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宣汉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

2019-03-27袁玉红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袁玉红

摘    要: 古语词研究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成分,做好古语词研究对整个语言研究有重要作用。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但是在一些不发达、与外界接触较少的地区,总有一些词生命力比较顽强,留存于当地的口语中。作者以家乡四川省宣汉县为例,考察了17个在日常口语中还通行的古语词。

关键词: 四川方言    宣汉方言    古语词

宣汉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与城口县接壤,东邻开州区,南临开江,西接达川区、通川区和平昌县,北邻万源。由于宣汉地理位置较偏僻,与外界接触不多,其口语中还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根据李蓝的《西南官话的分区(稿)》(2009),宣汉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川黔片的成渝小片。罗燕在《四川达州地区方言音系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出:宣汉方言声母共有19个,不分平翘舌;韵母有37个,四呼俱全;声调与普通话一样,都有阴阳上去四个调类,只是在调值上有区别,分别为:阴平45、阳平21、上声332、去声213。

目前在方言古语词研究方面,关于宣汉话中的古语词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自身听到的日常口语中还在交际的几个古语词为考察对象。所讨论的宣汉话中的古语词,指的是从古代典籍中传承下来的,普通话中已不使用,但依旧活跃在宣汉口语交际中的文言词。这些词语都是前人尚未涉及或虽涉及而不完备的,以加深对古汉语的理解。

一、名词

1.打春[tatsun]①

“打春”一词在古汉语中原指的是立春时节的一种习俗,也称为鞭春、鞭牛。《汉语大词典》载:“旧时州县于立春日鞭土牛以祈丰年的习俗。”[1](8301)如,宋晁冲之《立春》诗:“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宋洪适《南歌子·闰岁饶光景》:“闰岁饶光景,中旬始打春。”后引申为立春这个节气。如,《燕京岁时记·正月》:“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在宣汉方言中,“打春”一词就承继的其引申义,指的是“立春”这个节气。如:今年子好久打春呢?大年三十那天。

2.草狗[tsauku]

草,《广韵》:“采老切,上皓,清。”魏张揖《广雅·释言》:“草,造也。”动物繁殖也属造,因此,“草”可能由创造义引申为表示动物的雌性。《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该词共11个义项,其中最后一个为“雌性的,多指家畜或家禽”[1](12884)。如《隋书》第八十三卷:“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焉。”《汉语方言大词典》释“草狗”为:“未生过崽的母狗。”[2](3879)这说明“草”有表示雌性的意思,只是加上了限制。宣汉方言中的“草狗”一词至今还保存在口语中,只是意义发生了变化,除了指雌性的狗外,也用为妇女吵架时的詈语。

3.总承[tsotsen]

亦作“总成”。《汉语大词典》释为:“作成,成全。”[1](13511)如: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三折:“这郑舍也是我总承你家的……今日便分一杯儿与我吃,也是个舍钱的。”清李渔《慎鸾交·债饵》:“我家银子虽多,从不肯借与妇人,恐怕后来难讨,你去总承别个吧。”又有促成、撮合婚事的意思,如《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你怕他怎的!还是你故意作难,不肯总成我这桩美事。”《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第二个义项“成全,玉成,赞成”[2](4440)。通行于西南官话的成都、奉节及闽语的某些地区。《四川方言词语考释》中解释为“成全、照顾”[3](818)。但《四川方言词典》中除了“成全”外,还有一个义项是“建议,推荐”[4](465)。宣汉方言口语中也有这两个义项,作动词“成全、作成”,如:你那侄儿子结婚是哪个总承的呢?作名词“建议、推荐”时,多用于促成、撮合婚事,还常与“打”字组合使用,如:我来给你那儿子打个总承,三大队李某人屋头有个姑娘还没结婚。

4.水牯牛[sueikuiu]

牯,《广韵》:“公户切,上姥,见。”《汉语大词典》释为:“母牛。《玉篇·牛部》:‘牯,牝牛也。俗称阉割过的公牛。亦泛指牛。”[1](8240)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牛》:“牛之牡者曰牯曰特。”故而水牯牛就是水牛或者说是阉割过后的雄性水牛。此外,“水牯牛”也用为詈语,如,晚清的《泪珠缘》第五十六回:“……说那位小姐又粗又笨,长的和水牯牛似的……”《汉语方言大词典》的义项之一是公水牛,但多通行于吴语地区。宣汉方言完全承继了古汉语中的两个意思,如:老张屋头的水牯牛把索索捹脱起了,他们现在还在找哦。/你那外侄点儿都不听话,像个水牯牛一样到处乱整。

二、动词

5.啌[tia]

啌,《集韵》:“枯江切,平江,溪。”《汉语大词典》有两个义项:“①同‘呛,水或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细剉无节,簁去土而食之者,令马肥,不啌,自然好矣。②中兽医病名,啌嗽。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立局》:‘刷刨马匹……若在局内,风吹毛尾入于草料之中,马食之缠在喉间,便成啌嗽矣。”[1](3799)《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该词无前一义,后一义也作“啌嗓”。此词《四川方言词典》未收,《四川方言词语考释》只释为“(牛马)咳嗽”[3](554)。在宣汉方言中,该词完全继承了大词典的两个义项,并在第二个义项上有所发展,即不仅指兽的咳嗽,而且指人的。如:吃饭吃太快了,有个饭啌到喉咙头去了。/穿这么薄,你看,又在啌了嘛。

6.捹[pen]

捹,《集韵》:“普闷切,去恨,並。”《说文》无此字。《汉语大字典》释为:“手乱貌。”[5](2003)如,《全元曲·王大学士》:“一个弹的捹,一个舞的虾,一个唱的哑,一个水底浑如纳瓜。”这里是说弹乐器弹得乱,不成样子。此外,《大正新修大藏经·索法号义辩讽诵文》:“高台宝镜,云侵绝代之容。笑日琼花,雾捹南国之貌。”该词在此处根据语境应理解为弥漫,充满,融合。又如《元·典章·刑部》:“云一捹挣不放,寻思无可抵敌,省记元系尖头雕刀在身,用手扯下,于张明胸膛戳(校记:岩本误作“戮”。)伤,致命身死。”这里的“捹”是动词,用力拉或扯以摆脱束缚。此词《四川方言词语考释》记作“● ”,释为“口袋因装填过满或衣服等过小而开裂、绷大”。《四川方言詞典》作“奔”,有极力挣扎和(拉)紧两个义项。《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了“捹”共9个义项,宣汉方言中还存留着其中四义。宣汉方言中的“捹”完全继承了古汉语中该词的意思,且有所发展。①由本义手乱貌引申为搅拌,和匀。如:把凉菜捹一哈。②由弥漫、融合义引申为蘸。如:菜吃完了,就捹的酱油吃嘛。③用力拉或扯,用力挣脱束缚。如:牛使劲一捹,套牛索索的桩子就要断。④添加。如:菜太淡了,再捹点儿盐。前三义为古汉语的留存,第四义为宣汉方言中发展的。

7.漤(或作“滥”)[lan]

漤,《说文》无此字。《广韵》:“卢感切,上感来。”《汉语大字典》有四个义项,其中只有第一个义项还保留在宣汉方言中:“用糖、盐腌或用调味品渍生的果菜。也作‘滥。《广韵·感韵》:‘漤,盐渍果。《六书故·地理三》:‘滥,水淹濡也。也作漤。”[5](1838)《汉语大词典》的第一个义项解释为:“以干果浸渍于水中作成的饮料。”[1](8163)如,《礼记·内则》:“饮……或以酏为醴,黍酏,浆,水,醷,滥。”亦谓以盐等腌渍食物。明李实《蜀语》:“以盐渍物曰滥。”《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滥”“漤”二字。“漤”的义项二和三即“用盐渍(生的鱼、肉、蔬菜)、拌(凉菜)”[2](6921)都存在于宣汉方言中。宣汉方言中的“滥(漤)”继承了古汉语中的一个义项并有所发展,即用糖、盐或其他调味品腌渍食物。如:天气太大了,把肉用盐滥(漤)起,不然要放臭。此外,还有凉拌食物的意思,如:去把油菜藤漤起就可以吃饭了。

8.挦[yn]

挦,《汉语大词典》有两个义项:“拔取、摘取,扯、撕。”[1](8874)如,唐贾岛《原居即事言怀赠孙员外》诗:“镊挦白发断,兵阻尺书传。”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掌他的嘴,挦他的毛。”明汤显祖《牡丹亭·圆驾》:“挦去了凤冠霞帔,赤体精光。”前两例即是拔取的意思,后一例是扯、撕。《汉语方言大词典》有一个义项是“拔取、摘取”[2](4042)。在宣汉方言中,古汉语中的两个义项都保留了下来,如:杀鸡杀鸭的时候,要把水烧得滚开,这样才好挦毛。/刚给这个小孩儿穿好衣服,就被他给挦得乱七八糟的。

9.● [tsai]

● ,《汉语大词典》未收此字。《汉语大字典》:“方言。把衣服上附加的物件缝上,如:‘● 纽扣。”[5](2095)如《金瓶梅》第七十四回:“你把李大姐那皮袄与了我,等我● 上两个大红遍地金鹤袖。”《汉语方言大词典》有缝和钉的意思。《四川方言词语考释》解释的只是附加物件,相当于“钉”,并不完备。宣汉方言完全继承了这个词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且对象有所扩大,不仅是● 附加物件,就是衣服破裂处的缝补也可以用“● ”,相当于今天的“钉”和“缝”,如:小明昨天弄掉了的纽扣已经● 好了。/王奶奶的孙子把衣服撕烂了,赶忙跑回去叫他奶奶给他● 的起。

10.灒[tsan]

灒,《广韵》:“则旰切,去翰,精。”《说文·水部》:“灒,污洒也。”[6](237)《汉语大词典》释为:“用污水洒,也指污泥或水受冲激向外散射。又指水溅到衣服上。”[1](8195)如,《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只是灒起水来,污了衣服,有些腌脏臭气。”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六:“《俗字》:溅水上衣曰‘灒。”《朱子语类》卷二:“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灒开成稜瓣也。”《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第一个义项是“溅”。此义至今仍保留在宣汉方言中,如:不要去踩水耍,灒得别个身上到处都是。/落雨天,路上的稀泥巴灒得裤脚上脏兮兮的。

11.攐[tin]

攐,《广韵》:“去乾切,平仙,溪。”《说文·手部》:“攐,抠衣也。”[6](251)《汉语大词典》:“同‘褰。用手提起衣裳。”[1](8947)如,《诗·郑风·褰裳》曰:“子惠思我,攐裳涉潧(今本作“溱”)。”又《淮南子·人间训》:“江水之始出于岷山也,可攐裳而越也。”《汉语方言大词典》释“攐衣”为提起衣服。宣汉方言保留了这一用法,但对象不限于衣裳,还可以指口袋等,且不仅是高度上,还可以指范围上。如:路上积水太深了,去学校的时候把裤子攐起些。/把荷包儿攐起,给你装几个糖。/把袋子攐大些,不然放不进去。

12.跐[tsi]

跐,《说文》无此字。《汉语大词典》的义项之一:“踏,踩。”[1](14428)如,《庄子·秋水》:“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陆德明释文引《广雅》:“跐,踏也,蹈也,履也。”《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头上顶的是瓦房,脚下跐的是砖地。”这一义读上声,还有一义读阴平“滑动,移动”。如,《三侠五义》第五一回:“(张爷)心内一慌,脚下一跐,也就溜下去了。”也指脚来回滑动,擦。《蜀语》:“足蹂曰跐。”宣汉方言至今还保留着这些意思,但都读的阴平声,如:地上不晓得是哪个吐的痰,仔细莫去跐到了。/刚刚在坡坡上跐了一下,差点儿没尽我搭个蹼趴哟。/用脚把地上的痰跐了。《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了该词共10个义项,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还有“伸”的意思在宣汉方言中也保留着,如:(挨打的时候)把手跐出来。《四川方言词语考释》中释此词为“用脚蹂踩”,不完备,且其为注解“擦”义的读音与宣汉方言有别。

13.拈鬮[intiu]

《汉语大词典》释“拈阄”为:“用几张小纸片暗写上字或记号,作成纸团,由有关的人各取其一,以决定权利或义务该属于谁。”[1](8435)如,《明史》卷七十一:“在内大小九卿之属员,皆常选官,选授迁除,一切由吏部。其初用拈阄法,至万历间变为掣签。”《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岱曰:‘我与你拈阄,拈着的便去。”《汉语方言大词典》与《四川方言词典》均没有收录该词。这一意义如今保留在宣汉方言中,如:名额有限,队长说的拈阄,哪个拈的哪个就得。此外,宣汉方言中还有其同义词“拈号”。

14.争嘴[tsentsuei]

“争嘴”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争多、争吃、贪嘴,如《水浒传》:“那军校道:‘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要克减。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另一个是吵嘴、吵架,如清代的《续济公传》:“冯志坚道:‘吾不跟你痴子走了,你自己去罢。苏莲芳道:‘你敢不跟吾走吗?今天不依吾不行!冯志坚自忖道:‘……吾何必给他争嘴,致伤和气。”《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这两个义项,《四川方言词典》和《四川方言词语考释》都只收录了该词的“争多”义,不完备。《汉语大词典》有这两个义项,但“吵嘴”这个义项举的书证是现代的,宣汉方言中的“争嘴”一词完全承继了古汉语中的意思。前者如:他这个人一天就晓得争嘴;后者在宣汉方言中也说“争架”,如:两口子又在争嘴(架)。

三、形容词

15.晏[an]

《广韵》:“乌涧切,去谏,影。又乌旰切,去翰,影。”《类篇》:“晏,于旰切,晚也。又于谏切,《说文》:‘天青也。《尔雅》:‘晏晏,柔也。”由此可见,“晏”在古汉语中有三个义项,两种读音,意思为“晚”的时候当为于旰切。《王力古汉语字典》只标明了该词的一个读音,即“乌涧切”,但其中第五个义项是“晚”,似乎不太妥当。《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该词共7个义项,其中第五个义项释为“晚,迟”[1](7166)。如,《论语·子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唐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有时来朝餐,得米日已晏。”《汉语方言大词典》和《四川方言词典》均未收录该义项。在宣汉方言中,该词继承了古汉语中的“晚,迟”的意思,如:他来晏了,没赶到早饭。此外,还有“晏觉”(懒觉)这一说法。

16.油光水滑[iukuasueixua]

《汉语大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形容光滑润泽,一是形容人的圆滑、狡诈。”[1](7528)如《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原来这顶柜子里面中腰不安抽屉,下面也没榻板,那后面的背板,一扇到底,抹的油光水滑,像是常有人出入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因临清是马头所在,有那班油光水滑的光棍,真是天高皇帝远,晓得怕些什么,奸盗豪横,无日无天。”前一例是形容木板的光滑,后一例则是说那些光棍的圆滑狡诈。《汉语方言大词典》和《四川方言词典》《四川方言词语考释》都只收录“形容非常光滑润泽的样子”这一义项。在宣汉方言中,该词完全继承了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不仅可以形容光滑润泽,还可以形容人圆滑狡诈、不靠谱。如:头发梳得油光水滑的,你又准备去哪哈潇洒嗦。/他一天油光水滑的,不爱跟他扯伙。

四、拟声词

17.● 、嗗[ku]

在古汉语中,● 是一个拟声词,形容人的饮水的声音。《汉语大字典》释为:“同‘嗗。《玉篇·欠部》:‘● ,饮声。《正字通·欠部》:‘● ,饮急声。本作嗗。”《蜀语》:“饮声曰● 。”[5](2292)《汉语方言大词典》解释为:“(象声)饮水的声音和(动)大口猛喝。”[2](4892)有两个声调:阴平和去声。在宣汉方言中,该词也是作为一个拟声词使用,却读为阳平调。如:他从街上回来,因为太热,一进屋就● ●儿地喝了一大瓢水。

五、结语

文中所考释的方言词语都承继保留了古汉语中或部分或全部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来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宣汉方言词汇的认识,帮助完善词典的编纂和修订,更好地解读古代文献,学习古汉语相关内容。

注释:

①以下所有古语词都是先写本字,括号内再标注宣汉方言中的读音。

文中所引古籍用例转引自《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四川方言词语考释》及国学大师之《四库全书》网站(http://skqs.guoxuedashi.com/)。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99.

[3]蔣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

[4]王文虎,张一舟,等主编.四川方言词典[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6][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K].北京:中华书局,2013.

[7]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1):72-87.

[8]李实,著.黄仁寿,校注.蜀语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

[9]胡继明.巴蜀方言词源举隅[J].宜宾学院学报,2003,3(2):75-78.

[10]郑长丽.从《广韵》音系看四川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J].文教资料,2011(22):26-27.

[11]罗燕.四川达州地区方言音系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