02。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常态化大学生党员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