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2019-03-27谢贵兵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基础课大学生

谢贵兵

摘    要: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对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国精神、人生观、法治观教育效果显著。通过革新教学方法,探索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内课外,可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思想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基础课”    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①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熏陶。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代表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中的先进文化。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之后最早接触的课程,如何在“基础课”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时代要求和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的回答。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中的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创新,包含了我国人民从古至今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中的先进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在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发展与弘扬。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辉煌成就,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强化社会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重要阶段,需要有正面的引导,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案例中,有很多关于人生理想追求和信念方面的内容,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有利于扩展“基础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基础课”获得感。

目前高校“基础课”教学中,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理论性较强,教学手段固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意愿不高。通过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中,扩充“基础课”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有趣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基础课”的文化传播载体功能,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方法革新,提升“基础课”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教学方法創新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本质上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通过“教学”和“学习”的变化,优化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以完善教学观念和实践创新的行为。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现状改变“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生动、有品位,从而改变教学和学习现状。

1.课内体验式。

“基础课”有明确的政治导向。通过“基础课”课堂教学,大学生可以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和实践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知识、情感、意图和行动四个步骤是不可或缺的。知识是前提,情感是动力,意图是保证,行动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产生的内在动机尤为重要。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成效的关键。“基础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知识灌输”,而“知识输输”则不同于“填鸭式强灌”。“灌输”应该具有理论魅力和有趣,从而吸引学生。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对学情有很好的了解,探索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方法,并具有特定的教学艺术。体验式教育是指在特定理论的指导下围绕教育内容创造特定情境或设计活动。学生参与、感知、观察、思考学习内容,反思、理解、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基础课”上,教师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方法,构建适合理论内容的场景,凭借经典故事,听红歌,阅读文学作品和播放视频及情景剧等手段使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历史事件和中国精神的特征诠释得更加生动逼真,降低学生的历史陌生感和与革命前辈的距离感,并为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外在环境刺激和内心情感支撑,以增强“基础课程”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是体验式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学习将事物与理性、情感和法律结合起来。

课外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选实践调查主题完成社会调研。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基础课”授课伊始,要阐述实践教学的目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内容、环节等要求,强调社会实践过程的意义和结果的重要性。每组可以进行实地考察、人员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审查等,收集信息数据,完成体验任务。每组处理信息数据,通过PPT演示和微电影演示或场景剧或小论文等完成项目内容创作,并向全班展示。根据自选项目报告评分标准确定成绩等级。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目前,“基础课”使用的教科书是教育部编写的,教科书有明确的主题和精练的理论。在教学准备方面,教师不仅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事实相结合,还要合理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教材更加生动形象,接近学生的实际,达到以情感人、以史育人,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思想性。

1.理想信念的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之“钙”。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不仅是引导人们度过迷雾、识别路线的灯塔,而且是鼓励人们驾驭风浪、搏击沧海的风帆。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传播的媚俗化和泛娱乐趋势导致一些大学生误读时尚文化,误判大众文化,误解主流文化,直接影响和削弱他们对科学理想的信念与追求。教科书从理想和信仰的意义和特征入手,阐述了理想信念的意义,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以及理想的实现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从学术角度解释为什么要相信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历史和现实中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唤起学生情感认同和意识形态共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革命文化需要从历史和实践角度解读理想和信念。一方面,它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通过历史回顾和革命文化的比较,学生加深了解国情,建立理论信心、道路信心、体制信心,树立科学信仰。另一方面,根据历史发展的轨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在进步过程中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但中华儿女怀揣拯救天下苍生的理想信仰,为此而不懈奋斗,甘愿牺牲,成就了辉煌的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共产党人越来越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之伟大。他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信念,不懈努力奋斗。为了再现那些为了崇高理想而不知疲倦地工作的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让大学生从今天的真实人物和事件中了解到今天的中国来之不易,认识到他们对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然后选择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2.中国精神的教育。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②。在新时代,“基础课”程应从历史与现实、国际国内环境、改革开放的先进文化等方面探索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加强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教育,并让其在大学生成长中发挥精神领导和强有力的保护作用。思修教材从中国精神的继承和价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阐述中国精神的具体内容,引导和激励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国梦重任,成为忠诚的爱国者,勇于创新实践者。

中国的近现代和当代历史使大学生理解从弱国和穷国到国家独立和繁荣的艰苦探索过程。各地的发展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变化表明中国崛起的客观事实,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使爱国主义有更强烈的情感和现实的基础。中华儿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紧迫感和创新斗争精神,对爱国主义有更科学合理的理解。要把重点放在挖掘和分析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力量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的先进文化,揭示历史人物和时代楷模所体现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并阐释这种精神力量、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让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精神在革命英雄和时代模式中的真谛,产生对中国精神的内在认同,汲取精神动力,以实际行动展现青春风采。

3.人生价值观、法治观的教育。

本科阶段是塑造人生价值观和法治观念的“拔节孕惠期”。在此期间,他们容易受到社会思想和其他人的行为的影响。当前,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多样化,必然会对高校“基础课”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思潮所侵蚀,难以正确判断是非,陷入价值混乱,导致正确价值取向丧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地位和自我价值实现,注重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过于关注价值目标选择中个人成长的增长与丧失。割裂个人和社会正确关系,这种关系削弱或颠覆了社会价值评价尺度,失去了将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基础课”应关注舆论前沿,积极回应错误观念思潮,解读当前社会热点,确保他们坚持原则,不断创新,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旅程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基础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涉及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法治的规律、体系和中国的法治特征。

通過有效课内外组织教学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诚信、仁爱、忠孝、勤俭、自强、创新、法治等优秀的文化资源,通过大学生的学习、践履、内省、慎独等方法,使其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成为一代遵法守法、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基础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积极开发和应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对于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突破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培养优势,使一切进入课堂,从事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充分活跃起来,使“基础课”拥有坚实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从而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真正发挥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②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17/c_115052737.htm.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4]鲍云飞.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路径探析——以皖西红色文化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

[5]陈在铁,张玉.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探析[J].党史文苑,2010(8).

[6]曹迎.论地方本土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2(4).

[7]李晓丽,黄继红.地方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7).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3830411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基础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