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渚玉文化之外宣翻译

2019-03-27文晓华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良渚

摘    要: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外宣翻译在对外宣传良渚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良渚文化深远丰富,涵盖社会阶层各个方面,其中玉文化是重大内容之一。本文探讨良渚博物院内相关玉器文化及英语翻译,分析如何引领中外游客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文明。

关键词: 良渚    玉文化    外宣翻译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7月6日将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国际广泛认可。良渚古城遗址继西湖和京杭大运河后,成为杭州市展现中华文明历史的又一张国家名片。

良渚博物院自然成为世人了解良渚文化的重要平台,该馆旨在对“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这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展现。良渚文化时期,制陶、制玉、纺织等手工业部门得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其中玉器制作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而以用玉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的产生凸显出社会阶层和权力的存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玉代表当属良渚古城遗址中出土的玉琮、玉钺和玉璧。因此,良渚玉文化的对外宣传更是该馆对外文化宣传的重中之重。

二、旅游外宣翻译原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的“目的论”强调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的“对等”。局限是不能实现翻译的某些交际功能和完全的“等值”;维米尔(Vermeer)则将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要素纳入翻译范畴,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一切翻译活动都要遵循“目的法则”,即实现翻译交际的目标。曼特瑞(Holz Manttari)将翻译涉及的行为过程、参与者及翻译活动所处的外在环境因素均考虑在内,认为翻译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传递跨文化信息的活动[1]。

旅游景点介绍文本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置于景区内以标牌的形式对景点自然、方位、历史等做简要说明的文本,另一类是散见于各种旅游资料中对景物进行描写的文本[2]。博物馆属于前者,通常对馆内陈列的展品以标牌的形式向游客提供相应的简要文字说明。良渚博物院的第三展厅主题为“玉魂国魄”,充分展示并介绍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们在制玉、用玉等各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良渚玉文化的信息傳递

良渚玉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成为第一个玉器制作和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它在中华玉文化传统中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国古代礼制形成及中华五千年文明无可替代的重要实证。玉器既是达官显贵攫取“祀与戎”等权力的象征,又是平民阶层情感与信仰的外在体现,装点着社会各阶层的精致生活[3]。

例1: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良渚玉器占有独特和突出的历史地位。良渚先民围绕对神的崇拜,设计出了以琮、璧、钺为中心,以区别阶层、标识身份、反映等级的玉礼器系统。

Chinese jad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Liangzhu jade has a unique and prominent historical 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ir worship of god, the Liangzhu ancestors designed a jade ritual system centering on Cong, Bi and Yue, to identify social status, to distinguish social ranking and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perior and the inferior.

博物院第三展厅开篇明义,总括说明良渚玉文化的历史悠久,社会地位突出,继而引出具有代表性之玉琮、玉璧和玉钺,译文中直接采用汉语拼音Cong, Bi, Yue并以斜体形式出现。赵玉宏[4]指出音译法主要用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以及用于民族特有事物名词的翻译。由此可见,Cong, Bi, Yue 能向外国游客传递一个信息:玉琮、玉璧和玉钺是三件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玉器,外国文化里并无与其对应的器物。此外,馆内更进一步通过展板及相应文字说明分别介绍玉琮、玉璧、玉钺,让外国友人对良渚玉器文化获得更加明确的感性认识。如:

例2:玉琮是神人兽面纹的重要载体。内圆外方,中部贯穿,四角对称施刻四组相同的图案,四壁有纵向直槽,是良渚先民天地宇宙观的反映。

Jade Cong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acred human-animal motif. The shape of Cong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ircular hollow section in the center and the square outer contour with four sets of identical patterns symmetrically carved in four corners and longitudinal grooves on four walls. It reflects the cosmology of Liangzhu.

玉琮纹饰大多装饰在四角,正指向东南西北四方,故,玉琮四角即指代早期四方的概念[5]。对应于上例导游词中的“宇宙观”,英译使用cosmology一词。根据牛津英语词典提供的哲学定义为That branch of metaphysics which deals with the idea of the world as a totality of all phenomena in space and time.译文比较忠实地传达出文化信息。

1.玉与权力

张忠培通过分析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品的数量及种类后指出,玉琮代表神权,玉钺代表军权,石钺代表军事身份,这三类器物代表着墓葬主人生前拥有不同的身份和权力。许鹏飞受张忠培的启发展开进一步研究,发现良渚文化是明确的阶级社会,军权和神权占主导,代表军权的玉钺和代表军事身份的石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6]。馆内有如下文字介绍玉钺:

例3:钺由斧演变而来,象征权力与威严。良渚文化豪华型玉钺,是王的权杖,柄嵌玉髹漆,上下端装配玉瑁和玉镦,玉瑁造型取自于神徽的冠帽,体现了王权神授。

Yue evolves from stone axe, and symbolizes power and authority. The deluxe version of jade Yue is the kings scepter, the handle of which is coated with lacquer and inlaid with jade pieces. Both ends of the handle are decorated with jade ornaments. The upper ornament is derived from the crown of the sacred human-animal motif, indicating that the power of the king is inherited from the god.

英译比较忠实地向外国游客传达了玉钺的来源、象征意和形体特征各种信息。英语中与中国“王”有对应的king一词,故采用括号添注的形式呈现,通过字源演变,知晓wang与Yue之间的渊源关系,并理解钺何以象征权力与威严。玉瑁的造型取自于神徽的冠帽,体现王权神授,与英国历史上的“君权神授”如出一辙,即:The power of the king is inherited from the god.

2.玉与礼制

例4:玉器是良渚文明礼制的典型物质载体,用以标识身份、区分等级,明尊卑、别贵贱。

Jades of Liangzhu are the typical material embodiment of the ritual system to identify social status, to distinguish social ranking and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perior and the inferior.

中華民族自古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上下五千年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在上例中,英译使用三个并列的不定式短语to identify social status, to distinguish social ranking and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perior and the inferior翻译“标识身份、区分等级,明尊卑、别贵贱”。 然,“明尊卑、别贵贱”实意相同,即尊卑有别,英译直接用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perior and the inferior这个不定式结构一并译出,较好地传达出用玉与社会礼制之间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无须再字字对译而造成赘述之嫌。

3.玉与服饰

从古城遗址看良渚先民的生活,五千年前,他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可谓丰富多彩。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先生如是评论:“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可见良渚古城文明时期,社会物质生产相对而言已经高度发达。通过科技手段研究发现良渚先民以麻织物为主,很可能已经使用苎麻作为衣料,像国王和贵族甚至使用丝绸。生活富足之后,人们的审美标准逐渐提高,穿着上不仅追求质量,还愈加重视装饰打扮。

例5:穿缀饰指穿、佩、串戴及缝缀在皮革或丝麻等衣物上的各类玉件,包括戴在手臂上的玉镯,管珠串,束腰的带钩,以及缝缀在衣物上的牌饰、玉鸟等,功能多样。

Pendants refer to all kinds of jade pieces that are worn, stringed or sewn on leather and silk fabrics. They include arm bracelets, tube-bead chains and belt hook, as well as the plaques and birds sewn on cloth.

衣物搭配不同样式和多样功能的玉件,足以可见良渚先民爱美的社会心理。文晓华[7]在研究博物馆旅游翻译中指出译者对冗余语言信息通常采用省译策略。我们发现此英译省译了原文中的“功能多样”,因所列玉镯、管珠串和带钩各玉件的具体功能业已不言而喻,倘若直译出来,未免导致语言冗余之弊病。除去用作衣物配件外,玉器还用作头饰或彰显身份的器物,如:

例6:玉头饰主要包括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成组半圆形器、冠状器等,前三者为男性专用。通过梳、簪等多种形式,插于头部,是身份等级和地位的标识。

Liangzhu jade headwear mainly includes the three-pronged ornament, set of awl-shaped ornaments, set of semi-circular ornaments and comb-head ornament, etc. The former three are exclusive for men. All of them are inserted into the hair through various forms such as combs and enamels, which become identification of status.

4.玉与信仰

例7:神人兽面纹遍布良渚文化分布区,贯穿良渚文化始终,形态固定,是良渚玉器图案的母题,也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神祇,标志着良渚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acred human-animal motif chronologi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coincides with that of Liangzhu culture. The sacred human-animal motif, prevailing on Liangzhu jades, remained the same pattern throughout the Liangzhu period. It depicts the god commonly worshiped by the Liangzhu people, and indicates that the Liangzhu society shared a highly unified belief system.

良渚出土的玉器廣泛饰有神人兽面纹,其纹饰有简有繁,雕刻样式基本包含人脸、兽纹、鸟纹三要素。正如宋建所言:“良渚文化玉琮纹饰具有很高的规范同一度,以由神人(面)和兽(面)组成的神纹为主,或以鸟纹辅之,几乎所有纹饰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演绎和变化。”[8]有关“神人兽面纹”中“兽”的原型,前人多有探讨,然而说法不一:猛虎、蛟龙、鸟,等等[9]。如此给英译工作者造成难题,馆内将其简译为:human-animal motif,直接用animal译“兽”,然而,究竟为何兽?该兽到底存在与否?答案各异,可让参观者产生无限想象空间。显而易见,这一良渚社会的“神徽”——神人兽面纹,蕴含着先民们高度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信仰。

四、结语

良渚文化玉器是史前玉器发展的巅峰,后人如要了解中国文明的玉文化,首推良渚古玉。据悉,良渚玉琮传播四方,辐射范围可达半个中国,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及宣传产生广泛影响。

目前,良渚博物院展厅内英语翻译主要以梗概性的方式提供,如前言、单元主题、关键词、结语,类似目录式和提纲式翻译,显然对于登上世界舞台的良渚古城遗址来说远远不够。良渚文化申遗成功两月有余,馆内导游词尚未延伸拓展。相信,随着良渚文明在国际舞台上的大放异彩,越来越多与良渚文化相关专业知识的各种译本将逐步问世。

参考文献:

[1]耿小超,何魏魏.从目的论看旅游标识语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8(3):57-60.

[2]丁大刚.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蒋卫东.揭开良渚玉器的神秘面纱[J].杭州,2017(16):18-21.

[4]赵玉宏.从“中国梦”的英译谈起论中国特色词汇的外宣翻译策略[J].论坛,2013(12):72-74.

[5]郝明.良渚玉琮反映天地观念的再思考[J].新西部,2017(6):83-85.

[6]许鹏飞.钺代表的军权意义的起源与发展[J].考古,2018(1):88-97.

[7]文晓华.城市旅游翻译中的信息传递与省译─以浙江省博物馆英译为例[J].大学教育,2018(4):13-16.

[8]宋建.论良渚文明的兴衰过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徐峰.良渚文化玉琮及相关纹饰的文化隐喻[J].考古,2012(2):84-94.

基金项目:2017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项目(2017JD19)。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良渚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良渚保护大事记
“玉”见良渚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英语实用翻译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汉英外宣翻译中的本土化顺应策略
良渚用玉的等级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