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一条独立、冷静的影像艺术教育之路

2019-03-27吴猛强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纪录片

吴猛强

摘    要: 本文以上海纪录片学院建设为例,追踪我国纪录片教育的起步和初期发展,提出以“纪录片+”的方式,创建“大纪录片”学院,开展“大纪录片”教育,解锁专业纪录片教育的发展问题。深入探讨“大纪录片”教育,有助于建设高校未来人文高地。

关键词: 纪录片    纪录片+    大纪录片    高地建设

一、起步

2014年,上海政法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国内首个本科纪录片专业①。此前,我国纪录片专业的本科层次教育一直处于空白,只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开展有一些纪录片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而且大多偏理论研究②。上海政法学院率先在国内开设首个本科纪录片专业,推行专业的纪录片创作教育,培养相关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算是一个突破③。

在开启国内本科纪录片专业教育先河的同时,上海政法学院又同步、率先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纪录片学院,负责开展相关方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工作④。特别自2016年起,在原有纪录片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格成立上海纪录片学院,并于2018年7月举行正式的挂牌仪式⑤。

新的上海纪录片学院的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其意义:

1.此举显示了上海政法学院在开创国内本科纪录片教育先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方向,努力将相关学院打造、建设成学校特色学院的决心。

2.如果联系上海高校在一些特色学院建设上的先例、做法,比如上海大学在原有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在原有上海大學美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及复旦大学在复旦医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那么,上海政法学院成立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的做法就不仅显示了学校努力将相关学院打造、建设成特色学院的决心,而且显示了学校努力将这一特色专业、特色学院进一步做专、做强、做大的愿景。

3.除此之外,考察上海政法学院升格成立上海纪录片学院,离不开一个背景,即近年上海在转型发展中对文化创意工作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出于对城市人文、城市文化、城市内涵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出于对城市产业规划的再布局,上海不仅将文化创意产业看作一种内涵行业、无烟行业、环保行业,而且将之看作具有核心IP价值的“工业”,视之对一个城市在后工业时代保持领航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上海单单在影视产业这块,于2014年前后,从教育布局上,在上海大学成立了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并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以及升格成立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等,同时分别建设了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与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合作举办的两个中外影视教育合作项目,并建设了一个体现产教融合的环上大国际影视园⑥等,以满足本市在新形势下对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需要。

如此,上海政法学院在2016年左右主动升格成立上海纪录片学院,实际上体现了学校对地方发展需要,乃至国内、国际发展需要的主动对接。或者说,表明了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的升格成立是有一定现实背景的。不单是上海政法学院探索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动开拓创新的产物,而且是受到一定现实因素驱动的应运而生的东西。

对此,还可以比较一个醒目的细节。上海大学成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聘请的是国内著名导演贾樟柯做院长⑦。上海大学成立上海电影学院,聘请的是著名导演陈凯歌做院长⑧。上海大学成立上海美术学院,聘请的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做院长⑨。上海政法学院成立上海纪录片学院,是由时任中国传播学会会长的戴元光先生挂帅筹建的,并在此前就聘请了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总裁、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高峰担任名誉院长。可以说都体现了一定的规格。

以上大致是我国目前专业纪录片教育的一个起步概况及办学背景。

二、发展

(一)纪录片教育的发展

如果以2014年上海政法学院率先举办国内首个本科纪录片专业为起点算起,到现在,我国的本科专业纪录片教育其实才走过四年。不过,在这短短的四年内,上海纪录片学院在推动专业纪录片教育的发展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采取一系列举措,不断推进专业纪录片教育建设和发展。

比如引进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同类专业办学经验,参考国外十多所高校的纪录片专业的教育模式,设计“理论线+技能线+创作线”的教学体系,开设“剧本创作工作坊”“纪录片工作坊”“电视栏目工作坊”“微电影工作坊”等工作坊制的教学形式,同时施行“双师制”,聘请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一线纪录片导演、制片人、摄影师、剪辑师、录音师等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并积极开展国际和两岸四地的创作交流,定期举办两岸传媒论坛暨两岸大学生短片和微视频展映,以及重点打造三个基地一个平台:本部的教学与实验基地,与临港文化、品牌中国合作的创新创业基地,“一带一路”实训基地,以及建设国际化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境内外学习,为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⑩。经过一段时间建设,上海纪录片学院学生近年已经先后在国际、国内纪录片大赛中获奖七十余次,与行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办学影响。

(二)解锁纪录片教育的发展:探索“大纪录片”教育

虽然,经过上海纪录片学院的开拓性建设,我国纪录片教育已经实现了从起步到初步发展,但考察当下的纪录片教育形势,特别是面向创作与制作实践的本科纪录片教育的发展,最主要的其实还是重新厘定纪录片的内涵,看看到底专业的纪录片教育要开展的是什么内容的影视艺术教育,避免可能陷入的对固有纪录片教育认识的窄化,从而难以使之走向开阔。

对纪录片的认识,现在多数人,不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乃至包括许多在一线从事专业创作或者制作的人员,都将之等同于一些普通的纪实作品录制或者常见的电视节目制作,乃至广告项目的制作等。

其实,作为专业的纪录片教育,应该打破这些旧有的观念,体现一部“大纪录片”的内涵。

特别是,上海政法学院成立专门的上海纪录片学院,如果准备将之当作学校的一个特色学院,把它做专做大做强,为地方乃至国家、世界的文化事业做贡献,更有责任探索“大纪录片”的内涵,把纪录片专业教育做成“大纪录片”专业教育,将纪录片学院做成“大纪录片”学院,提高纪录片专业教育的品位和站位。

简言之,就是从“纪录片+”角度构建“大纪录片”专业。把纪录片教育在内涵上扩展为“纪录片+艺术电影”的教育,避免纪录片专业教育走向内涵的窄化,再次沦为只是一般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纪录片方向教育,使一个本来是艺术的、文化的学院沦为培养机械、产业、流水操作的影视工人的“工业技术”学院。

实际上,倡导创建“纪录片+”的大纪录片学院,把纪录片教育在内涵上扩展为“纪录片+艺术电影”的教育,是有一定依据的:

1.虽然纪录片和艺术电影、文艺电影不是两个可以完全画等号的东西。但如果问起什么是艺术电影、文艺电影,还是会有很多不甚了了,一不小心就容易将两者混淆,把艺术电影或者文艺电影等同于纪录片,以为艺术电影或者文艺电影就是纪录片。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问起什么是纪录片,很多人特别容易将纪录片理解成一些一般的纪实作品录制及普通的电视节目制作乃至广告项目的制作等。另一方面,如果问起什么是艺术片、文艺片,很多人容易把那些艺术电影、文艺电影跟纪录片混淆,以为艺术电影或者文艺电影就是纪录片。

事实上,虽然不可否认,一些拍得比较艺术、比较文艺的纪实作品,要是归入艺术电影、文艺电影未尝不可。严格来说,艺术电影、文艺电影与纪录片是有区别的,艺术电影、文艺电影有相当部分是虚构片、故事片、剧情片,而不是单纯的纪录片、纪实片。不过,既然有不少人主观上把艺术电影、文艺电影跟纪录片混同起来,人为臆想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联系,说明相对纯粹的商业电影来说,纪实片电影其实是跟艺术电影、文艺电影同路的。或者说,起码都属于比较偏向情怀追求的,而不是偏向商业的。由此,如果把纪录片教育变成“纪录片+”教育,将纪录片教育变成包括艺术电影教育在内的“大纪录片”教育,实际上与纪录片专业在精神追求上是吻合的。

2.从创作手法上说,其实纪录片创作,本来大量采用的就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或者说是偏向现实主义的,而部分艺术电影或者说文艺片,其实都有相当的现实主义底色。比如,贾樟柯的很多艺术电影,都是纪录片风格的故事片。

就此而言,艺术电影或者说文艺电影,与纪录片在创作的“技法”上,其实是存在相同的文脉的。甚至不妨将艺术电影、文艺电影看作一种“纪录”电影——即,也是以记录真实、揭示真谛,表现一定人文追求乃至现实批判为己任的电影。只不过,在纯粹的艺术电影创作中,可能很多艺术电影、文艺电影还会加入更多的艺术元素,使用更多的艺术表现。

不过,既然艺术电影或者说文艺电影,与纪录片在创作上还是存在相同的内在逻辑的,那么建设“纪录片+”的“大纪录片”教育,把艺术电影教育或者说文艺电影教育囊括在纪录片教育之内,其实是可取之义。

3.除此之外,现在的电影学院教育,其实很多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通俗说就是,电影教育的举办者经常会被受教育者追问,到底是教授制作商业电影的还是教授创作艺术电影、文艺电影的。而且,几乎没有一家电影学院,有勇气坚称,自己就是培养艺术电影人才的,就是教大家走纯粹的艺术创作道路的。只能委婉地说自己就是教大家一些创作的手法、制作的技术,至于是选择做商业还是做艺术,最后还是要由学生自己决定。

就此,既然创建专业的纪录片学院,已经意味着是在创建一种情怀性的专业的学院,就是一开始就勇敢地选择不面向那些最大的银幕、最大的影院培養人才,那不如干脆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就是走培养“纪录片+”的电影人才的道路的。即不如大张旗鼓地表明,专业纪录片学院就是搞“大纪录片学院”的,就是培养纯粹的艺术人才、创作人才的。就是要努力发展艺术教育、创作教育,走一条独立、冷静的影像艺术教育之路的。

其实,如前所说,建设专业的纪录片学院,本身已经代表了要建设有一定文化使命的影视艺术学院。如此,将艺术电影教育或者说文艺电影教育纳进“大纪录片”教育,其实本身就是在强化这一追求,而且把纪录片学院跟一般的电影学院主动、自觉地区分开。

在此,值得一说的是,虽然市场对教育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市场其实不应该是教育的直接指挥者。更确切地讲,应该让市场成为“结果”。也就是,大学教育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要通过独立地培养能创作优秀作品的人才,使之以优秀的作品引导市场,乃至改变市场、提升市场、获得市场,这才是体现教育对市场的真正促进。

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要有这样的坚信:好的作品,最终一定会有好的市场。至少做艺术教育的或者纯粹的艺术工作的,应该这样坚信,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市场做一些订制式、订单式的小制作。

4.最后,从纪录片的本质看,纪录电影其实本来就是追求记录真实、追求真理的,就像纪录片的“真理眼睛派”主张的那样。但是受主客观影响,纪录片作者如果没有真正掌握更多的艺术创作手法,只是简单地接受或者重复一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方向的技术操练,那最后只能纪录一些表面的真实,而没有办法真正把握那些内在的真实,做出一些更有深度的作品。

在此意义上,倡导把纪录片教育做成“纪录片+”的教育,在“大纪录片”的概念下,开展包括艺术电影教育、文艺电影教育在内的“大纪录片”教育,其实是倡导培养纪录片人才,掌握更多的手法,从记录真实到剥开真实,主动肩负起创作的文化使命,真正为受众传递出那些被遮蔽的“真理”。这样可以使专业的纪录片教育变成更有内涵的影视艺术教育。

以上是在介绍纪录片教育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厘定纪录片的内涵,探索创建“纪录片+”的“大纪录片”教育,进一步解锁专业纪录片教育发展的可能。

猜你喜欢

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