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发性门脉高压误诊为肝硬化1例报道

2019-03-27黄海锋舒建昌陈健鑫朱永建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门脉胃底病史

黄海锋,舒建昌,陈健鑫,朱永建,吕 霞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广州 510220

病例患者,男,77岁,因“黑便5 h”于2015年11月5日收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患者于5 h前无诱因下解柏油样便1次,总量约100 ml,伴乏力、纳差、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等不适,查血常规示:WBC:6.41×109L-1,N:72%,RBC:2.1×109L-1,Hb:64 g/L,PLT:128×109L-1。既往有糖尿病4余年,平素服用“格列美脲 2 mg,qd”,血糖控制可。否认“肝炎”等病史;否认输血及使用血制品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等特殊病史;无烟酒嗜好。生命体征平稳,睑结膜苍白,巩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肝掌,无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型或蠕动波,腹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颈静脉反流征(-),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肾区叩击痛(-),肝区叩击痛(-),肠鸣音亢进,移动性浊音(-),余查体未见异常。

入院后辅助检查:谷丙转氨酶 17.0 U/L,谷草转氨酶 20.0 U/L,谷氨酰转肽酶 24.0 U/L,白蛋白 29.8 g/L,总胆红素 14.6 μmol/L,直接胆红素 6.0 μmol/L,总胆汁酸 1.3 μmol/L,甘油三酯 1.1 mmol/L,总胆固醇 4.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 3.25 mmol/L。大便OB(+),未发现寄生虫卵。心脏彩超:主动脉硬化,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二尖瓣轻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反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胃镜:食管静脉曲张(重度)(见图1)。全腹部CT:(1)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结合临床考虑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见图2);(2)十二指肠降段及胰腺周围少许积液渗出;(3)胆囊壁水肿增厚,肝内胆管略扩张,腹盆腔微量积液;(4)脾大。诊断:(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隐源性肝硬化并门脉高压;(3)2型糖尿病;(4)低蛋白血症,予止血、抑酸、护胃、降门脉压等治疗后,患者呕血、黑便症状消失,于2015年11月13日要求出院。

出院后1周患者再次因便血入住普外科,经既往方案治疗后患者出血得到控制,为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转入消化内科。但结合患者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及目前辅助检查,诊断肝硬化证据不足,食管静脉曲张原因尚不明确。追问病史,患者否认寄生虫病、否认进食生鱼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并进一步完善检查:自身免疫抗体11项、自身免疫肝病抗体谱检测、肝吸虫抗体、肝炎系列、乙肝两对半、肝纤维化超声未见异常。肝纤指标:纤维结合蛋白 177.0 mg/L,透明质酸 127.65 ng/ml,Ⅳ型胶原 107.12 ng/ml,Ⅲ型前胶原N端肽 8.25 ng/ml,基本上排除了肝硬化致门脉高压的可能性。遂拟完善血管造影检查,但患者由于个人原因拒绝行该检查,要求出院,出院诊断:(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门静脉高压症;(3)2型糖尿病 。

2017年5月30日患者第3次因“呕血伴头晕5 h”入院。本次患者呕血量大,同时出现神志不清,血压低,考虑失血性休克,病情稳定后查门静脉血管CT:(1)门静脉主干、右支及其分支显影良好,其内未见明确充盈缺损,门静脉主干直径约12 mm,脾静脉直径约7 mm,肠系膜上静脉直径约10 mm,其内未见明确充盈缺损。(2)食管下段—胃底及脾周静脉迂曲、扩张。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心脏彩超及静脉血管CT结果,基本排除了心源性、静脉栓塞及肿物压迫引起门脉高压,进而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可能。结合肝组织穿刺活检:未见肝内明显炎症活动及肝硬化表现,汇管区纤维组织轻度增生,部分肝静脉、血窦及小胆管轻度扩张。根据亚太肝病研究学会(the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PASL)诊断标准[1],确诊特发性门脉高压(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为防止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遂再次行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同时加强降门脉压等治疗,出院后至今无呕血、黑便复发。

图1 胃镜所见:重度食管静脉曲张 图2 CT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图3 门静脉及其属支显影良好,其内未见明确充盈缺损Fig 1 Gastroscopy showed: severe esophageal varices Fig 2 CT showed: 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 Fig 3 The portal vein and its related branch developed well, and no clear filling defect was found in the portal vein

讨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门脉高压、血流阻力增加而形成的门体侧支循环代偿性开放的表现之一,其最常见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除此之外,IPH、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布加综合征等也是导致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原因。IPH是一种以门脉高压相关表现为主,肝功能正常,不伴肝静脉或门静脉梗阻的罕见疾病,其诊断依据除了上述临床表现外,还有赖于肝活体组织检查。本文报道1例将IPH误诊为肝硬化的病例,旨在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本例患者既往误诊的主要原因可能为:(1)思维定势,先入为主。据统计,门脉高压症90%为肝硬化引起,许多医师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直接与肝硬化挂钩,遗漏了其中的辩证过程;(2) 影像学上,部分肝硬化假小叶结节不典型,进展IPH也可有肝萎缩的表现,而影像科医师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往往结合临床表现,在没有病理结果证实的情况下易被诊断为肝硬化;(3) 临床上诊断肝硬化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同时存在的证据,本例患者仅存在门脉高压,并无肝功能减退的表现,在影像学上肝硬化表现也不明显,主管医师将其简单归咎于“不典型”的特殊情况,没有进行反思、深究病因,而仅满足于当前诊断、对症治疗。同时,主管医师思维不够严谨,在没有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查体、逐一排除引起肝硬化的病因之前草率地下了隐源性肝硬化的诊断;(4) 由于IPH患病率较低,在国内报道不多,且在临床上不够重视,导致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不足,经验欠缺;(5)诊断IPH前需排除其他常见引起门脉高压疾病,需要借助较多辅助检查,确诊需要肝脏穿刺活检,本例患者经济条件较差,且起初拒绝有创检查,故在诊断上带来了阻力[2-8]。

IPH在治疗方案上与肝硬化相仿,但由于肝功能不受影响,IPH预后比肝硬化好,尤其表现在对患者精神心理的影响上。本例患者最初得知自己患有肝硬化时情绪低落,依从性不高,治疗效果不佳,以至于在不足两年内病情反复发作,而确诊IPH后患者态度积极,规律治疗,至今未再有呕血、黑便出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重视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病史采集、体查及鉴别诊断,注意避免思维定势、轻易满足当前诊断。

猜你喜欢

门脉胃底病史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诊胃镜疗效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分数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MRI研究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体会
超声造影与MRI增强扫描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良恶性判断的比较研究
多种评分系统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改良三明治法与序贯联合套扎分别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
B 超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管直径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Being accompanied to liver discharge clinic: An easy measure to identify potential liver transplant candidates among those previously considered ineligible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