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社+”拓宽扶贫新路径

2019-03-26王小样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9年3期
关键词:贫困户土地专业

■ 文 / 王小样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山西省长治市农民合作社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积极探索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精准扶贫模式,走出一条多主体领办、多业态经营、多形式结合、多领域发展的“合作社+”扶贫之路。

一、“合作社+”主要扶贫模式

(一)多主体领办,增强合作社带贫能力

1.能人+合作社+贫困户。通过村“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能人,领办、创办、参与农民合作社,再以合作社精准对接贫困户,形成“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2013年,壶关县刘寨村能人程玉珍返乡回村,创办壶关县新天地种养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本村120户贫困户68人,统一修建经营春秋大棚88栋,冬暖棚20栋。017年,合作社净收入达21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达4500元,实现稳定脱贫。

2.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通过村集体牵头成立合作社,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实现村集体、贫困户和合作社三方共赢的脱贫模式。2016年,黎城县的8个贫困村由各村集体牵头成立了10家合作社,以土鸡、肉牛、大棚蔬菜、观光等扶贫项目为支撑;2017年产生收益64.92万元,其中村集体分配25.28万元,贫困户分配32.78万元,户均增收1304元。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很明显。

3.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合作社发展,企业需要什么,合作社就生产什么,让农民从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中解脱出来,专心于农产品生产。武乡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度对接天士力集团、北京清身健康管理公司等企业,为109户入社成员和189户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年直供米、面、杂粮700吨,销售收入达78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元。

(二)多业态经营,促进合作社增产增收

1.合作社+互联网+贫困户。利用“合作社+互联网+贫困户”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解决了农村信息闭塞、农业服务滞后的难题。合作社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购销服务,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沁县吴阁老沁州黄种植专业合作社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在天猫、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开了5家网店,在电商平台上成交金额达3205万元。

2.合作社+乡村旅游+贫困户。依托地方独特的资源优势,将当地历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周边群众同唱旅游戏,共发旅游财。壶关县凤凰山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实施旅游扶贫,将岭东村集体山林、道路、村民旧居等资源、资产折价入股,开发建设了接待楼、环形跑马场、多功能马厩、热气球升降场、鸽子广场、停车场、农家乐,实现了农旅完美对接。

3.合作社+特色产业+贫困户。围绕“一村一品一主体”,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中药材、花椒、核桃、花卉等规模化种植,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长子县红生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蒲公英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33户,为26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无偿划分一亩种植基地,合作社对贫困户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蒲公英成熟后的收益归贫困户。2017年,贫困户获得收入共46247.3元,户均增收1401元。

(三)多形式结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1.合作社+技能培训+贫困户。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提高成员特别是贫困户的种植、养殖等技术水平,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平顺县浩浩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于当地林业发展,种植核桃树8000余棵,花椒树5000余棵,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人员的支持,免费为53户贫困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实现核桃树增产,亩均增收500元。

2.合作社+就业务工+贫困户。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时间便利、空间就近”的就业机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屯留县刘村源丰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安排当地剩余劳动力380人,合作社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120户贫困户230人参与辣椒种植,增加工资性收入,每人年均收入60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四)多领域发展,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入

1.合作社+光伏产业+贫困户。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采取发电分红方式,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平顺县四季飘香种植合作社,在11个香菇大棚顶端安装光伏电板500千瓦,使20亩土地实现立体化开发,“一地两用”产生了双倍价值效应。

2.合作社+小额贷款+贫困户。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农户、保险”五位一体的贷款模式,贫困户利用贷款入股合作社领取分红,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助力精准扶贫。武乡县金凤凰专业合作社“政银企”联手,采取政府担保、政府贴息、银行放贷的方式,为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了“金凤凰富民贷”为当地21户贫困户担保贷款,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贫困户获得贷款后投入到金凤凰专业合作社实现分红。

3.合作社+财政资金+贫困户。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化到贫困户并以入股和委托方式投向合作社,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长期受益。平顺县天池药材专业合作社将平顺县财政下达的产业扶贫资金100万元设置为贫困股,按每户9000元量化给107户贫困户成员享受股权分红,分红比例为资金的6%,贫困户只享受分红,没有资金所有权。

4.合作社+专业造林+贫困户。引导贫困户组建或加入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优先承担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保障成员的劳务收入。平顺天岭野生药业专业合作社承接太行林局石源林场1750亩造林任务,带动25名成员外出造林务工,其中14名贫困户参与,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

5.合作社+土地托管+贫困户。贫困户将土地以托管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实现“三降一增”,即降低种子、化肥农药、农机作业的价格,增加土地亩产收入。沁县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出“三托四管五覆盖”的土地托管模式,针对贫困户、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5类不同土地托管对象,明确全托、半托、代托3种方式,细化种、管、收、销等土地托管服务内容,贫困户平均每亩土地收益比托管前增收30%。

6.合作社+土地流转+贫困户。合作社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可让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收益,既增加了收入,又降低了经营土地的风险,充分利用了闲置土地,合作社形成规模生产,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沁县常庆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万亩,种植有机杂粮,每亩流转费最高达800元,带动2000户农户实现增收。

二、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存在问题分析

1.贫困户依赖思想严重。有的贫困户一心想享受国家低保及扶贫政策,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意识不强,依赖思想严重,担心加入合作社会享受不到一些扶贫政策,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贫困户退社情况。

2.合作社内部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部分合作社内部机制不健全,组织松散,没有组织农民成员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成员生产单打独斗,贫困户与合作社利益联结不紧密,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3.增收不明显。由于合作社在农民自愿组建时经济基础较弱,大部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组织规模普遍较小,资本积累不多,带动力不强,带贫增收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育,解决老百姓思想贫困和能力贫困,让一部分人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加入。通过对身边典型事例进行舆论宣传,激发其内生动力,转变贫困户依赖思想,发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现有农民合作社进行规范完善。一是科学合理制定合作社章程,严格执行章程约定,规范内部运行;二是建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等各种内部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三是完善按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按股权份额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3.加大合作社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增收效果明显、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大力扶持,通过项目扶持和奖励性补贴的方式,重点在科学种养技术支撑、品牌创建、规范化建设、规模化发展方面进行扶持,真正树立一批合作社典范,推进合作社加快发展,影响和辐射当地老百姓积极参与。

猜你喜欢

贫困户土地专业
我爱这土地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